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2024-06-01m.verywind.com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6]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7]元首,承天景[8]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9]终者盖[10]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14]之以严刑,振[15]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17]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18]百川;乐盘游[19],则思三驱[2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21]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22]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24]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25]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27],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0]长(chá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
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
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
(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具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他们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戒;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宏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劝谏唐太宗在安居乐业之时,也要想到危险将要来临,要戒奢侈,行节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艰苦奋斗。

出自唐代文臣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节选如下: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如下: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作者简介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6]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7]元首,承天景[8]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9]终者盖[10]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14]之以严刑,振[15]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17]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18]百川;乐盘游[19],则思三驱[20]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21]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22]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24]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25]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27],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0]长(cháng):生长,长成。   
[1]固:使……稳固。   
[2]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   
[3]浚(jùn):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重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13]行路:路人,陌生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通“震”,威吓。   
[1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17]谦冲:谦虚。冲:虚。自牧:自我约束。牧:养。这里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打猎。   
[20]三驱:出自《易经》“王以三驱”,有两说:一说狩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一说一
年以三次田猎为度。   
[21]敬:慎。   
[22]黜:排斥。   
[23]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即指九种美好品德,出自《尚书·臯陶谟》:“宽
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智力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
(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彊而义。”   
[24]简:同“拣”,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27]劳神苦思: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具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他们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戒;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宏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很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
  2、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4、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很出自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
  2、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4、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原文:(节选)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 答:出自唐代文臣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节选如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译文如下: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

  • 俭与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是谁?
  • 答:魏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释义: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出自《谏太宗十思疏》,作者是唐代的魏征。魏征,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今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 )的文章。
  • 答: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 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 答: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身体力行“十戒”:戒贪、戒骄、戒盈、戒盘游、戒懈怠、戒壅蔽、戒谗邪、戒谬赏、戒滥刑、戒大兴土木。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谁的文章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2]其根本;欲流之远[3]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治(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4]神器之重,...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是谁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为“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者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魏徵,简化字为“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
  • 答:唐代的魏徵。这句话出自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太宗十思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安逸的环境中,也要考虑到随时会出现的危险和困难,也要避免奢侈和浪费,保持节俭和简朴。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劝谏唐太宗在安居乐业之时,也要想到危险将要来临,要戒奢侈,行节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艰苦奋斗。依我看来,这句话用作现代建设的座右铭也不算落伍。 现在社会普遍流行这种现象:不带手机不时尚,全身上下不是名牌不流行。没事不在网上“闲逛...

  •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是谁
  •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作者是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句名言确实是唐代文臣魏徵所提出的。这句话出自他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在这篇奏章中,魏徵劝谏唐太宗在安居乐业之时也要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要戒除奢侈的生活方式,坚持节俭的原则。他认为无论何时,都不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