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佛教中的喜悦都包括哪几种? 佛教的快乐是什么?

2024-06-02m.verywind.com
什么是佛教的三喜悦门?~

佛教有三解脱门:空解脱空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空解脱是观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悟入涅槃;无愿解脱又云无作解脱,是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世之有,以悟入涅槃;无相解脱是了知四大五蕴皆空,根身为假合之相,离去人我执相,而悟入小乘的涅槃寂静。

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今生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亲自体会什么是佛教真正的快乐!仅靠文字是不足以表达的!也非是凡夫所能想象思量的!

念阿弥陀佛是喜悦的。健康 幸福 清净 自在 解脱 财富 智慧 禅定。。。说不尽的喜悦

禅的分享、法的喜悦----法喜是佛教中的喜悦,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非世间快乐可比。因定生慧,智慧现前的喜悦。

讲解完最基本也是佛法最根本的教义——四圣谛之后,佛陀为了巩固弟子们刚刚升起的探求生命真谛的道心,继续开示了“慈、悲、喜、舍”,这四种对调柔心性,克服烦恼有着殊胜功用的无量之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但是汉传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南传、藏传佛教中也非常重视。如南传的《阿毗达摩论》(注1)第九章就有专门的介绍;在藏传的很多经典开头就是四无量心,如《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开头即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这是慈;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这是悲;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这是喜;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这便是舍。

当然,以上述经文中所言,四无量心是诸位佛菩萨普度众生时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似乎离我们太遥远,毕竟“菩萨心肠”不会时时刻刻常驻我们的心头,如若相反,你应该住在庙里,你应该被供奉起来,更不会在颠沛流离中饱受七情六欲之苦。不过在我们还没有放下烦恼之前,四无量心却是一种很好的情绪管理法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或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中,它有助于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发展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它会让你学会在职场中回归心灵的本质。因为说到底,我们还是在自然的孕育中长大的,这是这个星球的生存规则。

慈metta——慈爱、仁慈。

悲karuna——悲悯、同情心。

喜mudita——随喜——对于他人的成就,自己心生欢喜。

舍upekkha——舍离——内心不对事物生起执取妄想。

这便是慈、悲、喜、舍的精神,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哪怕只是简短的一刻都不会很容易。所以在原始的佛教教义中,又把四无量心称之为“四梵住 ”,原因可能就是:无论任何人只要能保持这四种心态的其中之一,甚至只是惊鸿一瞥,那么在此刻之中这个人也如同活在大界梵天(可以理解为天堂)一样没有分别。

我们再来领悟一下“无量”的概念。四无量心,是四种心达至无量的扩展,无有边际,无有限量,依佛所言:“众生无量。”因为众生无量,所以福德也无量。通俗一点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对象是无量的众生;另一方面则是它们可带来无量的福报。

我们都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个人的快乐建筑在群体的快乐上,而群体的快乐也来自个人的快乐。一个人如要得到快乐,就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及一切众生。

当修习这四无量心时,人们便可以克制嗔恨、贪欲、残忍及由无知所产生的自私心理,使自己和他人在现在和未来得到快乐。

修习四无量心能够培养正确的态度,对改善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是有绝对帮助的。一个人若不受贪欲、嗔恨和自私心理的束缚,他在今世或来世中所得到的快乐是无量的。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843 请看全文

佛教说人应该无欲无求,四大皆空,没有七情六欲,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佛教还说非断亦非常,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君可曾听闻乎?

可是人就是因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有了痛苦,才能感受到痛苦过后的喜悦或者平静,人或许活着很累,但是也有快乐的时候,酸甜苦辣才构成了人生。
------真俗圆融,心灵无碍,胜义谛和世俗谛,皆为佛法,于了义中得解脱,于不了义中得方便,问心尚有几许未了?

完全没有感情了,没有欲望了,活着岂不是很没有乐趣很没有意思了么?
------佛心大爱,以慈悲故。不着禁戒取见,方为解脱,佛在人道中成,释迦当初舍苦行而入中道,为何?

都说助人为乐,那也是为了自己乐啊?帮助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人怎么说都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啊?
------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绝圣者无言,绝善者无相,一切皆有心生,境界不同,见地也不同。

我实在不愿意相信没有见到过或者经历过的东西,比如轮回什么的,但是我还是比较相信因果报应的,那是因为一种社会的效应,一种人正常的连锁反映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控制的。 我感觉没有什么可以控制这个世界的。可还是无法解释很多事情。
------皆因我等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因果业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愿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不可以说,实乃说不能尽耳。

你我有缘,特向楼主推荐一本书籍:

试问修行人,您快乐吗?
最近读到一本书《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感觉如沐春风,故向各位师兄推荐。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初中的一段时光,那时我在练习一种观察呼吸的功法,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我发现平时呼吸时内心中会有一种幸福和充实的感觉油然而生,当时我白天最向往的事情就是晚上静坐半个小时,后来由于考试等原因静坐就渐渐荒废了,但我却体会到了那种呼吸的幸福,难以言喻。这次看到《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我才明白 四念处 的修行就会给人带来这种喜悦和幸福的感受,而观察呼吸的法门也是身念处的一种。

末学理解佛法的修习,内心应该是活泼喜悦且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哪怕是忍辱,也会是受之若饴的。因此在修行中如果出现枯燥、孤僻、赶任务等心态,那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真切体会到修行中的快乐,因此心会困顿和迷惑。如果这样,不妨仔细阅读本书,说不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点击下载《做个喜悦的人—念处新论》 http://www.fodian.net/nanchuan/nianchuxl.chm

1.布施他人,心中喜悦;

2.宽容待人,心中喜悦;

3.常思佛颜,心中喜悦;

4.莫有憎爱,心中喜悦;

5.助人为乐,心中喜悦;

6.闻听佛法,心中喜悦;

7.放下贪嗔,心中喜悦;

8.传人佛法,心中喜悦;

9.爱与感恩,心中喜悦;

10.行智于人,心中喜悦;

11.平等对待,心中喜悦;

12.与人方便,心中喜悦。

佛教说人应该无欲无求,四大皆空,没有七情六欲,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不应该有欢喜心...顶多是慈悲心...

  • 获得快乐的三个要点
  • 答:精神上的满足又分很多层面:听一首好歌,或者欣赏一幅好的书画作品,这里面都有快乐,都有愉悦感;打坐诵经的修行中也能体验到快乐,叫禅悦;闻思佛法,得到正见,心开意解,这种获得佛法智慧的快乐叫法喜;圣人们修行所到达的最高的快乐,佛经里称为大乐——涅槃。涅槃的快乐跟我们通常体验的快乐不一样,因为它超越了所谓...

  • 佛家所说之“七情六欲”,“七情”指什么,“六欲”又指哪六种欲望呢?
  • 答:七情六欲并不只是佛教的说法,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比如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还有五戒和十善的佛家戒律,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

  • ...怎么能感受到那种快乐实实在在是高于世俗中的快乐
  • 答:佛教的快乐就是自在,不被贪欲,利益,仇恨冲昏头脑。取舍自在,少病少恼,苦乐随缘。事有心上没有,虽然看起来与一般人一样,但处事的态度不一样,不再忙碌奔波,疲惫不堪。真有德行的人,身心安稳,磁场就不一样,人们乐意与他相处。有不一样的吸引力。

  • 快乐有几种层次?
  • 答:因为有乐就有苦,所以最后就不讲乐了,只讲离苦。凡是只讲快乐不讲离苦的学问都不是佛教。反过来讲,按照佛陀所教,当然能够最快乐了。学佛,就是要离苦。如果不能快乐,就没有走上真正的学佛之路,还是不能离苦。(很绕的另一句话是,如果能快乐,也仍旧不离苦)对喜和乐的等级,是按照禅定的层次分的。四禅之后...

  • 佛教的快乐是什么?
  • 答: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今生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亲自体会什么是佛教真正的快乐!仅靠文字是不足以表达的!也非是凡夫所能想象思量的!

  • 佛教中法喜充满是什么意思?
  • 答:学佛修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法乐。这种快乐能使人忘记懒散和疲劳。俗话说,“快乐带来好心情”。一个人一旦有了值得高兴的事情,精神就会到来,疲劳就会消失。当念诵佛法的喜悦满了,疲劳也就消失了。法革提斯曾说,(法革提斯或作法革提斯)是美物,是最好的养料。心中有永远的...

  • 佛教怎么解释快乐
  • 答:哪里最乱哪里修,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人世间种种发生的一切,让人不快乐、不自在、烦恼都是因果造成的,要明白人生真相,学习与时俱进的方法,然后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行就是求理悟真的过程,理论附于实践才能得到真理!道法自然,法无定法!当下乱学佛人多真修人少,若真有心学佛造福众生...

  • 成佛有多么快乐?
  • 答:佛的快乐是心境,慈悲的看待万物,过着入世的生活,却是出世的心态,

  • 什么是佛教的三喜悦门?
  • 答:佛教有三解脱门:空解脱空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空解脱是观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者,能悟入涅槃;无愿解脱又云无作解脱,是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世之有,以悟入涅槃;无相解脱是了知四大五蕴皆空,根身为假合之相,离去人我...

  • 佛教中所说的“六时吉祥,法喜充满”是什么意思
  • 答:这是一句恭维修行者的吉祥话!六时,是古印度划分白天和黑夜的方法,如同现在用的24小时制!法喜,是指某种行为后产生效果,通常说是感应!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