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练习题

2024-06-02m.verywind.com
~ 考文言文复习“五个一”
文言阅读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内容(分值占20分之多),也是高中同学复习中的一个难点,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提出如下“五个一”,希望对同学们文言复习有所补益。
一、把握一个联系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
数千年来,汉语是唯一不曾中断过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古汉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明确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对我们学习文言有很大的帮助。爱语文网首先,古汉语的基本句式与现代汉语相同,其一般完全句式都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根据这个基本句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推测特定位置的词语的语法功能和大致意义。爱语文网其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活用常常是以现代汉语的句式和词语功能作参照比较得来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词语的句位和基本句式加以分析推测出来。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作“欺”的宾语,本应在“欺”后,所以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本句中却处于谓语位置并带了宾语“江南岸”,我们可确定其活用作了动词(使动用法)。第三,单音与双音的关系。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是在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或者在古汉语单音词前或后加上词缀,如“虎”?“老虎”,“女”?“女儿”;或者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上近义或反义语素,如“觉”?“觉醒”,“弟”?“兄弟”;当然也有换为完全不同的双音词的,如“目”?“眼睛”。明白这个联系,我们常常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汇,在自己已有的词库里找到与文言词有联系的合适的词语。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如“地方”“妻子”“其实”等)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也不可把文言中少数的双音词(“玲珑”“婚姻”“作息”)硬作两个词处理。总之,建立这一联系,有助于建立同学们的语言系统,树立同学们学习古汉语的信心:对于古汉语,我们不是从零开始!
二、建立一个体系 文言知识系统
许多同学学习文言的效率低,主要原因就是文言知识零碎,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文言知识系统。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文言知识系统包括词法系统和句法系统。文言词法系统包括虚词和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最突出的区别,文言的语法关系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通过语序体现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虚词。历届高考都事先在《考试说明》中划定了虚词考查范围,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对其用法作到烂熟于心,并在平时学习中多揣摩体会。对于文言实词,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一些词语和词语使用现象: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兼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句法系统的重点是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其规律,认清其标志,并加以归纳整理。有了系统的句法知识,我们才更易辨识句式,进行正确的调整和翻译。比如宾语前置句三条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一般名词作宾语,常用“之”或“是”作提宾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等。定语后置句常用“之”“之……者”作标志,如“以身之察察”“石之铿然有声者”等。介词结构后置常用“于”“以”作标志,被动句常用“见”“于”“见(受)……于”“为……所”“被”等作标志。建立文言知识体系,明白文言学习重点,我们在平时文言复习中才能有的放矢,学有所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确定一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既是中学阶段进行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文言翻译检测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文言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有字字落实的意识,力求弄清每一个字词含义,这样学习,才有助于夯实文言基础,形成对文言词汇的感悟力。在做日常翻译练习时,更应该做到字字落实,并能结合上下文加以调整,力求做到句式、语气都忠实于原文。在确实无法进行直译或直译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时,才酌情采用意译手段。
四、掌握一个口诀??对(译)替(换)调(整)删(减)保(留)补(充)
为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我们还应掌握这个翻译口诀。“对”即对译,就是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词与古汉语双音词对应的关系,充分调动已有现代词汇,直接把单音词翻译为双音词。如:晏子使楚。使,出使;楚,楚国。 “替”即替换,包括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固定结构等。如“孰与”替换为“与相比,哪一个更”:“槌床便大怒”,床,坐具。 “调”即调整,对文言中的特殊句式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一些说法加以调整,使之流畅规范。 “删”即删减文言中的偏义复词、发语词、部分语助词等。 “补”即补充文言中某些省略成分。并非所有省略的东西都需补出,只是如果不补出就要影响语义表达的地方我们才补出。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在翻译中,第二个省略的主语我们就可不补出,但第三个省略的主语就非补出不可。“保”即保留,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器物名、官职名等,在翻译中可直接保留。在翻译中,常念念这个口诀,可避免盲目性,提醒自己努力做到字字落实。
五、明确一条复习思路??立足课本,重视练习,辐射课外
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言学习也不例外。新教材的课本中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的范例,我们应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高考的角度说,一般虚词、实词的考查都要结合教材中的句子出题比较,这也要求我们学好教材。部分同学在复习中忽视教材学习,一味做练习,这也是极为失策的。

  • 初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答:1. 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 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

  • 文言文训练题
  • 答:1. 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

  • 考题文言文三峡
  • 答:1.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先写山,写出山高连狭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做铺垫。作者是以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古写四季之境时,所以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 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

  • 三峡文言文鉴赏题
  • 答:4. 《三峡》文言文练习题 1.先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 2.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古写四季之境时,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 3.本文写春冬之景...

  •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 答:2.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诣 【拼音】:[yì] 叫 杨氏子 慧 机智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用孔的语气反驳孔 高山流水 钟子期 伯牙 知音难觅 音乐 相互了解 教导 只 拉 一起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是他们的智慧不相同么? 不是这样的 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离人近 等到中午 谁 说你...

  • 5篇课外文言文(初中)快快快!急用
  • 答: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

  • 请给一些题目(文言文)
  • 答:请给些《庖丁解牛》、《石钟山记》、《伶官传记》、《谭嗣同》常考的文言文语段分析题目(历年考试中的也行)。本人不胜感激。... 请给些《庖丁解牛》、《石钟山记》、《伶官传记》、《谭嗣同》常考的文言文语段分析题目(历年考试中的也行)。本人不胜感激。 展开 ...

  • 中考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 答: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

  • 文言文练
  • 答: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从孔子到近代的孙中山,从语录体到纪传体,从诸子散文到游记散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要做好积累,以便更好地解决阅读学习中的疑问。 2.重视课文后“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练习设计,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

  •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推荐
  • 答: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 ②...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