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古代汉语的简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2024-06-02m.verywind.com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1,用“于”的被动句 如《许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如《庄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如《韩非子》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如《史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嘻嘻,我们老师讲的,我简单写了一下

表示被动,就其表达的形式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结构标志。
没有结构标志的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其中“蔓草”是“除”的对象)这种没有标志的被动表示法,一般不称做被动句式。
有结构标志的被动表示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介词“於(于)”字引进主动者。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许行》)在这种句子中,并不是“於(于)”字本身表示被动,而是由于“於(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进一步明确了或改变了主语和宾语的施受关系,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
2.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有的加“见”后再用“於(于)”引进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也有的“为”直接加在动词前面,形同助动词,有的后面再加“所”。如“不为酒困”(《论语•子罕》)“为……所……”式被动式萌芽于战国末期,秦汉以后广泛运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也可以和“所”合起来使用,构成“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主动者,“所”则加在谓语动词前。如“吴郡顾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
综合起来看,古代汉语的被动形式,主要有两种处理手段:一种是用助动词把动词改造成被动式,另一种是用介词引进主动者。凡具有前一种处理方式的,我们认为已经形成了被动句式。至于只具有后一种处理手段的,它和主动句形不成对立,不是专门的被动句式,只能说是被动意义的表示法。
(选自王宁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①于字句:介同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
行为的主动者外,这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
如“百里奚举于市”
②乎字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志乎古,必遗乎今”
③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④为……所……句:“为+名词+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大月氏王为胡所杀”
⑤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⑥见……于句:“见+及物动词+于+名词”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 古代汉语表示被动常用的语法标志有哪些?
  • 答:(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

  •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有哪些被动表示法
  • 答: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

  •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 答:1,用“于”的被动句 如《许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如《庄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如《韩非子》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4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如《史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嘻嘻,我...

  • 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6种形式
  • 答: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6种形式如下:1、第一种形式:“被”字结构 “被”字结构是文言文中表示被动的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由“被”字和动词的过去分词或者被动词组成的,例如“被焚”,“被逐”,“被夺”,“被杀”,“被念”,“被骂”等等。这种形式的语言简练明了,通俗易懂...

  •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 答: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如下: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

  • 古代汉语被动句是什么?
  • 答: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有哪些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

  • 文言文被动句式举例
  • 答: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

  • 古代汉语被动句通常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 答: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汉书•贾山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2)在动词前用“见”或“被”字表示被动。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

  •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 答: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

  • 列出古汉语三种以上的被动句式
  • 答:列出古汉语三种以上的被动句式如下: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2:“激昂大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