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チ6ᆭ1公孙丑下》翻译 文学的概念

2024-06-02m.verywind.com
国内优秀文学作品有哪些?~

1,钱锺书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2,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3,巴金 《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余华《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5,林海音《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该小说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孟子》第04章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天气形势比不上地理的有利因素,地形的有利比不上人民的同心协力。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小城,有包围攻击而不能获胜的情况。包围起来实施攻击,肯定也会遇到天气形势有利的时候,但仍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城墙足够高,壕沟足够深,又有坚韧的盾牌与锋利的兵刃,加上充足的粮食储备;然而一交战,兵士们恐惧得献出兵刃城池而逃跑了,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所以说:控制百姓不能仅靠边境守卫,巩固国家也不能单凭高山险关,扬威于天下不仅凭借武器的精良。遵循道义的人会有很多协助者,违背道义的人没有谁去追随。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会叛离;协助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愿顺从。用天下都愿归顺的身份去攻伐众叛亲离的人,贤明君主也许不选择战争方式,但只要是开战,则必胜无疑。”

孟子准备拜会齐王,齐王派人来说:“寡人本来应该先去拜见您的,只是受了寒风,不能再出门让风吹。早上我在朝廷上召见群臣,不知您能否前来一见?”

孟子说:“很不巧,我也病了,不能前往王宫。”第二天,孟子出门吊唁东郭先生去了。

公孙丑问:“昨天您推辞有病,今天又出门吊唁,这种做法对吗?”

孟子说:“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出门吊唁呢?”

齐王又派医生前来问讯病情,孟子的堂兄孟仲子说:“昨天大王派人传话,可巧孟子病了不能赴王宫相见。今天稍好一些,已经去朝廷了,但能否到达王宫我就不知道了。”说完后马上派人在半路上等候,告诉孟子:“不要回家先去王宫吧!”

孟子不得已才躲到景丑氏家里借宿。景子说:“在家孝父母,在外敬君王,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父子之间是一份恩情,君臣之间是一份敬意。我现在看到齐王对您够尊敬的了,却不见您有什么表现出对齐王的尊敬。”

孟子说:“咄!这是什么话!齐国没有一个人跟大王谈论仁义道德,难道是仁义道德不好吗?其实他的心里想:大王有什么资格可谈仁义道德呢?这才是最大的不敬。不是尧、舜的大仁大义我不跟大王说,所以齐国人谁也没有我更尊敬大王的了。”

景子说:“不是,我指的并不是这个。礼仪制度上说:‘父亲召唤,不及答应一声就要起身;君王召唤,不能等到车马备齐才出发。’您本来要去拜会齐王,但听到齐王召请后反而百般推辞始终不去,这样做符合礼仪制度吗?”

孟子说:“怎能这么说呢?曾子说:‘晋国和楚国的富裕,没有哪一个赶得上。他们有他们的富裕,我自有我的仁爱;他们有他们的高贵地位,我自有我的信义,我又有什么不痛快呢!’难道曾子说得不对吗?其实这是一个道理。天下值得人尊敬的有三种:地位一种,年龄一种,品德一种。在朝廷上地位最重要,在家乡邻里间年龄最重要,辅佐君主治理百姓则是品德最重要。齐王怎能仅仅以他有高贵的地位这一种,就能慢怠我有年龄和品德这二种呢?”

孟子进一步说:“所以说,那些有大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有一些不敢召唤的臣子,若是有事商量,只能屈尊前往。尊重品德、安守道义要是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能算是有大作为的君主。所以商汤对于伊尹,是先去学习请教,然后才拜请出来辅佐自己,因此没费多大精力便统一了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学习然后才请出来当大臣的,同样也没费劲,就称霸于诸侯之中。现今天下各国,土地面积差不了多少,君主的品行也是同样水平,没有一个能值得人尊敬。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这些君主们只喜欢臣子听他教诲,而不喜欢听取贤明大臣的指教。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随便召请。连管仲这类人都不受召唤,更何况我这个根本看不起管仲的老臣呢?”

陈臻问:“前次在齐国,齐王赠送黄金百镒,您没有接受,在宋国却接受了七十镒的馈赠,在薛地也接受了五十镒的馈赠。如果前次不收正确的话,那么这次收下就是错误,反过来也是这样。先生肯定有一次是错了。”

孟子说:“两次都对。在宋国时,我准备出门远行,而旅行肯定要有路费,人家说‘送点路费’,我为什么不收?在薛地时,社会治安不好,我总是提心吊胆的,地方官说:‘听说您需要自卫,我给您送点钱买武器’,我为何不收下。至于在齐国时,则没有什么用处。不需要钱的时候送我钱,就是想收买笼络我,哪有贤明君子可以用钱买到呢?”

孟子到平陆,跟地方官孔距心说:“你手下的士兵,要是一天三次掉队,您是否要开除他呢?”

孔距心回答:“等不到第三次掉队。”

孟子说:“那么你掉队次数也不少了啊!遇到灾荒年境,你的百姓中,老弱病残者的尸体埋填在沟壑里,强壮点的流落四方,这样的人有几千了吧?”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国王才能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孟子说:“有这么一个替人放牛放羊的人,他必须寻找草场准备草料。如果找不到牧地和草料,他是该把牛羊还给人家呢,还是该眼睁睁地看着牛羊饿死?”

孔距心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

过几天,孟子见到齐王时说:“大王属下的地方官吏,我共认识五个,但能明白自己的过错的,仅有孔距心一人而已。”随即复述了一遍与孔距心的对话。

齐王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啊!”

孟子问羟蛙:“你辞去灵丘地方官职务,而自请担任朝廷的司法官,是因为可以向齐王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吧。现在好几个月过去了,不知你是否向齐王提出过什么?”羟蛙向齐王提出建议,未被齐王接受,随即辞职离去了。

齐国有些人就说:“孟子给羟蛙出主意,倒是满口仁义道德;不知他自己在这个位子上的话,会怎样做呢?”公都子把这些闲语转告给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当官的人要是不能尽职尽责,就该辞职远去;有向国王提建议义务的人,要是不能提出好的建议或者建议不被采纳,也该辞职不干了。我没有当官,也没有提出建议的义务,那我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不是随便由我选择了吗?”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重要大臣)的时候,曾奉文王之命作为大使去滕国吊丧。齐王又增派盖地长官王作为副使一起前往。孟、王二人每天都见面,往返的路上也在一块,可孟子一次都没有提起过出访滕国执行任务的事情。

公孙丑问:“齐国的卿是很高的职务了,去滕国的路也够长的了,返回时却连一句有关公务的事都没有说,这是怎么回事?”

孟子回答:“既然有人(指齐王)把这一切都安排好了,我还说它干吗?”

孟子离开齐国去鲁国安葬母亲,返回后暂时停在嬴地。充虞前来询问:“前几天,承蒙先生看得起我,让我负责管理工匠制作棺材。当时太忙,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出来。现在我愿私下里说给您听:棺材的质量是不是太豪华了些?”

孟子回答:“最初棺椁没有什么规定,周初之后按周公制定的制度,棺木厚度为七寸,再配上大小合适的木椁。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使用棺椁并不是为了好看大方,而是这样做了,才体现了对死者的孝心。地位不允许,心里当然不高兴;没有充足的财产,心里当然也不高兴。在财力和地位允许的情况下,古代的人都会选择豪华的棺木,为什么我就不可以用呢?况且仅仅是为了使死者不直接挨在泥土上,对于孝子来说,这样做心里就痛快了吗?我听人说:贤明的人不会为了别人而去在自己的父母身上节省钱财。”

齐国大臣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回答:“可以。燕王子哙不应该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宰相子之呢,也不应该接受子哙交给的国家。例如有一个人,你很喜欢他,就不禀告齐王便把你的爵位和职务让给他;而这个人呢,也不报告齐王就接受了你给的这一切,这种事情对吗?燕国的事跟这个例子有什么两样。”齐国派兵讨伐燕国。

有人问孟子:“你劝齐王攻伐燕国,有这事吗?”

孟子回答:“没有。沈同问我‘燕国该被讨伐吗’,我回答‘应该’,他们因此就出兵讨伐了。当时他要是问‘谁可以去讨伐燕国呢’,我会说‘符合上天意愿的人,可以前往征讨。’就好比现在有一个杀人犯,若是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该杀’,但若问‘谁该去杀死这个罪犯’,我自然会回答:‘当司法官的人,应该去处死这个杀人犯。’现在是一个与燕国没有什么区别的齐国去征伐燕国,我又怎么会劝说呢?”

燕国发生叛乱。齐王说:“没有听从孟子的一再劝说,现在果然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我感到很惭愧。”

大臣陈贾劝解说:“大王不要太自责了。您以为自己在仁义和智慧上比周公如何?”

齐王说:“大胆!你怎能这么说话1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视、控制殷商的民众,管叔却率领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如果周公知道管叔要造反的话,派他去监管殷民就是不仁慈,因为这等于是给管叔创造叛乱条件;要是不知管叔要造反,那就是不聪明。仁慈和聪慧这两方面,连周公都不能具备,何况大王您呢?我请求去跟孟子解释一下。”

见了孟子,陈贾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是一位过去的圣人。”

陈贾问:“他派管叔监护殷民,管叔却率殷民叛乱,有这回事吧?”

孟子答:“有。”

陈贾问:“周公是知道管叔要造反还故意派他执行重任的吗?”

孟子说:“周公并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了?”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兄长,弟弟不猜测兄长并派以重任,由此而犯的错误不是也很正常吗!况且过去的贤明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所谓的君子,有错误时还要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犯的错误就像日食和月食,天下人都能见到从不隐瞒;等到他改正错误,天下人都仰望他、尊敬他。今天所谓的君子们,犯了错误不单是将错就错,并且还找借口加以辩护,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

孟子辞掉大臣职务回到家中,齐王又来见孟子,并说:“以前总想见您可惜见不到,后来能在朝廷上作为君主与大臣一起共事,我很高兴。现在您抛下寡人回家了,不知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吗?”

孟子答:“我当然愿意见您,只是不敢请求罢了。”

过了几天,齐王跟时子说:“我想在城里赠给孟子一套房子,每年给地方万钟粮食养活他那些弟子,目的是想给百姓及官吏们留个学习的榜样。你可以去把我想的转告孟子。”

时子请孟子的徒弟陈子转达,陈子便把时子的话复述一遍给孟子。

孟子说:“唉!难道时子也不知这事不成吗?若是想让我富裕,我辞掉年收入十万钟的职务反而接受一万钟的恩惠,是想富裕吗?季孙说:‘子叔疑这人真奇怪啊!只想着自己当官,干不成了,又让弟弟、儿子去当官。哪个人不想富贵呢?难道这富贵的事情,让你一家承包了不成。’就像古代的集市,本来是用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没有的物品,有关部门也只是维持秩序而已。偏偏有这么一个卑贱的小人,只想着自己发财,找个高地方爬上去左右观察,一心包揽所有的便宜。人们觉得这人太卑鄙了,就征收他的税利。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种卑鄙小人开始的。”

孟子离开齐国都城,在昼这地方住宿。有一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坐下来劝孟子,孟子没有答话,靠着桌案躺下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在外准备会见您的先一天便净洁身心,今天同您说话,您只顾睡觉不听我说什么,这个态度我还敢再来拜见您吗?”

孟子说:“坐下,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缪公待子思时,要是无人相陪就觉得没有安顿好子思;泄柳、申详待鲁缪公,要是无人在缪公身边,就不敢自己脱身干别的。你为我这个老头着想,连子思怎样被鲁缪公对待都想不到;这是你同我这个老头决绝呢,还是我这个老头与你决绝呢?”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跟别人说:“孟子不明白齐王不是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就是不聪明;知道齐王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话,还去拜见,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取功名富贵啊。走了那么老远的路,没被赏识才离去,但在昼地又住了三晚上,也太磨磨蹭蹭了!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高子把这些话转告孟子。

孟子说:“尹士这个人,根本不了解我啊!走了千里路程前去拜会齐王,是我的心愿;但不被接纳才离去,又怎是我的心愿呢?实在是迫不得已啊!我在昼地住了三宿,心里还是觉着太快了,大王若是改变主意了呢!齐王如果真能改主意,我肯定会马上返回。直到我离开昼地,齐王还是没来追赶,我这才下定决心要走了。虽然这样,又怎算是抛弃齐王呢?齐王毕竟还是一个可以引导着施行仁义的国王啊!齐王要是任用我,又何止是齐国百姓可得安宁,普天之下的人民也都能由此得到安宁。齐王什么时候改主意,我正天天盼着呢!我又怎能像那种小人一样,向国王提建议不受重视就生气,小里小气地跟人见面,一旦要走就直到天黑累坏了时才停下住宿。”

尹士听到孟子的话后,无限感慨地说:“我真是个小人啊1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先生看起来好像很不高兴。但前几天我听您说:‘有德才的人不怨恨上天,不归罪于别人。’”

孟子说:“那时有那时的情况,现在又是现在的形势。从以往历史看,五百年中必然会有一位圣明君主出现,并且也会有命世之才从其中产生。由西周建国至今,七百多年过去了,从时间上看,太长了点;从今日形势看,应该是有贤王出现的了。大概是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得到太平吧!如果想要一统天下,在当今世上,除了我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孟子离开齐国,在休地居住下来。公孙丑问道:“担当职务却不接受俸禄,是古代圣贤遵循的规范吗?”

孟子说:“不是。当初在崇地,我得以与齐王交谈,回来后就有了离开的打算,因为不想改变离职的念头,所以不接收齐王的俸禄。随后齐国有军事行动,在非常时期不能提请辞职。当时在齐国又呆了好长时间,并不是我内心所希望的。”

  • 孟子三则原文
  • 答:《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

  • 《孟子》原文及译文
  • 答:《孟子》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

  • 《孟子》全文。
  • 答: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

  •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 答: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所著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如下:第一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

  • 《孟子》全文及翻译
  • 答:《孟子》的部分节选翻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 答: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 《孟子》原文及译文
  • 答:”(节选自《孟子·第一节》)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

  •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资料
  • 答: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亚圣--孟轲】 私淑...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