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谈骨气》全文 孟子的《谈骨气》全文

2024-05-04m.verywind.com
谈骨气全文~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吴晗同志简介:吴晗(1909~1969)原名春暗,字辰怕,曾用笔名西生、梧轩、赵彦、刘勉之、刘恢之等,义乌人。1927年在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曾任乡村教员。后考入之江大学预科。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1930年8月到北平,经燕京大学史学系教授顾颔刚介绍,任该校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馆员。1931年夏,考人清华大学历史系专攻明史,先后在《清华季刊》、《燕京大学学报》、《中央历史学刊》和天津《大公报》副刊《史学》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担任《大公报》副刊《史学》编辑。1934年夏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任云南大学文学系教授,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43年经周新民、潘光旦介绍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4年9月,任民盟中央执委兼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12月兼《民主周刊》主编。在昆明期间曾与闻一多等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仍继续从事反蒋民主运动。1948年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同夫人袁震一起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和鼓励。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任文学院院长。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副市长、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副主席及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9年,发起编写历史小丛书,任《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主编,以后又主编《语文》、《地理》两套小丛书和《中国历史常识》七册。1965年,在江青、张春桥等人策划下,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对吴晗进行“批判“,于1969年10月11日含恨去世。1979年,经中共北京市委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政治名誉,平反昭雪。吴晗生平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研究尤有成就、著有《朱元漳传》、《投枪集》、《学习集》、《春天集》、《灯下集》、《吴晗文集入》、《吴晗杂文逊、《海瑞罢官》、《海瑞的故事》、《读史札记》等100多种.

文章是吴晗写的。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畏怯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有很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舞台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名他出任法制院长。正是他联合五党组成第一大党国民党,是国民党的实际领袖,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头脑明细,手段灵敏”,袁世凯所支持的共和党无法与他匹敌。在政治上表现出倔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谭人凤一语道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袁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先是袁世凯有意让他出任总理,刘揆一、范源濂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他就任。但他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二三百元),南下离京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此时,袁世凯就已经起了杀心,最终派人暗杀了他。
宋教仁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被金钱,高官厚禄所诱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有很多很多有骨气的事迹,并且最终献身革命事业,他的行动号召了人们抗击那些一切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却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学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一个例子。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人们高度赞扬了他们宁愿为国捐躯坚决不投降敌人的精神。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2000多年以前说得过去,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话出自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章》


《孟子》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谈骨气 

原文: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展资料: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文章是吴晗写的。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畏怯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有很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舞台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名他出任法制院长。正是他联合五党组成第一大党国民党,是国民党的实际领袖,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头脑明细,手段灵敏”,袁世凯所支持的共和党无法与他匹敌。在政治上表现出倔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谭人凤一语道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袁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先是袁世凯有意让他出任总理,刘揆一、范源濂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他就任。但他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二三百元),南下离京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此时,袁世凯就已经起了杀心,最终派人暗杀了他。
宋教仁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被金钱,高官厚禄所诱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有很多很多有骨气的事迹,并且最终献身革命事业,他的行动号召了人们抗击那些一切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却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学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一个例子。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人们高度赞扬了他们宁愿为国捐躯坚决不投降敌人的精神。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2000多年以前说得过去,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话出自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章》

《孟子》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畏怯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有很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舞台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名他出任法制院长。正是他联合五党组成第一大党国民党,是国民党的实际领袖,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头脑明细,手段灵敏”,袁世凯所支持的共和党无法与他匹敌。在政治上表现出倔强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谭人凤一语道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面对这样一个人物,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袁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先是袁世凯有意让他出任总理,刘揆一、范源濂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他就任。但他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袁世凯送他西装,连尺码都非常准确,还送他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许(二三百元),南下离京前夕即让赵秉钧交还袁,留信一封表示谢意:“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此时,袁世凯就已经起了杀心,最终派人暗杀了他。
宋教仁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不被金钱,高官厚禄所诱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有很多很多有骨气的事迹,并且最终献身革命事业,他的行动号召了人们抗击那些一切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却依然不屈不挠坚持学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一个例子。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人们高度赞扬了他们宁愿为国捐躯坚决不投降敌人的精神。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2000多年以前说得过去,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 谈骨气原文
  • 答: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 谈骨气的原文呢? 我需要原文!!!
  • 答: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 谈骨气是几年级的课文
  • 答: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写于1961年春,最初发表在同年3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后选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新版人教版语文书中已删去)。吴晗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向人们集中进行“骨气教育”。《谈骨气...

  • 孟子的《谈骨气》全文
  • 答:《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畏怯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

  • 嗟来之食的意思,寓意,启示!
  • 答:出处:西汉戴圣的《礼记·檀弓下》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谈骨气内容介绍
  • 答:《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

  • 谈骨气怎么分段
  • 答:《谈骨气》分段如下: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三...

  • 谈骨气的课本原文
  • 答: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

  • 谈骨气这篇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 答:段落介绍:《谈骨气》原文共十二个自然段,选入课本时略去了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现存的十个自然段,在阅读时可以分为三层。即:第一层(包括第1—4自然段),这一层首先直接申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继而从理论...

  • 《谈骨气》文中的三个事例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 答:他的这些著述在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人们爱国主义情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谈骨气》一文不仅对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历史背景有着见证作用,还点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骨气。全文赏析:作者并没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