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别人怎么评价苏东坡的信仰? 如何评价苏东坡这个人呢

2024-06-01m.verywind.com
别人对苏东坡的评价~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苏轼以“东坡居士”自称,可见他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关于苏轼和佛教的关系,人们一般都注重研究禅宗思想对与苏轼的影响,或是研究苏轼与禅林的交游。实际上,苏轼有极其浓厚的净土思想,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苏轼的净土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前身是一个僧人;他多次施舍财物以造作阿弥陀佛像,并且作了不少颂佛诗文;他为死去的亲人、朋友作水陆道场,以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兹据《苏轼年谱》(1),并参以有关资料,细考苏轼生平有关西方净土之佛事,请大德专家指教。

轮回转生说是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核心教义之一。苏轼对于轮回转生说十分相信,这一点可从他的诗文和有关的笔记、传说中可以反映出来。《答陈师仲书》一文里说:“轼亦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所谓前缘者。在杭州尝游寿星院,入门便悟曾到,能言其院后堂殿、山石处,故诗中有‘前生已到’之语。”(《苏轼文集》卷49,以下简称为《文集》)(2)《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云:“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苏轼诗集》卷13,以下简称为《诗集》)(3)《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云:“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句下“王注尧卿曰:公游寿星院,入门便悟,尝有诗云:‘前生我已到杭州。’”(《诗集》卷31)《南华寺》云:“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诗集》卷38)这里苏轼并不是用戏谑的语气说的,而是说得十分虔诚。苏轼的前身是一个僧人的传说,流传十分广泛。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将要到达筠州时,苏辙与洞山克文禅师、圣寿聪禅师迎于建山寺。《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曰:

苏子由初谪高安,时云庵居洞山,时时相过。聪禅师者,蜀人,居圣寿寺。一夕,云庵梦同子由、聪出城迓五祖戒禅师。既觉,私怪之,以语子由。未卒,聪至。子由迎呼曰:“方与洞山老师说梦,子来,亦欲同说梦乎?”聪曰:“夜来辄梦见吾三人者,同迎五戒法师。”子由拊掌大笑曰:“世间果有同梦者,异哉!”良久,东坡书至,曰:“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见。”二人大喜,追笋舆而出城,至二十里建山寺,而东坡至。坐定,无可言,则各追绎向所梦以语坡。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云庵惊曰:“戒,陕右人,而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矣。后东坡复以书抵云庵,其略曰:“戒法师不识人嫌,强颜复出,真可笑矣。既法契,可痛加磨砺,使还旧规,不胜幸甚。”自是常衣衲衣。

同卷另有“苏轼衬朝道衣”条曰:

哲宗问右珰陈衍:“苏轼衬朝章者何衣?”对曰:“是道衣。”哲宗笑之。及谪英州,云居佛印遣书追至南昌。东坡不复答书,引纸大书曰:“戒法师又错脱也。”后七年复官,归自海南,监玉局观,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卌八年,常行八棒十三禅。却着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4)

前面说过,苏轼在杭州时尝游西湖寿星寺,入门便悟曾到。《春渚纪闻》卷六“寺认法属,黑子如星”条记此事甚详:

钱塘西湖寿星寺老僧则廉言:先生作郡倅日,始与参寥子同登方丈,即顾谓参寥曰:“某生平未尝至此,而眼界所视,皆若素所经历者。自此上至忏堂,当有九十二级。”遣人数之,果如其言。即谓参寥子曰:“某前身,山中僧也。今日寺僧,皆吾法属尔。”后每至寺,即解衣盘礴,久而始去。则廉时为僧雏侍仄,每暑月,袒露竹阴间,细视公背,有黑子若星斗状,世人不得见也。即北山君谓颜鲁公曰“志金骨,记名仙籍”是也。

《西湖梦寻》卷一《智果寺》记此事稍出入:

东坡守杭,参寥卜居智果,有泉出石罅间,寒食之明日,东坡来访参寥,汲泉煮茗,适符所梦。东坡四顾坛遗(左加土字旁),谓参寥曰:“某生平未尝至此,而眼界所视,皆若素所经历者。自此上忏堂前,当有九十三级。”数之,果如其言。即谓参寥子曰:“某前身,寺中僧也,今日寺僧,皆吾法属耳。吾死后,当舍身为寺中伽蓝。”参寥遂塑东坡像,供之伽蓝之列,留偈壁间,有:“金刚开口笑钟楼,楼笑金刚雨打头。直待有邻通一线,两重公案一时修。”

惠洪《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亦记三人同梦戒法师事: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将至之夕,子由与洞山真净文禅师、圣寿聪禅师,连床夜语。三鼓矣,真净忽惊觉曰:“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不思而梦,何祥耶?”子由撼聪公。聪曰:“吾方梦见戒禅师。”於是起,品坐笑曰:“梦乃有同者乎?”俄报东坡巳至奉新。子由携两衲,候於城南建山寺。有顷,东坡至,理梦事。问:“戒公生何所?”曰:“陕右”。东坡曰:“轼十余岁时,时梦身是僧,往来陕西。”又问:“戒状奚若?”曰:“戒失一目”。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又问:“戒终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后与真净书,其略曰:“戒法师不识人嫌,强颜复出,亦可笑矣。既是法契(或云法器),愿痛加磨励,使还旧观。”自是常著衲衣。

内容与《冷斋夜话》稍有出入。惠洪甚至把苏轼的文学天才也归功于他的前身戒禅师:“东坡盖五祖戒禅师之后身,以其理通,故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而成文。盖非语言文字也,皆理故也。自非从般若中来,其何以臻此?”(5)

此后,丛林盛传东坡前身为戒禅师。如《乐邦遗稿》(宗晓编)卷下(《大正藏》第47册)“通记诸公前身后报”条曰:

苏文忠公轼自言:“母夫人初孕时,梦一僧来投宿,尚记其颀然而眇一目,盖陕右戒禅师也。”

同卷“苏东坡前身五祖戒禅师”条曰:

《龙舒净土文》曰:“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应验非一。以前世修行故,今世聪明过人;以其习气未除,致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生此世界,多受苦如是。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若果如是,则东坡今生得计矣。”

《佛祖统记》卷四十六(《大正藏》第49册)曰:

(元佑)七年。轼弟辙谪高安(瑞州)时,洞山云庵与聪禅师一夕同梦与子由出城迓五祖戒禅师。已而子赡至,三人出城候之,语所梦。轼曰:“八九岁时,时梦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孕时,梦眇目僧求托宿。”云庵惊曰:“戒公,陕右人,一目眇。”逆数其终,已五十年,而子瞻时四十九。自是常称戒和上。

五戒禅师先在五祖山,后至大愚山。自己前身所在地,苏轼当然要去游览一番。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被贬在黄州,作《五祖山长老真赞》,云:“问道白云端,踏着自家底。”。(《文集》卷22)五月端午,苏轼和几个儿子一同游大愚山真如寺,拜谒大愚禅师,作诗,诗题为《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集》卷23)。

苏轼不但相信自己的前生之说,对于别人的前生传说,也十分相信。《王晋卿前生图偈》:“前梦后梦真是一,彼幻此幻非有二。正好长松水流间,更忆前生后生事。”(《文集》卷22)当时的士大夫不仅对禅宗义理十分热心,对佛教的灵异事迹也很热衷。很多的知名文人,都有前生的传说。明人祩宏辑录的《往生集》卷二(《大正藏》第51册)云:

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尝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哲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夫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哲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传说于苏轼有知遇之恩的张方平的前生是一个信奉《楞伽经》的法师。苏轼对这个传说十分相信,《书楞伽经后》言之甚详:

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元丰八年九月日,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文集》卷66)

《冷斋夜话》卷七《张文定公前生为僧》所记与此大致相同。

苏轼还十分相信梦的预兆功能。元丰四年(1081年)正月二十二日,至岐亭,曾梦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第二日路经一寺院,见一罗汉塑像,面目为人所坏,于是将之修葺一新。(《文集》卷12《应梦罗汉记》)《应梦罗汉》(《文集》卷72)亦记其事,文略异。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二月二十七日,拜访道潜,书道潜所作《寒食清明诗》。这次拜访,也是一件异事。《书参寥诗》云:“仆在黄州,参寥自吴中来访,馆之东坡。一日,梦见参寥所作诗,觉而记其两句云:‘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后七年,仆出守钱塘,而参寥始卜居西湖智果院。院有泉出石缝间,甘冷宜茶。寒食之明日,仆与客泛湖,自孤山来谒参寥,汲泉钻火,烹黄蘖茶,忽悟所梦诗,兆于七年之前。众客皆惊叹,知传记所载,非虚语也。”(《文集》卷68)

佛教相信轮回转世,那么,人死后最好的归宿当然是西方净土。净土思想是轮回说逻辑上的必然结果。一切的祈祷、修行,最后都要归于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虽然苏轼曾说过:“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和陶神释》,《诗集》卷42)但实际上苏轼对西方净土的存在确信不疑。他多次施舍财物造阿弥陀佛像,给亲人写在佛前的推荐文,以帮助自己和亲人往生西方。兹按时间先后,将他的净土事迹略举如下: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在杭州时,尝舍亡母程氏遗留的簪珥于净慈寺,作《阿弥陀佛颂》(《文集》卷20),命工画阿弥陀佛像。

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守杭,应圆照律师之劝,为亡母程氏舍遗留簪珥,命工画阿弥陀佛像,作《阿弥陀佛颂》(《文集》卷20)。颂叙云:“钱塘圆照律师,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命工胡锡采画佛像,以荐父母冥福。”(此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疑有重复)

绍圣元年甲戌(公元1094年),闰四月三日,罢定州任,责知英州。以道潜专人所送弥陀像随行。《与参寥子》(《文集》卷61)第十一简云:“弥陀像甚圆满,非妙总留意,安能及此。存没感荷也。公欲留施如水,不便留下。今既赍至此,长大,难得人肯附去,辄已带行,欲作一赞题记,舍庐山一大刹耳。”《善诱文?子瞻以己论鸡》谓苏轼狱中作诗二首,“有‘魂飞汤火命如鸡’之句,神宗闻而怜之,事从宽释。既而南行,子瞻犹有慊意,乃以阿弥陀佛一轴随行。人问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见佛公据也。’”涵芬楼《说郛》卷四十九引《唾玉集?西方出处》亦叙此事。

《往生集》卷二(《大藏经》第五十一册)“苏轼学士”曰: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

《佛祖统记》卷四十六(《大正藏》第49册)亦记此事:

子瞻在惠州,被命迁谪儋耳(海外儋州)。惠守方子容来吊曰:“吾妻沈氏,事僧伽谨甚。一夕梦来别,问何往,曰:‘当与苏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有命。今适其日,岂非事已前定?”南行之日,携《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曰:“此轼往生西方公据也。”

《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第47册)第七卷“指迷归要七篇?二、戒禅师后身作东坡”云:

五祖禅师乃东坡前身,应验不一。以前世修行故,今生聪明过人;以五毒气习未除故,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此亦大误也。若前世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径生净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若果如是,则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故也。

绍圣元年(公元1094)六月九日,苏迨、苏过以与其兄苏迈遵其母王闰之遗命所共画之阿弥陀像,奉安金陵清凉寺。苏轼作《阿弥陀佛赞》(《文集》卷21),并作《赠清凉寺和长老》与和长老(《诗集》卷37)。

苏轼一生坎壈,他的亲人也跟着受苦,有的很早就夭折病亡了。苏轼只能乞求佛菩萨保佑他们的亡灵早日往生西方净土,享受极乐,以补偿今生的痛苦。元佑八年(1093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向佛荐妻王闰之,作《释伽文佛颂并引》(《文集》卷20)。(《文集》卷二十二有《水陆法像赞》十六首,乃为驸马都尉张敦礼作。)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八月一日,作《书金光明经后》(《文集》卷66)。《金光明经》是苏过为母亲王闰之所写,以资母冥福。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作《惠州荐朝云疏》(《文集》卷62)。朋友死了,苏轼也要作疏以助往生。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中旬,命儿子苏过往吊苏颂(子容)之逝,并作《荐苏子容功德疏》(《文集》卷62)。

对于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苏轼也希望能帮助他们往生。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三月,在虔州,作水陆道场,荐孤魂滞魄,作《虔州法幢下水陆道场荐孤魂滞魄疏》(《文集》卷62)。六月中旬,又在金山作水陆道场,并邀请米芾参加。米芾有足疾,不能至,作诗寄苏轼(《宝晋英光集》卷二《东坡居士作水陆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此以寄之》)。

据苏辙《墓志铭》记载,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热转剧。逝世前,他对守在病床旁边的三个儿子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对自己将来的往生似乎很有信心。但据《纪年录》云:“将属纩,而闻、观先离。琳叩耳大声曰:‘端明宜勿忘!’‘西方不无,但个里著(力)不得。’世雄云:‘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著力。’曰:‘著力即差。’语绝而逝。”《清波杂志》卷三亦有相同记载,但稍略。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苏轼信仰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存在。不但思想上信仰,而且亲身作了很多往生净土的佛事。有些学者说禅宗给了他“虚幻的心灵避难地”(6),其实,西方净土思想才真正使苏轼的灵魂有了寄托所在。实际上,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有极其浓厚的净土思想,这也反映出北宋初期的禅、教、净合流的趋势。这一点往往为研究者所忽视,希望能通过本文对苏轼净土信仰的论述,引起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注意。

苏轼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东坡信儒、信佛、信道,
终归一句话——他信的是天命,由得是自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自己说得很清楚。

苏东坡是个非常复杂的人
或者说是生活的起伏让他的思想也随之变动
就是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思在世间的磨砺中不断感悟,个人感觉这是个过程:
早年激情澎湃,写赤壁的周郎大气,胸怀壮志。
中年屡遭坎坷,几次被贬,尤其是在黄州的“心如死灰吹不起”,一种黯然。
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他却应该一直是乐观激进的,他在杭州修的苏堤成就了西湖,让他成为和白居易齐名。苏堤的工程是非常复杂科学的--西湖的水采用活水,又有那些美景。

  • 当代文人对苏轼的评价
  • 答:1、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

  • 苏轼信奉什么教
  • 答:信奉佛教,他经常听法师讲禅。

  • 谈谈你对林语堂评论苏东坡儒释道混合人生观的看法
  • 答: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故事可以看出,苏东坡的人生观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信仰,他认为要坚持自己的爱好,并在闲暇时间去感受自然的美妙,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我认为林语堂对苏东坡儒释道混合人生观的评价是正确的,苏东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和谐的、兼容儒释道的人生观,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凝聚力量,...

  •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 答:最后,单从思维论,评价苏轼是一个思维开阔,豪迈大气之人可谓是精准确切。他的诸多作品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豪迈之师,当属苏轼。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

  • 苏东坡信奉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是怎样体现的
  • 答: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从思想根源上说,受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的“蜀学”也将儒家入世哲学与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的特点。...

  • 苏东坡的谁是一坨屎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你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里有屎,看万物自然也是屎了。所以说心里庸俗的人看事物往往都是庸俗的,心灵美好的人看事物往往都是美好的。【

  • 现代名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有哪些?
  • 答:现代名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有:1、国学大师林语堂《苏东坡传》: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2、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3、陈毅元帅:“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苏轼的人生:苏轼一生宦海...

  • 外国名人和学者对苏东坡作出过哪些评价?
  • 答:“苏轼经常努力(在诗中)表现世界较为客观的立场和观点,一种超越了主观性的立场,但他同时又保持着一位生动鲜明、富有人情味、令人难忘的抒情诗人形象,苏诗既承认诗人与世界的情感联系,同时又质疑自我的地位。苏轼的哲理诗通常表现个人在世界的位置,个人经验的主观性,世态人生的多样性,价值观的...

  • 历史名人们怎样评价苏轼?
  • 答: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还是感情最为深厚的弟弟,最了解苏东坡的性格作风,既是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最无奈的弱点。南宋孝宗赵?Y “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作为南宋最有作为,最...

  • 高中生对苏轼的评价:一世洒脱一世真
  • 答: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唯有伟大的人格熠熠生辉。林语堂在书中这样评价苏东坡:“骨子里是道家风范,讨厌一切欺瞒与伪善。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到达温柔敦厚的地步。他单纯真挚,向来不会装腔作势。”即便在复杂的宦海中沉浮多年,...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