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关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2024-06-01m.verywind.com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啊?~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谓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如:
今日良宴会,懽乐难具陈。
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
 〔芳,提,同为平声〕
或曰: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谓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同声。如秋月照绿波,白云隐星汉之类。四言七言及诗赋颂以第一句首字第二句首字不得同声,不复拘以字数次第也。如曹植洛神赋云: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是也。铭诔之病,一同此式。
二上尾(或名土崩病)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此病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
〔河,烟,同为平声不同韵〕
或曰『其赋颂铭诔以第一句末不得与第二句末同声。如张休明芙蓉赋云「潜灵根於玄泉,擢英耀於清波」是也。』
沈氏亦云:上尾者,文章之尤病。
凡诗赋之体,悉以第二句末与第四句末以为韵端。若诸杂事不束以韵者,其第二句末即不得与第四句同声,俗呼为隔句上尾,必不得犯之。
刘滔云:下句之末,文章之韵,手笔之枢要,在文不可夺韵,在笔不可夺声。且笔之两句,比文之一句。文事三句之内,笔事六句之内,第二第四第六,此六句之末,不宜相犯,此即是也。
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麤中央细。如:
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
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
〔步,出为仄声,夹金,门平声〕
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
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四鹤膝
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麤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如: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来,思,皆平声〕
或曰,此云第三句者,举其大法耳。但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若第三句不得与第五句相犯,第五句不得与第七句相犯,犯法准前也。
五大韵(或名触地病)
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如:
游鱼牵细藻,鸣禽弄好音。
谁知迟暮节,悲吟伤寸心。
〔禽与音心同为下平十二〕
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作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六小韵(或名伤音病)
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如:
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阳霜是病)
搴帘出户望,霜花朝瀁日。(望瀁是病)
元氏曰:此病轻於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刘氏曰:小韵者。五言诗十字中除本韵以外自相犯者。若已有梅,更不得复用开,来,才,台,等字。
七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绝病)
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旁纽。亦曰,五字中犯最急,十字中犯稍宽。如此之类,是其病。如:
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月,兽,伤,并双声)
元生爱皓月,阮氏愿清风。(阮,元,愿,月,为一纽)
元氏云:傍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
八正纽(亦名小纽,亦名爽切病)
正纽者,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如:
中肝如割(肝割同纽)旷野莽茫茫(莽茫同纽)
或曰:正纽者谓正双声相犯。其双声虽一,傍正有殊。从一字之纽,得四声是正也。(若元,阮,愿,月。)若从他字来会成双声,是傍也。(若元,阮,愿,月,是正,而有,牛,鱼,奸,砚,等字来会元,月,等字成双声是也。)如云「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嫁是一纽之内,名正双声,名犯正纽者也。)傍纽者,如「贻我青铜镜,结我罗裙裾。」(结,裙是双声之傍,名犯傍纽也。))

郭和白都是入声字,属仄!古音分平、上、去、入声!除平声外,其它都属仄!不说自己写格律诗,单从读诗的角度看,这些还是弄懂的好!否则误会就出来了。
搜索“平水韵”或“词林正韵”,了解一下,不难的!
另外,我不觉得你死板,写律诗或绝句就必究格式,否则不能以律诗或绝句自居!当然也有可以不究格式的,如古风或单称为诗的等…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by《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11-23 第07版 )

先以四句诗为例,可以慢慢后推。
1、一句诗三组,两组两字为单位,一组是一个字,平仄相间。如“平平 仄仄 平”。但两个字的重心在后一个字,所以上句亦可以是“仄平 平仄 平。
2、单字组位置可以句中,可以句末,但必须和句首组平仄相同。如”仄仄 平平 仄“、”仄仄 仄 平平“。
3、偶数句必须平声结尾。
4、对。相邻句平仄相反。但当与第三条原则矛盾时,服从第三条原则。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粘。除了第三句必须为仄外,前一联的下联必须与后一联的上联 第二个字和第四字 平仄一样。平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 平平 仄,平平 仄仄 平。
故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可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五言绝句的格律怎么押韵?
  • 答: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

  • 五言绝句的平仄相对问题
  • 答:五言绝句有四种平仄类型,如下:一: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二: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三: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是什么?
  • 答:平仄格式举例如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翻译: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诗体格律五言绝句的格律主要...

  • 唐诗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口诀(举例)?
  • 答:律诗: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平平仄仄平(韵)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绝句: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 五律诗的平仄表
  • 答: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就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从五言古诗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五律...

  • 律诗的平仄对仗基本口诀是什么?
  • 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可以对应看李白的这首五律,除了在第七句“人怜故乡水”使用了三四字平仄互换的“鲤鱼翻波”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之外,其他的字词都是严合格律的。所以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

  •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口诀
  • 答: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口诀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

  • 学诗小记7:五律五绝的平仄
  • 答:每句五个字,称为五言。五言的平仄,共有4种。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构成五律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一、仄起式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它不变。二、平起式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它不变。一、仄起式 仄 仄平平仄,...

  • 五言绝句平仄格律
  • 答:盛唐以前,五言诗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称为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五言绝句的格式要求是:⑴字数句数固定。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⑵押韵严格。第1、2、4句或第2、4句最后一个字只押同一个韵,...

  • 写诗的平仄规律
  • 答:写诗的平仄规律如下: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