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024-04-24来源:本站编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 答: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战国策两文表明了怎样的道理?
  • 答: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述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者”的危害,最后归结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全文基本观点?
  • 答: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文章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说明“生于忧患”的道理。对比论证:文章从个人事例开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结论,...

  •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论证了什么道理?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为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
  • 答: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答:《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孟子主要讲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
  • 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的句子
  • 答: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3、作者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


    网友点评:

    隗虎曲198187539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摆事实,讲道路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
    铜官山区2192回复: [答案]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

    隗虎曲198187539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
    铜官山区2192回复: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节中,孟子阐述了他的人才观: (1)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 (2)人才的实际能力与他被发掘前的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 (3)人才的发掘需要伯乐的慧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