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阅读录桃源画记

2024-05-22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阅读寻桃源画记答案

①四明山——在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②囊出——从囊中取出. ③溪——山沟. ④武陵之源——《桃花源记》说桃花源在武陵(现在湖南省桃源县).⑤仙记——道教的书籍. ⑥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文——道书上记载着三十六处灵洞,桃花源是其中之一. ⑦趣 (cù)流——急流. ⑧势与江河同——水势和江河相同. ⑨渌(lù)——清. ⑩白者激石——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 ⑾渌者落镜——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出面貌. ⑿峰竖不险——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 ⒀翠秾不浮——青绿的色彩很浓重而不觉得浮动. ⒁其夹岸——它的两岸.本——棵. ⒂列立如揖——排列着像人作揖行礼的样子. ⒃丹——红.鲜如霞——鲜艳得象霞光.⒄擢举欲动——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⒅灿——颜色鲜明.舒颜——开颜欢笑的样子. ⒆山铺水底一山的影子象是铺在水底. ⒇草散茵毯——草地铺开象一大片毯子.茵,褥子. (21)鸾——风凰之类的鸟.青其衿——胸毛是青色的.衿,衣服的胸前部分. (22)丹其顶——头顶是红色的. (23)玉其羽——羽毛是玉色的. (24)傞傞——参差不齐.亭亭——直立的样子. (25)这句说:鸾、鹤、鸡、犬优闲自得地立着的有十八九头. (26)岸而北——从岸往北.(27)岩门——山洞. (28)细露屋宇——略为露出一点房屋.宇,屋檐. (29)霞槛(jiàn)缭转——栏干曲曲折折.(这儿写的是仙境,所以用“霞”来形容“槛”.)(30)云蹬(dèng)五色——石织五颜六色. (31)雪冰肌颜——(画中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象冰雪. (32)皆负星月文章——都绣着星月等文采.文章,花纹. (33)肖——象.虹玉——形容有光采. (34)角发——古时孩子在头的两边挽的发臀,象角的样子. (35)视其意况——看他们的神情态度. (36)若云十许片——象十来片的云.(37)油焉——自然而然地. (38)忽焉——不知不觉地.(这里用云的变幻做比喻,形容仙人“通道飞动”的样子.)(39)坦处——平的地方. (40)沓(tà)玉冰——重重叠叠的玉和冰. (41)俄起一一突起. (42)这句写炼丹的炉灶,所以上面有五色的云气. (43)艇泛——一条小船浮着.(44)雪华鬓眉——雪白的头发眉毛.华,花. (45)枻(yì)——桨. (46)上文分别描写画上各个部分,现在总写一笔,所以说“合而视之”. (47)魁奇——魁梧清奇. (48)岚 (lán)——山林中的雾气 . (49)熟得详玩——能够细细地详加赏玩. (50)骨戛清玉——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说看画的人仿佛也变成仙人,骨胳都发生了变化) (51)人寰(huán)间——人世间. (52)眇然——高远的样子.高谢之志——高尚的出世的心情. 谢,谢绝.(53)少选——一会儿. (54)却——退. (55)向——刚才.张——挂. (56)《桃花源记》说渔人后来再去,便寻不到入口了.这儿说疑惑真是仙境,此刻像是变出了顽石,塞断了进入仙境的道路. (57)某——自称.寡——少. (58)工——画工. (59)无路得请——将来没法再请求观赏.(60)染笔—一把笔蘸了墨.录其名数——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记下来. (61)不谬——不致错误.。

2. 录桃源画记 翻译

原文四明山①道士叶沈,囊出②古画。

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③,溪名武陵之源④。

按仙记⑤,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⑥。其水趣流⑦,势与江河同⑧。

有深而渌⑨,浅而白,白者激石⑩,渌者落镜⑾。溪南北有山。

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⑿,翠秾不浮⒀。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⒁,列立如揖⒂,丹色鲜如霞⒃,擢举欲动⒄,灿若舒颜⒅。

山铺水底⒆,草散茵毯⒇。有鸾青其衿(21),有鹤丹其顶(22),有鸡玉其羽(23),有狗金其色,毛傞傞亭亭(24),闲而立者十有八九(25)。

岸而北(26),有曲深岩门(27),细露屋宇(28),霞槛缭转(29),云磴五色(30),雪冰肌颜(31),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32)。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33),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34)而侍立者十二。

视其意况(35),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36),油焉(37)而生,忽焉(38)而往。其坦处(39)有坛,层级沓玉冰(40)。

坛面俄起(41)炉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42)。中有溪,艇泛(43),上有一人雪华鬓眉(44),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45),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46):大略山势高,水密深,人貌魁奇(47),鹤情闲暇,烟岚(48)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49),自觉骨戛清玉(50),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51),眇然有高谢之志(52)从中来。

坐少选(53),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54)落尘土中,视向所张(55)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56)。

某见画物不甚寡(57),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58)之精而有如是者耶?叶君且自珍重。无路得请(59),遂染笔录其名数(60),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61)也。

(选自《唐代散文选注》)注解①四明山——在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②囊出——从囊中取出。

③溪——山沟。 ④武陵之源——《桃花源记》说桃花源在武陵(现在湖南省桃源县)。

⑤仙记——道教的书籍。 ⑥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文——道书上记载着三十六处灵洞,桃花源是其中之一。

⑦趣 (cù)流——急流。 ⑧势与江河同——水势和江河相同。

⑨渌(lù)——清。 ⑩白者激石——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

⑾渌者落镜——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出面貌。 ⑿峰竖不险——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

⒀翠秾不浮——青绿的色彩很浓重而不觉得浮动。 ⒁其夹岸——它的两岸。

本——棵。 ⒂列立如揖——排列着像人作揖行礼的样子。

⒃丹——红。鲜如霞——鲜艳得象霞光。

⒄擢举欲动——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⒅灿——颜色鲜明。

舒颜——开颜欢笑的样子。 ⒆山铺水底一山的影子象是铺在水底。

⒇草散茵毯——草地铺开象一大片毯子。茵,褥子。

(21)鸾——风凰之类的鸟。青其衿——胸毛是青色的。

衿,衣服的胸前部分. (22)丹其顶——头顶是红色的。 (23)玉其羽——羽毛是玉色的。

(24)傞傞——参差不齐。亭亭——直立的样子。

(25)这句说:鸾、鹤、鸡、犬优闲自得地立着的有十八九头。 (26)岸而北——从岸往北。

(27)岩门——山洞。 (28)细露屋宇——略为露出一点房屋。

宇,屋檐。 (29)霞槛(jiàn)缭转——栏干曲曲折折。

(这儿写的是仙境,所以用“霞”来形容“槛”。)(30)云蹬(dèng)五色——石织五颜六色。

(31)雪冰肌颜——(画中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象冰雪。 (32)皆负星月文章——都绣着星月等文采。

文章,花纹。 (33)肖——象。

虹玉——形容有光采。 (34)角发——古时孩子在头的两边挽的发臀,象角的样子。

(35)视其意况——看他们的神情态度。 (36)若云十许片——象十来片的云。

(37)油焉——自然而然地。 (38)忽焉——不知不觉地。

(这里用云的变幻做比喻,形容仙人“通道飞动”的样子。)(39)坦处——平的地方。

(40)沓(tà)玉冰——重重叠叠的玉和冰。 (41)俄起一一突起。

(42)这句写炼丹的炉灶,所以上面有五色的云气。 (43)艇泛——一条小船浮着。

(44)雪华鬓眉——雪白的头发眉毛。华,花。

(45)枻(yì)——桨。 (46)上文分别描写画上各个部分,现在总写一笔,所以说“合而视之”。

(47)魁奇——魁梧清奇。 (48)岚 (lán)——山林中的雾气 。

(49)熟得详玩——能够细细地详加赏玩。 (50)骨戛清玉——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

(说看画的人仿佛也变成仙人,骨胳都发生了变化) (51)人寰(huán)间——人世间。 (52)眇然——高远的样子。

高谢之志——高尚的出世的心情。 谢,谢绝。

(53)少选——一会儿。 (54)却——退。

(55)向——刚才。张——挂。

(56)《桃花源记》说渔人后来再去,便寻不到入口了。这儿说疑惑真是仙境,此刻像是变出了顽石,塞断了进入仙境的道路。

(57)某——自称。寡——少。

(58)工——画工。 (59)无路得请——将来没法再请求观赏。

(60)染笔—一把笔蘸了墨。录其名数——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记下来。

(61)不谬——不致错误。译文来自宁波四明山的道士叶沈,从布口袋里取出一幅古画。

画面上画的是桃源图。图上有条山沟,沟名武陵之源。

3. 文言文游江和《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原文】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 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学者:做学问的人 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4. 阅读古文《桃花源记》,完成下面问题

1、(1)交通:交错相通;

(2)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向:以前;

(4)寻:不久。(意思对即可。)

2、(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意对即可。)

3、渔人发现并拜访桃花源。(或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意思对即可。)

4、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晋朝有个渔人,有一次捕鱼迷了路,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此中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美满幸福。渔人在此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告辞后再寻找桃花源,就再也找到不到这个地方(见于《桃花源记》)。后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意对即可)

5.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甲桃源记,乙相命肆农耕

这是《桃花源诗》中的…本段译文: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copy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bai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du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

草木茂zhi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dao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

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6. 文言文阅读题目《桃花源诗》中“相命肆农耕.于何劳智慧”(1)这节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

7. 文言文《桃花缘记》全文解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 桃源学考文言文
  • 答:3. 文言文阅读寻桃源画记答案 ①四明山——在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②囊出——从囊中取出. ③溪——山沟. ④武陵之源——《桃花源记》说桃花源在武陵(现在湖南省桃源县).⑤仙记——道教的书籍. ⑥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文——道书上记载着三十六处灵洞,桃花源是其中之一. ⑦趣(cù)流——急流. ⑧势与江河...

  • 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答:小题1:访桃源、寻桃源。小题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意思对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

  • 文言文现代文阅读
  • 答: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渔人...

  • 经过桃花源记两则文言文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 答: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 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

  • 《桃花源记》艺术特色?
  • 答: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

  •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
  • 答:1、写一写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开想象,写一写《渔人与村人谈话录》或《渔人与太守谈话录》。 附:板书设计 环境优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乐 民风淳朴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

  • 文言文袁宏道《游桃源记》
  • 答:文言文袁宏道《游桃源记》1. 袁宏道《游桃花源记》的翻译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

  • 游桃花源文言文翻译
  • 答:1. 袁中道的《游桃花源》 文言文翻译 原文: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2. 袁宏道《游桃花源记》的翻译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桃...

  • 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
  • 答: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

  • 论陶渊明文言文
  • 答:《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 望采纳 2. 陶渊明 古文翻译 《晋书·陶潜传》 原文...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