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历代帝王接受他人意见的有哪些

2024-06-03m.verywind.com
历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表
  最详尽的朝代表 [展开朝代详表][收起朝代详表]

  朝代 起止年代(公元) 创始人/掌权人 都城
  夏 前2100年-前1600年 启 阳城
  商 前1600年-前1100年 汤 亳→殷
  西周 前1100年-前771年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周平王 洛邑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 洛邑
  秦 前221年-前206年 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2年-8年 高祖(刘邦) 长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长安
  东汉 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 洛阳
  三国(魏) 220年-265年 曹丕 洛阳
  三国(蜀) 221年-263年 刘备 成都
  三国(吴) 229年-280年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年-316年 武帝(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年-420年 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年-439年 / 洛邑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刘裕 建康
  齐 427年-482年 萧道成 建康
  梁 464年-549年 萧衍 建康
  陈 557年-589年 陈霸先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洛阳
  东魏 534年-550年 元善见(高欢立) 邺
  西魏 535年-557年 元宝炬(宇文泰立) 长安
  北齐 550年-577年 高洋 邺
  北周 557年-581年 宇文觉 长安
  隋 581年-618年 文帝(杨坚) 大兴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唐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第1任 618-62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第2任 627-650年 太宗(李世民)
  第3任 650-684年 高宗(李治)
  第4任 684-684年 中宗(李显)
  第5任 684-684年 睿宗(李旦)
  第6任 684-705年 武则天
  第7任 705-710年 中宗(李显)
  第8任 710-710年 殇帝(李重茂)
  第9任 710-712年 睿宗(李旦)
  第10任 712-756年 玄宗(李隆基)
  第11任 756-762年 肃宗(李亨)
  第12任 762-780年 代宗(李豫)
  第13任 780-805年 德宗(李适)
  第14任 805-806年 顺宗(李诵)
  第15任 806-821年 宪宗(李纯)
  第16任 821-825年 穆宗(李恒)
  第17任 825-836年 敬宗(李湛)
  第18任 836-841年 文宗(李昂)
  第19任 841-847年 武宗(李炎)
  第20任 847-860年 宣宗(李忱)
  第21任 860-874年 懿宗(李凗)
  第22任 874-889年 僖宗(李儇)
  第23任 889-904年 昭宗(李晔)
  第24任 904-907年 哀帝(李柷)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 /
  北宋 960年-1127年 太祖(赵匡胤) 开封
  北宋 960年-1127年 太祖(赵匡胤) 开封
  第1任 960年-976年 太祖(赵匡胤) 开封
  第2任 976年-998年 太宗(赵炅)
  第3任 998年-1023年 真宗(赵恒)
  第4任 1023年-1064年 仁宗(赵祯)
  第5任 1064年-1068年 英宗(赵曙)
  第6任 1068年-1086年 神宗(赵顼)
  第7任 1086年-1101年 哲宗(赵煦)
  第8任 1101年-1126年 徽宗(赵佶)
  第9任 1126年-1127年 钦宗(赵桓)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赵构) 临安
  南宋 1127年-1279年 高宗(赵构) 临安
  第1任 1127年-1163年 高宗(赵构) 临安
  第2任 1163年-1190年 孝宗(赵昚)
  第3任 1190年-1200年 光宗(赵敦)
  第4任 1200年-1225年 宁宗(赵扩)
  第5任 1225年-1265年 理宗(赵昀)
  第6任 1265年-1275年 度宗(赵禥)
  第7任 1275年-1276年 恭宗(赵显)
  第8任 1276年-1278年 端宗(赵昰)
  第9任 1278年-1279年 卫王(赵昺)
  辽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兴庆
  金 1115年-1234年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元 1271年-1368年 世祖(忽必烈) 大都
  明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明 1368年-1644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第1任 1368年-1399年 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第2任 1399年-1403年 惠帝(朱允炆)
  第3任 1403年-1425年 成祖(朱棣)
  第4任 1425年-1426年 仁宗(朱高炽)
  第5任 1426年-1436年 宣宗(朱瞻基)
  第6任 1436年-1450年 英宗(朱祁镇)
  第7任 1450年-1457年 代宗(朱祁钰)
  第8任 1457年-1465年 英宗(朱祁镇)
  第9任 1465年-1488年 宪宗(朱见深)
  第10任 1488年-1506年 孝宗(朱佑樘)
  第11任 1506年-1522年 武宗(朱厚照)
  第12任 1522年-1567年 世宗(朱厚熜)
  第13任 1567年-1573年 穆宗(朱载垕)
  第14任 1573年-1620年 神宗(朱翊钧)
  第15任 1620年-1621年 光宗(朱常洛)
  第16任 1621年-1628年 熹宗(朱由校)
  第17任 1628年-1644年 毅宗(朱由检)
  清 1644年-1911年 世祖 - 顺治(福临)① 北京
  清 1644年-1911年 世祖 - 顺治(福临)① 北京
  第1任 1644年-1662年 世祖 - 顺治(福临) 北京
  第2任 1662年-1723年 圣祖 - 康熙(玄烨)
  第3任 1723年-1736年 世宗 - 雍正(胤禛)
  第4任 1736年-1796年 高宗 - 乾隆(弘历)
  第5任 1796年-1821年 仁宗 - 嘉庆(顺琰)
  第6任 1821年-1851年 宣宗 - 道光(旻宁)
  第7任 1851年-1862年 文宗 - 咸丰(奕詝)
  第8任 1862年-1875年 穆宗 - 同治(载淳)
  第9任 1875年-1908年 德宗 - 光绪(载湉)
  第10任 1908年-1911年 恭宗 - 宣统(溥仪)
  附注:
  ① “创始人/掌权人”的列表为“年代 - 年号(皇帝姓名)”其中清朝皇帝姓名均隐藏了其姓“爱新觉罗”。如“世祖 - 顺治(福临)”表示清世祖皇帝是 “爱新觉罗·福临”,其年号是“顺治”

  明代帝王世系表:
  德祖 元皇帝 讳百六
  懿祖 恒皇帝 讳四九
  熙祖 裕皇帝 讳初一
  仁祖 淳皇帝 讳世珍(原名五四)
  以上为朱重八先生建国后追赠其祖

  年号 庙号 姓名 生卒 属相 世袭 即位年龄 在位 业绩 谥号 墓葬 朝代简况

  1. 洪武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71岁)属龙 仁祖第三子 40岁称帝1368-1398(31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洪武之治,加强君权。
  开国皇帝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南京明孝陵
  出身寒,乱世枭,皇觉寺,把饭讨;拜伯温,始建朝,年洪武,子不肖;开堰塘,与民息,惩贪奸,祸忠良;
  开科考,定官属,貌不扬,倡法统;立铁牌,置当朝,警子孙,宦乱抛;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著三国。

  2. 建文 明惠帝 朱允文 1377—1402?(26?)属蛇 太祖孙 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23岁即位 1369-1402(4年)削藩政策,靖难之役,焚宫潜逃,不知所终。
  身冤之君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庙号惠宗,无陵寝
  靖难役,始削藩,身不终,四年间;朱标死,继大统,长子焚,次子辱。
  小注:建文帝年号靖难之役后被永乐帝取消,并将其年号改作洪武32-35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原无庙号、谥号。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庙号惠宗并上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洪武二十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朱允炆在宫中举火,皇后及太子文奎自焚,次子文圭遭朱棣软禁至明英宗时期。朱允炆本人则不知去向。

  3.永乐 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65岁)属鼠 太祖第四子43岁篡位1403-1424(22年)永乐盛世,迁都北京,五征漠北,远航西洋。
  五五之君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
  初庙号,明太宗,嘉靖改,燕王雄;靖难役,纂大典,解缙理,三亿七;青花瓷,传后世,姚广孝,
  用贤良;郑三宝,七下洋,中六次,永乐朝;设内阁,置东厂,锦衣卫,权加强;建新都,迁北京,
  诛十族,瓜蔓抄。

  4.洪熙 明仁宗 朱高炽1378-1425(48岁)属马 成祖长子 1424-1425 (10月)勤政爱民。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献陵
  承启之君
  喜读书,体肥胖,宅心厚,论纲常;平冤狱,减赋税,爱子民,修纲纪;弘文馆,调科第,委三杨,仁宣治。

  5.宣德 明宣宗 朱瞻基 1399-1435(37岁)属兔 仁宗长子28岁即位 1426-1435(10年)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守成之君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景陵
  成祖梦,太祖托,赐大圭,宣宗出;缴叔父,削藩王,平安南,一下洋;促织帝,宣德炉,后世传,盛誉足。

  6.正统/天顺 明英宗 朱祁镇 1427-1664(38岁)属羊 宣宗长子9岁即位1436-1449 (15年)一次复辟1457-1664(8年)平治守成,重用王振,土木之变。
  混沌之君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裕陵
  阉王振,土木堡,瓦剌牢,狩一年;南宫辟,夺门变,石曹乱,诛于谦;仁爱心,文圭释,止殉葬,华彩添。

  7.景泰 明代宗 朱祁钰 1428-1457(30岁)属猴 宣宗次子23岁即位1450-1457(8年)京师卫战,夺门之变。
  尴尬之帝
  成化帝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初无庙号。南明弘光年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北京西山王礼葬景泰陵
  英宗狩,御极登,临八年,卫北京;一觉醒,为郕戾,宪宗旨,复谥帝;景泰蓝,美名传。

  8.成化 明宪宗 朱见深1447-1487(41岁)属兔 英宗长子19岁即位 1465-1487(23年) 庸碌无为,沉迷酒色,文化昌明,父虏子夭,祸起萧墙。
  雷人之帝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茂陵
  初太子,为沂王,传奉官,置皇庄;崇佛道,二儒享,陈献章,王明阳;斗彩瓷,乃首创,金瓶梅,文化昌;
  位七年,不视朝,安流民,置郧阳;宠两宦,结朋党,西厂设,乱朝纲;忘年恋,万娘娘,安乐宫,太子藏;
  四岁入,侍东宫,宰一朝,手段凶;结外庭,谋易储,一人宠,祸六宫;长十七,衷情郎,贵妃死,数月亡。

  9.弘治 明孝宗 朱佑樘 1470-1505(36岁)属虎 宪宗第三子18岁即位1488-1505(18年)重用贤臣,弘治中兴。
  有道明君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春夏秋,日百字,冬五十,勤练字;情专一,仅一妻,张后贤,外戚扈;初登极,除奸佞,任贤臣,弘治兴;早晚朝,平台召,勤政事,图志精;修长城,嘉峪关,营哈密,吐鲁番;明会典,徐溥纂,政清明,重勤俭;
  文必汉,诗必唐,拟古派,李梦阳;明泰陵,挖玄宫,金井水,涌不停,非吉壤,应子孙,正德帝,乃昏庸。

  10.正德 明武宗 朱厚照 1491-1521(31岁)属猪 孝宗嫡长子16岁即位1506-1521刘谨专权,沉迷酒色,喜好军事。
  无道昏君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康陵
  嫡长子,身份迷,郑旺妖,号皇亲;百义子,豢八虎,应州捷,镇国府;荒淫戾,刘良女,幸孕妇,怪诞精;
  三十天,权真空,安化乱,杨一清, 宁王乱,守仁平,诛刘瑾,张永功;清江浦,钓寒骨,传奇生,豹房终。

  11.嘉靖 明世宗 朱厚璁 1507-1566(60岁)属兔 宪宗庶孙 武宗堂弟 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岁即位1522—1566(45年)礼仪之争,迷信道教,重用奸臣。
  XX之君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永陵
  道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入宫礼,行中门,大仪礼,父母尊;修道教,不上朝,写青词,敬神明;红铅药,杨金英,勒弑君,
  变壬寅;第一疏,海刚峰,黜廷和,宠严嵩;倭寇乱,俺答凶,闭九门,无计行;刘六七,弗朗机,
  唐伯虎,文征明;严世蕃,数淫筹,经年计,九百箸;归有光,项脊轩,吴承恩 ,西游记。

  12.隆庆 明穆宗 朱载垕 1537-1572(36岁)属鸡 世宗第三子31岁即位1567-
  1572 (6年)开放海禁,任用能臣,沉迷酒色。
  平庸之帝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昭陵
  徐阁老,张居正,高文渊,阁臣争;虽节俭,为后宫,买首饰,户部停。

  13.万历 明神宗 朱祤钧 1563-1620(58岁)属猪 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1573-16
  20(48年)人生四段,酒色财气,怠于政事,醉生梦死。
  醉梦之帝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初登基,受居正,一条鞭,罪师傅;平哱拜,援朝鲜,杨应龙,萨尔浒;玩娈童,宠十俊,长短腿,驼背帝;
  国本诤,议立储,郑贵妃,未得济;李时珍,本草纲,利玛窦,琼州震;汤显祖,牡丹亭,李玉写,一捧雪;
  宋应星,天工物,徐光启,农政书。

  14. 泰昌 明光宗 朱常洛 1582-1620(39岁) 属马 神宗长子 39岁即位1620-1620(30天)明末三案。
  窝囊之帝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庆陵
  补缺额,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罢矿税,起言官,发帑金,犒边庭。

  15. 天启 明熹宗 朱由校1605-1627(23岁) 属蛇 光宗长子16岁即位1621-1627(7年)善长木工,魏党专权。
  昏聩之帝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德陵
  小木匠,移宫案,用王安,臣杨涟;平居正,恤元勋,东林党,站一边;魏客奸,顾秉谦,三朝典,颂魏阉;白莲教,后金乱,荷兰人,霸台湾;熊廷弼,孙承宗,灵露饮,见神仙。

  16. 崇祯 明毅宗 朱由检1611-1644(34岁) 属猪 光宗第五子 熹宗胞弟 17岁即位1628-1644 (17年)铲除庵党,自毁长城,自尽殉国。
  勤勉之帝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清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北京明十三陵思陵
  剪奸佞,临危命,流贼乱,后金患;隆宗门,进闯王,手刃女,赐妻亡;发掩面,缢煤山,王承恩,贤宦官;
  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徐霞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冯梦龙,凌蒙初,连三言,续二拍。
  以上为史学界普遍认可明十六帝
  后有南明几帝,有名无实,史不多彰。
  弘光 明安宗朱由崧 1644—1645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隆武 明绍宗朱聿键 1645—1646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绍武 明文宗朱聿鐭1646贞天应道昭崇宁文宏武达仁成宣闵孝节皇帝
  永历 明昭宗朱由榔 1647—1661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
.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
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的感叹自有道理,而魏征也应为遇到唐太宗这样虚怀纳谏的君主而庆幸.如果侍奉的是一个小鸡肚肠的昏君,魏征的下场是很难料想的.

  • 古代皇帝都有哪些接受建议取得成功的故事?
  • 答: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3、燕昭王从善如流,很多贤人投奔他,依靠他们的帮助 最后打败了齐国;4、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

  • 古代善于纳谏的君王有哪些?
  • 答: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

  • 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例子有哪些?
  • 答: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就是历史上最好的虚心接受他人建议的例子,以下是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二)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

  •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 答: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5、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

  • 古代名人听取他人建议,获得成功的实例
  • 答:4、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 答:1、善于纳谏: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有哪些?
  • 答: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

  • 听取臣子意见,虚心进取,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怎样的皇帝?
  • 答:大臣怕皇帝,谈论政事之前,要考量一番如何表达。心里想到的是自保,没有精力思索政务,更别说谏言了。为了缓解紧张感,李世民做出了改变。有人上奏,耐心倾听,及时鼓励。这样的做法确实取得了效果,臣子们改掉了害怕失言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太宗畅谈自己想法,为了解决问题,据理力争。”如果...

  • 历史上因为太过听取别人意见从而灭亡的帝王有哪些
  • 答:每一个朝代的末期都是因为王或皇帝没有采取贤臣的主张而任用小人并采纳他们的主张而亡国。如秦二世、纣王

  • 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名人有哪些?
  • 答:2、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领袖。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同时,他也鼓励百姓上书言事,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这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智者。在他的治理下,蜀国...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