移动学习网 导航

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个国君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04-25m.verywind.com
寡人之于国也中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他的自我评价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而,从其他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惠王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反而打了一连串的败仗,葬送了魏国霸业。他被描述为一位典型的败家子,一位完全的失败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梁惠王并不是一位好的国君。

一、《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二、附原文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人物简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宋城后,魏国亦称梁国。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时的徐州在今山东滕州)。

梁惠王(前400-前319)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梁惠王之所以有名气,乃在于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硬是将乃祖魏文侯、乃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创下的那份霸业给葬送了,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完全的失败者。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揭幕。在当时的七雄之中,魏文侯第一个实行改革,礼贤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名流贤达,重用吴起、李悝、西门豹等才俊之士,行“地力之教”,施“平籴之法”,创“武卒之制”,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充当三晋老大。他曾联合韩、赵诸国,先后西伐秦,占秦河西之地;南击楚,夺楚睢之间;东攻齐,入齐长城;北征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继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证了魏国的霸业得以平稳维持。应该说,父祖辈给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观的家业,他完全可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守成之主,享现成之福,谋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战略抉择失误,终使梁惠王走上了身败名裂的不归路。从战国兵备地理考察,魏国北邻赵,西接秦,南连楚,东毗齐、宋,其地四通八达,多面受敌,无险要可供守御,处于四战之地的战略内线地位,这决定了魏国的中原霸权有着天生的内在脆弱性。所以,梁惠王上台后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凭借已有的实力地位,适当选择主攻方向,避免四面出击,防止四面树敌。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他的正确选择无疑应为东守而西攻,即据有河西之地,乘秦国退守洛水的有利形势向西发展,夺占泾、渭,控制崤、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遗憾的是,梁惠王本人是彻头彻尾的战略短视者,他所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风光,贪图的是虚幻意义的荣耀。在他看来,秦国“僻在雍州”,完全不配当自己的对手,胜之不武,服之无名,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相反,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颜面有光。在这种自高自大心理的驱使下,他轻率地作出了战略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为此,他把都城从安邑搬迁到大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
意识深处的霸主心态越是强烈,表现在行动上的乖张轻妄也就越是极端。它使得梁惠王在当时的军事外交上变本加厉推行“单边主义”,动辄对其他诸侯国付诸武力,用戈戟而不是用樽俎来发言。这样一来,长期形成的魏、韩、赵三晋联合阵线破裂了,与齐、楚等大国的关系恶化了,至于与秦国的矛盾也丝毫未因迁都大梁而有所缓解。一句话,梁惠王终于因自己的好大喜功、锋芒毕露、四面出击而陷入了战略上的极大被动。
尤为可悲的是,梁惠王始终不曾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殆,反而沾沾自喜,继续营造“慕虚声而损实利”的“形象工程”。而他的对手恰好利用这一点,推波助澜,诱使他在失败的道路上死不旋踵地走下去。头脑简单却自视甚高的梁惠王果然中计,进了人家预设的圈套。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梁惠王接受商鞅的献策,释秦攻齐,自称为王。商鞅入秦主政后,敏锐地看到秦、魏互为死敌的本质属性,认为魏是秦的“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于是处心积虑“借刀杀人”,以图削弱乃至摧毁魏国的实力地位。为此,他出使魏国,实施祸水东引、坐收渔利之策。一到魏国,他便当面给梁惠王戴高帽,灌迷汤:“大王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爱面子的梁惠王当然听得满心舒坦,整个身子飘飘然起来。商鞅见招术奏效,进而居心叵测地建议梁惠王“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即鼓动梁惠王公开称王,然后联合秦国,用兵齐、楚。“王”是当时的最高称号,地位在诸侯之上,梁惠王对这个名号早己朝思暮想、垂涎已久,只是担心他国的反对才不敢仓猝行事,现在既然得到秦国的“鼎力支持”,那也就不必再半抱琵琶,讲什么客气了,于是乎,梁惠王兴致勃勃按照周天子的礼制准备舆服仪仗,修筑宫殿,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正式加冕称王。同时以霸主的身份召集诸侯会盟,把场面撑得大大的:宋、卫、邹、鲁诸国国君应邀与会,秦国也派使节到会捧场。这时候的梁惠王真的是挣足了面子,摆够了身段。殊不知这种利令智昏的举动,恰恰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的困境,到头来为一时面子上的光鲜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以桂陵、马陵之战为标志,魏国的霸权宣告终结,梁惠王的面子亦随之丢得干净。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梁惠王的可悲,正在于他既不知人,更不自知,好高骛远,忘乎所以,稍有资本便要炫耀,一旦得势便要摆谱。

分析----

1.从原文“王好战,请以战喻”可以看出梁惠王好战,迷信武力征伐。

2.原文用“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强调“尽心”;用“无如……者”排除一切人,骄矜得意之情可见;邻国百姓“不加少”,自己百姓“不加多”,对比中流露出深深的不满和困惑。可见,梁惠王自以为很爱民,治理国家很“尽心”也很“用心”,面对“民不加多”的现实,心里很不平衡,很委屈,也很困惑。

3.从原文“非我也,岁也”、“罪岁”可以看出:梁惠王不关心人民疾苦,面对“途有饿莩”的悲剧现实,只是一味“罪岁”,推委责任,把百姓痛苦遭遇的根源,归结为年成不好。

结论----

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颟顸。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孟子原话: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梁惠王以贤君自居,实际上确是人民的灾星。

同意言二小姐的,这是阅读理解啊

  • 梁惠王是魏国国君,为什么叫梁惠王
  • 答:夺帝后迁都大梁。根据查询历史网信息显示,梁惠王在成功争夺帝王之后,迅速整顿内政,强兵富国,重创秦军,在此战役之后,魏惠王魏罃决定迁都至大梁,因为迁都大梁,魏国又被称为梁国,故魏惠王也就被称为梁惠王。

  • 孟子梁惠王简介
  • 答: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

  •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 答: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

  • 为什么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 答:魏惠王魏罃即位之后,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魏国于是也叫梁国,魏惠王也就叫梁惠王了。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他是...

  • 梁惠王和惠子是一个人吗
  • 答:http://www.gmw.cn/01gmrb/2002-07/30/12-D5E2CF26DF2817DD48256C060002A2DB.htm 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学术论坛高手,一个是当过漆园小吏的庄周,一个是在梁惠王时任相的惠施。庄子...

  •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国君
  • 答: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当时的魏国也叫梁国。

  •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是什么样的人 网上复制答案的绕
  • 答:不能明白自己政治上的过失,是他目光短浅;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他勇于纳谏,知错能改,胸怀宽广。

  • 春秋战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 答:熊渠更是离经叛道,僭越封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周厉王继位后,以暴虐著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他们的王号。公元前877年,熊渠去世。此时,熊...

  • 《孟子梁惠王上》全文翻译是什么?
  • 答:《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作者孟子。 【简介】 《孟子见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

  • 孟子与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样教育梁惠王的?
  • 答: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与魏国的缘分似乎就马上要断了。在这个魏国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的。 那么,这里有一个谜团。故事为什么在这里断了呢?这个故事到底是发生在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之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