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宠辱不惊”的事例有哪些?

2024-05-31m.verywind.com
~

事例一:

唐太宗在位时期,卢承庆曾担任“考功员外郎”的官职,专门掌管官吏考绩评功。据说,卢承庆对待考功工作非常公正负责。有一次,一个负责运送粮食的督粮官,由于发生沉船事故而受到了处罚。卢承庆在给他考绩评功时,就把他评定为“中下”等级,并且通知了他本人。官员得知此事后,既没有表示出不满,也没有任何沮丧的表情。

卢承庆转念一想:“粮船沉没并非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凭借个人的力量就能挽救的,把他评为“中下”恐怕不太合适于是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可那位官员得知情况后仍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既没有说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任何激动的神色。卢承庆看他如此镇定,非常赞赏,于是脱口而出:“宠辱不惊,实在难得!”最终把他的考评改为“中上”等级。从此以后,“荣辱不惊”这个用法流传开来。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荣”与“辱”都会使人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而象这位督粮官这样,在荣辱面前以平常待之的人,实为少见,而老子心目当中的“圣人,君子”正是具备这种心理素质的人。

事例二: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当天被谪居邓州之时,他却从容处之,写下“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这样的句子。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小窗幽记》当中有这么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与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现了古人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可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门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宠信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

如此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 古代荣辱不惊的例子
  • 答:据说,卢承庆自己也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当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往上当过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由于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获罪被贬出去做简州司马。当简州司马的时候,卢承庆也一点没感觉到窝火。后来,朝廷把他又调回朝中...

  • 有什么宠辱不惊的名人事例
  • 答:”老子告戒后人—争名逐利的人,十分看重身外宠辱荣患,甚至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就是忘记了自身。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

  • 宠辱不惊的名人事例
  • 答:历史上最有名的宠辱不惊事例,莫过于唐朝官吏卢承庆的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船翻了不少粮食被水冲走,卢承庆给运粮官定了一个中下。可是,这个运粮官一点也不生气不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

  • 宠辱不惊成语的含义及造句
  • 答:21、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22、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宠辱不惊成语的含义及造句相关 文章 :★ 宠辱不惊的同义词有哪些及造句 ★ 宠辱不惊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 宠辱不惊的同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 宠辱不惊是什么意思 ★ ...

  • 历史上能屈能伸的名人具体事迹
  • 答:1,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

  •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
  • 答:淡泊名利之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淡泊名利的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一) 陶渊明 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

  • 关于古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例子有哪些
  •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大仁大义的心境,为了大仁大义,不以个人得失宠辱而影响自己的心绪。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一种为国为民分忧故而宠辱不惊的大仁大义。...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大概什么意思_百 ...
  • 答: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是一种境界,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释义:对待事物淡泊自然的豁达态度。

  • 淡看云卷云舒,笑看世间百态.什么意思
  • 答: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例子
  •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大仁大义的心境,为了大仁大义,不以个人得失宠辱而影响自己的心绪。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一种为国为民分忧故而宠辱不惊的大仁大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