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春秋战国变法改革和西方文明制度,在核心内容上有何不同?

2024-05-25m.verywind.com
~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变法改革最密集的时代,自魏国和秦国相继依靠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强盛起来之后,整个中原地区掀起了一套变法改革的热潮,几乎每个国家都曾经参与其中。



当然,因为国家性质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不同,每一个诸侯国所面对的外部压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各大诸侯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变法形式和变法特点,比如说秦国使用的则就是法治变法,韩国推行的是术治变法,燕国和齐国所进行的都是吏治变法,而赵国则进行的是军事变法,楚国只有变法萌芽诞生,而没有真正的变法形式推广,这一切都是符合各大诸侯国自身的发展特点的。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立足改革贵族利益

但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变法,都曾立足在贵族身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从魏国的李“悝”到吴起,再到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燕国的燕昭王,这些人在贵族存在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改善。



对贵族的改革,秦国做得相对彻底,奖励耕战等政策的实施给了平民百姓每一条出路,也更好地打击了贵族的发展实力;韩国申不害做得也很好,尤其是对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的打压,申不害主张拆毁他们私自建立的宫殿,将它们的私库尽数充公,对韩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魏国的李“悝”和吴起则开了这方面的先河,哪怕是楚国并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完整的变法,但在吴起入楚之后也曾提出过要压制贵族的实力,后来的屈原也有这方面的改革意向,只不过因为楚国体制的原因并未得以实施罢了。

所以由此来看,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针对贵族权力过盛的现象进行过改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为什么不同体质,不同形式的变法,却都同样遭到针锋相对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各大国家的变法都曾有针对贵族的行为出现?



时代发展需要革除贵族特权

春秋战国时代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在于君主的集权,大秦帝国建立之后,秦始皇推行的是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所谓君主专制,意思就是,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君主的手中,各级官员也要由君主直接任命,并且他们要对皇帝负责。

  • 商鞅触动贵族利益,付出惨重代价

就算是官僚制度,也是以君主制定的丞相制度为核心而成立的一套体系,由此来看,君主的集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春秋战国时代,各大贵族是拥有很大权力的,他们有的是因为先祖的功勋得以承袭爵位,有的则本身就是王族的分支,在国家的地位很高,占据国家财富的比例也很大,所以这些人对君主的影响也是很深。



比如,秦惠文王时代,虽然秦国在秦孝公时代已经进行过商鞅变法,但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支撑,曾经被打压的贵族有了复辟的现象,有了卷土重来的势头,这时就算是秦惠文王也不得不顾忌贵族的势力处死商鞅,以便暂时稳住贵族的行动。

汉景帝为稳住贵族,冤杀晁错

又比如说,汉景帝时代的晁错,当时因为汉高祖刘邦订立的郡国并行制,汉朝前期也是存在诸侯的,当然,这些诸侯并不如同春秋战国时代拥有的自治权强大,我们可以看作,是另类的贵族。

而当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汉景帝明知道晁错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无奈碍于国内诸侯或者说贵族的压力,不得不杀死晁错以稳住朝纲,所以,贵族的存在对于君主决策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说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毕竟君主的集权是时代发展所必要经历的过程。

西方文明,小国寡民,实行直接民主,华夏文明需要集权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独立自主,小国寡民,这样的形式让他们最开始的势力范围只能够被称为是城邦,一个城邦的人数很少,占地面积很小,所以完全可以实施直接民主。



但是,华夏文明不同,华夏文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根本不可能推行直接民主制度,只能够实施由官员代表民意的代理制或者说代议制,为了国家能够有统一的决策,也必须有一个君主来进行决断,而且这个君主手中也需要掌握大量的权力。

但像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还不行,因为在天下共主之下还有国君,国君拥有的自治权是很大的,对于天子来讲,国君也算作是“天下”的贵族,可周王朝发展后期不就有了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乱世吗?所以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是不可取的,君主还要再度集权。

君主集权有弊端,但适合历史发展

当然,君主集权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国家的发展受君主个人能力的影响很深,但这种种弊端是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得到的,在两千多年之前,封建制度绝对是最为适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制度。因此,想要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君主就必须集中权力于一身,如此,分担君主权力的贵族也就必须要被压制,甚至被消灭;而在战国时代,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贵族当权的现象,甚至有的推行的就是一种贵族统治。



比如说,原本的老牌诸侯国晋国,在它的发展中,国内的大家族对其国家权力的瓜分很严重,不然后来也不会出现三家分晋的情况。因此,在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都必须排除贵族的阻碍。

  • 贵族的存在有碍于与民生的发展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大多数依靠的都是祖先的功绩,在他们本人这一代并未对国家做出过多少贡献,但是他们依旧能够非富即贵,如此一来,就占据着大量的国家资源。比如说朝堂职位,很多职位是世袭承接来的,哪怕是民间再有能力的人也很难夺走,而财富则与社会地位有关,因此,无法改善自己社会地位的平民百姓,基本上没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



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国家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毕竟大量的国家资源被贵族所占据,平民百姓辛苦劳作一年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那又有谁甘愿拼命劳作呢?再说军队,普通人参军生死未卜,但哪怕拼尽全力也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或者获得封赏,那还有谁愿意拼命作战呢?所以,国家发展就没有太大的动力。

  • 商鞅奖励耕战政策,给平民百姓提供上升途径

在当时的秦国就流行这样的一首民谣,叫做“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耕无赏,有田无耕,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说的就是无论怎么努力,社会地位也无法得到提升,生存状态也无法得到改善,所以只能怨声载道。

因此,想要拉动平民百姓的生产阶级,或者说提升百姓的好战心理,就必须将一部分国家资源倾斜到平民百姓身上,必须要改善贵族在地位,或者财富上面的相对垄断地位。比如说,商鞅所推行的奖励耕战政策就很好,对社会生产力提升大的人,对农业经济贡献大的人,都可以获得封赏,而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这样平民百姓的生活才会有盼头,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并不会白费。



如此一来,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发展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所以说,贵族的存在对于民生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贵族都属于无故富贵,他们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拥有爵位和官职,这又凭借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会投胎吗?所以,要想民生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就必须将贵族这种无故富贵的局面进行改善。

贵族思想的守旧对于国家的发展不利

在古代历史社会中,诸多贵族的思想都是比较保守的,因为他们承袭的其实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财富或者是爵位,所以,对于祖宗流传下来的政治制度也有过分地推崇,这种保守的观念发挥到极致时连国君都无可奈何。



  • 晋文公言行受到大臣约束

据说,晋文公重耳曾经流落在外,后来回到晋国担任国君,他便将曾经流浪之时的旧衣服打包给扔掉了,这本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可是国内的臣子却从晋文公的这种行为当中感受到了危机,他们认为这是晋文公喜新厌旧的行为体现,现在晋文公可以丢掉自己的旧衣服,那么也就意味着晋文公之后会放弃他们。

这在现代人看来脑洞确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古代人确实如此;所以晋文公只能够将自己的旧衣服重新找回来好生对待,这下大臣们才作罢。由此可见,如果这样的思想应用在政治制度方面会有多可怕了。其实也正是因为守旧思想的存在,商鞅在进行变法时,才需要舌战群儒,所以说,贵族的存在对于旧思想的延伸和扩散是有帮助的。

但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适用的政治制度和治国形式,在国家的发展中,创新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贵族长期存在并且掌握巨大的权利,那么君主在推行创新政策时,就会受到大量的阻碍,国家的发展也就很难进行更新,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竞争能力。



燕国禅让事件出现,与贵族大臣脱不了干系

比如说,燕国就是如此,燕国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是战国时代历史底蕴最为深远的诸侯国,它的守旧观念就非常严重,在燕王“哙”时期,甚至想要再度实施禅让制来代替世袭制,可笑的是燕王“哙”的这种思想竟然真的得以实施。

这不仅是他自己的问题,试问,如果燕国国内的大臣极力反对这种形式,想必其也很难真的推行禅让,晋文公不就在大臣的反对之下将自己的旧衣服找回来了吗?所以说,禅让制的复辟意味着燕国的领导阶层对其都有接受能力,这就是一种守旧思想的体现。

而禅让制的重新行使也让燕国国内大乱,甚至差点灭亡;后来乐毅伐齐的功亏一篑也是因为守旧思想的存在,当时乐毅已经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不可能围攻六年还久攻不下。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就是因为当时的燕惠王萌生了做太平天子的念头,那是他在王道政治传统之下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一种对于旧观念制度的应用,而在燕惠王这种做法的背后,燕国贵族可以说“功不可没”。

所以说,贵族的存在对于国家大事件的影响很深,也对君主行为决策阻碍很大;要想新观念、新方法能够得以推行,就必须将旧观念的最大支持者———贵族们进行压制,如此才能够更新国内的发展形式,也才能更好的进行实力提升。

结尾

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各个诸侯国都对贵族进行过打压,就是因为贵族的存在无论是在君主集权方面,还是在民生发展和思想改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果不能够解决贵族权利过盛的问题,国家就很难进行发展。



楚国不就如此吗?吴起和屈原都曾经在楚国提出过相应的变法,但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所以一个被贵族迫害身亡,一个被贵族联合赶回了老家,后来楚国就深陷在贵族的纷争中无法自拔,哪怕是在面临着秦国对其发动灭国之战时,贵族的掣肘依旧没有停止,导致了楚国的失败。

所以说,改变贵族权力过盛对君主决策有影响的状态,对于国家的生存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更方便国家推行创新政策,方便国家能够更好地稳定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也能为社会性质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 答: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1.魏国...

  •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情...
  • 答: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

  • 春秋战国诸侯著名变法!内容背景及结果!!
  • 答:《史记》云:“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战国的变法:魏文侯〈李悝﹑吴起变法〉前445-387年 内容:政治:1、“选贤任能,赏罚分明”2、强调法治,制定《法经》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军事:创建军队“武卒”。影响: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

  • 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改革
  • 答:我国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变法改革有哪些?对改革的看法是什么?简略一点... 我国从...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六国后期,一个...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表现
  • 答: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分别...
  • 答:(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 答: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2.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3.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5.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 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 答:四)春秋时期改革和战国时期变法产生的影响不同。由于春秋时期的改革仅涉及经济领域,战国时期的变法较春秋改革远为深远。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封建经济和封建制度确立,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经过战国时期变法,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 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
  • 答:最明显的办法就是: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

  •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 答:这些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他们深受法家思想的熏陶,在思想中的指导下开展了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铁质农具和牛耕普及开来,各国为促进农业生产和防范洪水而大量修建水利设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在新兴...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