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历史上名人被贬的事例以及他们被贬的态度 古代被贬的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

2024-06-01m.verywind.com
历史哪些人物跟滕子京一样遭遇贬低却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历史上“被贬”但“为民请命”的人有哪些?北宋著名家、军事家范仲淹,曾多次上书批评宰相而三次遭到贬官.但范仲淹仍一再为民请命,并力主改革.
历史上名人被贬的事例以及他们被贬的态度~苏轼被贬至黄州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元年(1...
历史上有哪些被贬为庶人?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 西晋的愍怀太子司马遹 隋代的废太子杨勇、蜀王杨秀 唐代高祖的儿子汉王元...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是遭遇贬低却为民作出大贡献的人?王安石 杜甫 辛弃疾 苏轼 以及最著名的贾谊
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正直果敢.刚正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官吏请写出古代杰出官吏名字.事...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正直果敢.刚正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官吏请写出古代杰出官吏...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
在中国历史上,像欧阳修被贬的文人有哪些?请一一告诉我~一、柳宗元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最终死于柳州.二、苏轼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被贬诗人?其原因又是什么?屈原:因奸臣诬陷而被贬到湖南.王福畤:因为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做县令.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
历史上遭到贬谪的名人~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遭到过贬谪,但是并不气馁?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是文人被贬,在被贬期间创作过鼓励自己的...
历史上有哪些人被贬到了闽南?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 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漳平、大田县一带.

  唐宋文人被贬后的作为   安永红   1、 接近人民,体恤民情。   因为贬谪,这些文人就接近了人民,有了体察社会生活的机会。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儒家一面“民为贵”一面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却喜欢劳动,主动接近劳动人民。是生活磨难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尤其是屡遭贬斥之后,他获得了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了解了民情,看到了人民的痛苦,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一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一面勉励人民参战。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爱国诗篇,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从宰相任上被贬同州时,元稹遭到当地旱灾,曾经作诗归罪于自己,诗中问道:“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联想到百姓的遭遇,他又问道:“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奸有因?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这种关怀,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韩愈被贬潮州时,有《宿曾江口示孙湘二首》记述水患中的三江百姓的苦难。   王禹偁敢于向宋太宗献《端拱箴》,对“聚民膏血”的统治者大为愤慨,对“室无环堵”“地无立锥”的广大人民深切同情。贬官商州时,同情由于旱灾而流亡他乡的饥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无异于人民的蠹虫,就始终抱着羞于做官、关怀人民疾苦的态度。他学习商州民间的歌唱,热情地歌颂人民集体互助的艰苦而快乐的劳动。   景佑三年十月,欧阳修为范仲淹被贬而鸣不平,结果自己也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年方三十的欧阳修不仅博览群书,还深入到社会最下层,体察民情,同情人民的贫困,广泛收集资料,反映人民的疾苦。苏轼屡经贬谪,在艰苦的岁月里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缩短了与人民的距离。从勤政爱民的思想出发,做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谪官海南时,和少数民族也相处得比较融洽。   2、 寄情山水,抒发苦闷。   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长期的贬谪生涯,消蚀着文人积极用世的抱负,他们只好把心放在和谐纯美的自然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抒发忧思。   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似乎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以山水为乐,遍游当地名川大山,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些游记,往往于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对现实的不满。山水之乐,给了他精神安慰。他的山水诗,流露出一线恬然自适的欣慰,也表现出作者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的自由生活境界,但也处处显出被贬远荒的幽愤。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之后,一度借酒浇愁,寄情山水,经常悠游于水光山色之间与民同乐。所以,39岁竟然已有醉翁之号,还修建了醉翁亭。《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   他们的“穷愁著书”在很大程度是无奈的,他们的内心仍然郁闷不已,游山玩水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泄为山水诗”,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平之鸣”罢了。   3、体认世态,表述绝望。   贬谪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普遍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但是,不同的贬谪文人因为不同的人生哲学和人格的指引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   长安三年,当权的宦官外戚等等任务暗中对李白谗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虽然高扬着胜利的信心,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也在无法排遣的悲愤中表述了他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柳宗元初贬永州任闲职,情绪一度低落,曾心灰意冷地对友人说:“凡人之黜弃,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独以无有是念。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质无所入,苟焉以叙忧栗为幸,敢有他志?”然观其在永州期间创作的诸多寓言小品,或讽刺那些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或讽刺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感情充沛,讽刺犀利,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与政治,表现了对世态的清醒体认,表述了极度压抑下的不屈。   因反对新法,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金山时写了《游金山寺》,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己的宦游不归,流露了对宦途的厌倦情绪。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虽因亲友的营救和神宗的干预,苏轼未遭杀身之祸,而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贬谪黄州。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飞来的横灾,彻底粉碎了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沉重的政治打击和后来的丧子之痛,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秦观在贬官后写的小词,表现他在政治上遇到挫折时的绝望。在《千秋岁》与《踏莎行》中,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对于自己的或是他所关心的人物的不幸遭遇,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抱怨态度。在《临江仙》与《虞美人》中,以一个被遗弃而无可控诉的女子的口气,表达了自己遭到当权派接二连三打击之后的郁郁不得志。   几遭黜落之后,即便是在范成大幕府期间,陆游仍然无法派遣报国无路的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可见他当时的抑郁心情。   4、推行改革,为民造福。   韩愈被贬潮州后,为了兴办州学,捐出了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了潮州,把原来一个近乎茹毛饮血的社会彻底革新。   被贬柳州,柳宗元也没有因为被移至穷僻之地而彻底绝望,而是在当地继续推行改革。他革除典卖男女的残酷陋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可以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当地迷信落后习俗比较严重,他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他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柳州人从不敢动土打井,在他的指挥下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了饮水当地的问题。柳州荒地很多,他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柳州四年,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兴利除弊,为民造福,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柳宗元于四十七岁卒于柳州后,当地百姓为之立祠纪念。   5、不甘沉沦,关心国事。   李白虽然被人一直称为“谪仙”“诗仙”,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他对足够的强大统一非常关心,像盛唐边塞诗人一样,对保卫足够边疆的将士作过热情的歌颂,对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断向吐蕃和南诏发动不义战争作了尖锐指摘,对个别将领的屠杀邀功作了大胆揭露,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密切关怀。即便是因为从璘之事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他都不甘沉沦,拳拳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   杜甫屡遭贬斥之后弃官而走,从此过上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多年饥寒的体验,使他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变忘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喜怒哀乐总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都会心痛得流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他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揭露了权奸的奢侈荒淫,谴责了地方军阀的祸国殃民。无论他漂泊到什么地方,无论他自己的生活怎么困苦,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两遭黜落两遭罢官,都没有颓废陆游的爱国之心。即便是他在山阴度过宁静而又简朴生活的二十年间,参加了一些农业活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写出了大量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但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沉。嘉定二年,他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这种不甘沉沦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教育鼓舞了后代无数读者。   6、积极用世,锐意进取。   永贞之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是致命的,但他没有灰心丧志,更没有沉沦颓废,没有隐逸江湖林泉,也没有留连诗酒风月,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的高风亮节。在迁谪远州的漫长岁月里,他虽然也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作起来,亢奋而不狂躁,执着而不拘泥,进取而不偏执。谪居朗州时,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竹鞭,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开朗豁达的心态,待时而起的雄心,放眼未来的锐气,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   范仲淹26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干了十年小官,始终保持着放眼未来的进取精神,后经晏殊力荐进了京城。可是,位卑言轻的他敢于阻止年轻的仁宗率百官为太后祝寿,不久就被逐出京。十年后,仁宗废后,范仲淹进言直谏,触怒皇帝被贬睦州。在地方上,他保持着百折不回的执着,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意志,积极用世,大力治水。因为有功,再次进京并一再升职。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惟亲,他晋献《百官图》于仁宗,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宰相以权谋私,表现了他超凡出俗的人格意志和由此而升华的精神力量。仁宗不察,将其放逐知饶州。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几经贬黜放逐,仍是壮心不已,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告吹,仁宗下诏解除范职。范仲淹于悲愤与无奈之下,激流勇退去了邓州。邓州期间,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他积极进取的一生,千百年来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   7、悲叹忧愤,拍遍栏杆。   国有难,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被弃时,不是寄情山水,而是不停地上书朝廷希望再被任用,结果只有遭来更长时间的赋闲。这就是南宋许多文人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悲剧。他们的弃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被贬。他们悲叹国中无人,看着国土一步步地沦丧,只有带着满腔悲愤急得拍遍栏杆。   杨万里直言敢谏屡次上疏,得罪权相韩侘胄,罢官家居长达十五年,最后忧愤而死。无论是寓悲愤和讽刺于诙谐嘲笑之中,还是直接抒写爱国情怀,或是对农人的痛苦深表同情,都使他因为深切悲叹而不失为一位自具面目的作家。   比如胡铨、陈亮、叶适,即便是或贬海南,或诬陷入狱,或劾归乡里,仍然不忘向当朝皇帝不断上书,以强烈爱国之心,以无比愤慨之情,义正辞严地指陈弊政,建议改革,进行备战,誓师北伐。但面对他们的,依然是南宋小朝廷的偷懦与苟安。   因为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始终遭遇冷酷现实的扼杀,这就使得他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始终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愤懑和苍凉沉郁的色彩。淳熙八年,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带湖,似乎流露了对政治的厌倦,过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但由于他一直期望把一生贡献给祖国的统一事业,所以他的内心还是相当愤愤不平的。后来,抗金派被起用,他出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由于韩侘胄的妒忌,他又被中途罢免了。韩侘胄出兵轻率,北伐大败。统治集团却认为是他煽动韩侘胄出兵的,这些流言蜚语的中伤对他又是一个重大的刺激,他于第二年怀着政治抱负没能实现的满腔悲愤离开了人世。   8、参悟佛经,寻求解脱。   白居易贬九江司马,到任后,他丝毫没有被贬的痛苦,反而借助宗经义、佛教来参悟人生,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表现出他旷达乐世的一面。可是,江州之贬,对“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的白居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避免牛李党争再次祸及自身,他不再过问政治了,不做朝官只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最后在洛阳度过了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使他丧失了前期“不惧权豪怒”战斗锋芒的,是他逐渐滋长的佛道思想。使他在自贬江州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得以解脱的,是他糅合了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四大皆空”,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于是,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就产生了。当然,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力所能及地为杭州人民筑堤浚井。   苏轼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表现得既矛盾又统一。贬官黄州后,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即早年已萌发的佛家思想。在此期的许多作品中,尽管交织着悲苦和旷达、出世和入世、消沉和豪迈的种种复杂情绪和态度,但这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家思想仍是它的基调。他好佛教而不溺于佛,他追求的不是消极的一面,而是以乐观的安然的态度应物,保持对人生对事物的执著追求。于是,他更多地表现出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在贬谪时期的诗文中,包含着作者当时复杂而矛盾的人生感慨,其中包括了壮志未酬和超逸清空的精神境界。但因这一时期苏轼的佛家思想加深,因而在词作中形成了超脱旷达的风格。并且,两次遭贬后,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于是,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启发的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9、吃斋奉佛,归隐田园。   王维早期因伶人舞黄狮子之事,贬至济州。后回长安,得张九龄提拔,对其治下的开明政治积极支持。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恶化,他早年信奉佛教的隐居思想就萌了芽,四十岁以后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最终隐居终南别业,吃斋奉佛,生活极为优悠。即便安史之乱时追随玄宗不及,被迫作伪官,即便肃宗回京,他再度被贬,后又升值尚书右丞,他都对现实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态度,甚至嘲笑陶渊明弃官又做官。到了晚年,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徒了。他的山水诗,虽然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雄奇的自然景色,也有赠别的抒情佳作,但归隐后大部分的名作有着对现实的冷漠,有着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有人就把他推尊为“诗佛”了。   10、攀附权贵,重入仕途。   元稹自小孤苦,贫寒的生活,使他早期能与权奸作斗争,并创作新乐府,但遭贬之后与宦官妥协,攀附权贵,重新入仕,直至做到宰相官位。这种文人的变节行为,虽然有他自己难言的苦衷,却为时人所不齿。   南渡后避乱到岭南的朱敦儒,绍兴二年被召入朝,以好立异论,与主战大臣李光交通,被劾罢官。后来通过秦桧儿子被秦桧笼络,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不满。   刘克庄,因咏《落梅》诗得罪朝廷,闲废十年;理宗端平二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淳祐三年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可能是这一连串的被免使他受到了打击,他于晚年竟然趋奉权奸贾似道,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   无论是体恤民情,还是寄情山水,无论是失意绝望,还是为民造福,无论是忧愤悲叹,还是潜心向佛,无论是关心国事,还是积极进取,唐宋文人被贬之后的作为,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品节的忠直、志气的高洁。   从唐宋文人为自身不平之鸣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人性怎样受压抑,他们的良知怎样被扭曲,他们的情感怎样受煎熬。从这个意义上说,贬谪文学是唐宋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

苏轼被贬至黄州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元年(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关于态度,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隐士态度。
下面节选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可以读一下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

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
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
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
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
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
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
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
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
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
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
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
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
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
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
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说说李白吧

李白的晚年是凄惨的。晚年被贬后他先是投奔了永王李磷,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说明他被贬之初并不甘寂寞,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应该说还是积极的。
下狱之后,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而此时带三千吴兵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长流就是长期永远流放了。流放的第三年关中大旱,朝廷开恩大赦天下,他才结束了流放生活获得了自由。
结束流放的暮年里,李白已经消沉到了极点,正可谓:“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一首《朝发白帝城》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每日思古幽情,借酒消愁,最后竟然因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一个醉死的老人还谈什么生活态度积极啊。不到了忧伤激愤,意志消沉的极点怎么可能清酒白发酣醉致死啊?

有帮助到你记得采纳哦!亲

范仲淹曾因直言,家法与国法不可混淆请求仁宗,不在文武百官前给太后磕头,因此遭贬

范仲淹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降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放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夏竦
夏竦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些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被贬的文人有哪些
  • 答:被贬谪的文人吗?历史上有不少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王昌龄: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说明王昌龄也遭贬谪 仅供参考 ...

  • 被贬谪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 答:关注 展开全部 苏轼王安石等都有过被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更多回答(1) 其他类似问题2013-12-16 历史上名人被贬的事例以及他们被贬的态度 69 2013-06-02 历史上遭到贬谪的名人 1 2015-12-13 历史上被贬的名人最后没有什么成就就消极而终的 4 2011-03-14 有哪...

  • 有哪些被贬的诗人
  • 答:苏轼: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王昌龄:唐代诗人,因" 不矜细行,谤议沸腾" ,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秦观:被贬湘南。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

  • 历史上哪个名人被贬到广州和成都
  • 答:1、文化上,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提高了岭南地区文化氛围,促进了教育发展。 被贬岭南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他们被贬岭南后,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思想却不受拘束,大多利用闲暇时间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当地百姓敬慕这些远道而来的读书人,纷纷将自家子弟送来拜师,史料中关于被贬官员在岭南教书授徒的记载比比...

  • 自古被贬到潮州的名人有哪些
  • 答:。绍兴17年,为抗议秦桧卖国行径进行绝食斗争至死。宋陆秀夫原籍江苏盐城,景定元年因忠贞正直与权臣不合,曾被贬潮州辟望港(今属澄海)。在大批贬谪到岭南的官员中,有不少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者,如唐代的韩愈、刘禹锡,宋代的苏轼苏辙兄弟,他们分别被贬到潮州、连州、惠州、雷州任职或安置。

  • 中国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官员被贬到天涯海角?
  • 答:其中,被朝廷贬谪于此的省部级以上官员也达15人以上。北宋宰相卢多逊、丁谓,南宋宰相赵鼎、名臣胡铨等,都先后在岛南这块海边留下了他们丰富的人生故事与诗词歌赋。正是得于他们的苍凉悲歌,在南中国海边“危疆绝境”的“天涯海角”古崖州这块地方,它才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流放者的悚然危言,展现出...

  • 因逆境沉沦的事例和原因
  • 答:《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和称。本书中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

  • 谁能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寒士(被贬的人\受苦难的人)??
  • 答: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隋【李密】,年幼时给财主家放牛,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读书。他们虽然很劳累,还是自强好学。

  • 历史上哪些官员贬官后做出了贡献
  • 答:陶渊明隐居 李白遭贬后游山成诗仙 杜甫成就也主要在遭贬后 张秀落榜 一般文人遭际后能奋发有为

  • 历史上被贬的名人最后没有什么成就就消极而终的?
  • 答:徐渭被下狱后,友人纷纷予以援助。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忭(即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渭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渭终于借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是万历元年(1573年)的事,此时徐渭已经五十三岁。出狱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