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范仲淹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范仲淹的一生及其简介

2024-06-01m.verywind.com
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成了一句流行语。虽然这句话的“原型”,常被认为来自苏轼的“万里归来颜愈少”。但我总认为,这句话更是范仲淹一辈子的写照。
范仲淹像不像个“少年”?如果仅仅读过他的代表作《渔家傲· 秋思》,可能会认为严重不像。这首写于他征战西北岁月的经典宋词,通篇老气横秋的意味,左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右一声“将军白发征夫泪”。满满历经潮起潮落后的悲怆咏叹,被后人公认道尽“南朝千古伤心事”。经典是经典,可和意气风发的少年情怀,真不搭。
但是,放在真实的宋朝历史上,哪怕在范仲淹相处过的同僚们看来,《渔家傲》里的范仲淹,绝不是真实的范仲淹。那浮沉大宋宦海的范仲淹,不止是个少年丧父受尽世态炎凉的苦孩子,更是个27岁进入“大宋职场”后,从此几十年充满棱角,举手投足一身孩子气的“倔孩子”。各种“鸡汤文”里都说,人一辈子“保持孩子式的纯真”很难,但看范仲淹这辈子,这似乎都不算个事儿。
一、孩子气
范仲淹这娃,“孩子气”有多足。那位“临朝称制”十一年,野史里闹出“狸猫换太子”闹剧,正式上把持北宋大权,甚至穿龙袍接受群臣朝贺的大宋太后刘娥,就是深有体会。

北宋天圣八年(1030),正式刘太后权势最盛的年头,二十岁的“儿子”宋仁宗依然是傀儡一枚。各位朝中高官对这事儿,也基本是“闭一只眼”,却偏偏是四十一岁的“秘阁校理”范仲淹看不下去,直接一封《乞太后还政疏》捅破这层窗户纸,大声疾呼太后还政宋仁宗,从此“以享天下之养”。他这一出,等于是直接扔了个炸弹。不止刘太后气得够呛,连一直赏识范仲淹的宰相晏殊,闻讯后都吓得不轻,大骂范仲淹“且将累及朝荐者”——你小子自己骂痛快了,就没想到牵连我嘛。
可范仲淹的反应,却十分坦然:就是因为您举荐的我,我才要这么做啊。见到朝中不平事我就要说,这是尽自己的职责,怎么能说连累您呢?这一番话,叫老于世故的晏殊也无语,显然彼此思维不在一个频道,只能一声“勿为强辞”了事。

太后很生气,晏殊很无语,后果当然也很严重,范仲淹也被贬出京城,受了不少折腾。三年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大权在手,不少人有来精神了,纷纷跟过去“狠踩”刘太后。当年受够委屈的范仲淹呢?却只是坦诚一句“太后受先帝遗命调护陛下,历十余年,陛下当掩其效过而全其大德。”劝太后还政是他,为此遭来恶治是他,但为太后“正名”还是他。
这样的坦荡为人,从此贯穿他一生,哪怕承担污名也从未变。又比如对老宰相吕夷简,由于政见不同,范仲淹几次遭吕夷简排挤,“越职言事、勾结朋党以及离间君臣”等帽子。但1044年吕夷简去世,范仲淹却给了吕夷简比较公正的评价: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我和他,没有私怨。
都说北宋多“名相”,可比起其他“名相”来,范仲淹显然是个异类——“单纯如少年”般的异类。
但更叫好些看不惯范仲淹的人无语的是,范仲淹这“少年”,却办大事。
二、扛担子
北宋号称“文官”的幸福时代,每次科考的“招生名额”极高,官员俸禄也极高。特别是大宋的那些“名相”们,都是“工资基本不动”。可对于大宋文官们来说,一件“很没幸福感”的事儿,就是“做事”。照范仲淹本人的吐槽说,宋代枢密院等核心衙门,都是三五人担任一个职务,平日就是互相踢皮球混日子——既然安安稳稳熬时间,闲了怼两句皇帝刷声望,到点就能升官,何必非要费劲办事?
但范仲淹,却从不这么看,在“做事”上,他更像个“冒傻气”的“少年”——别人不愿扛不能扛不敢扛的担子,他扛!
范仲淹亲历的“苏州治水”事件,就生动说明了“大宋办点正事儿”有多难。宋代时的苏州,还并非我们印象里的鱼米之乡。相反由于毗邻太湖,每年春夏之交湖水暴涨,苏州必然成为泽国。闹到第二年夏天,上一年水没退完,新一年大水又来,年年恶性循环。以至于“灾困之氓,其室十万”,十万多户人家受灾。可这事儿,多年来没几个官员当事儿:不就是报个灾发个赈济嘛。


但范仲淹到任后,却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仔细考察江南水文后,立刻启动了他的“苏州挖沟计划”,即在太湖西北开挖河道,把水直接排入扬子江,直接断掉苏州水灾的“病根”。这计划一提出,朝堂上又炸了锅:这么大工程,治起来费钱,动用这么多人,出了民变怎么办?治一通水再闹水灾,责任谁来负?范仲淹累死累活在苦干,后面各种怪话全跟来了。
直到苏州治水成功,昔日的“重灾区”从此变成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大批灾民也陆续返乡,感恩范仲淹恩德的苏州人,好些人都干脆改姓“范”。所有的反对声才消停。那些指责范仲淹的嘴脸,都被打了个啪啪。但大宋朝廷这“一人干活,一群人怪话连篇”的景象,看这一幕就可体会。

后来的杭州赈灾也是如此。当时空前灾荒席卷江浙大地,唯独杭州城风景独好。结果范仲淹祭出奇招,杭州城里举行各种大型游乐活动,甚至鼓励寺院扩建,外面饿殍遍野,杭州城里却热热闹闹。各种非议攻击再次朝着范仲淹扑来,有些“清流”甚至将他与历代“奸相”类比。但接下来的事实却再次验证了范仲淹的苦心:热闹的杭州,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火热的消费,也吸引了周边米粮涌入。江浙的米价很快降了下来,大批灾民也找到了糊口工作。如此成就,堪称古代“以工代赈”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野史里大书特书的“包青天庐州赈灾”故事,即正史上的“包拯庐州赈灾”,也是一板一眼照着范仲淹的方式办,等于是“抄范仲淹的作业”。
也直到此时,范仲淹才给好友韩琦写信说“甚释忧惧”。可见在这之前,“孩子气”的他并非没心没肺,更知道自己背后扛了多少非议诋毁。可明知如此,他依然会扛下去。
镇守西北的功业更是如此,当西夏扯旗叛乱时,此时西北的宋军,平日训练时都是“望空发箭”,所谓大宋“八十万禁军”,不如说“八十万饭桶”。年过半百的范仲淹来到西北前线,看到的何止是“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有一座座被西夏占据的坚城,西北宋军士气低落的惨景。
就是在这样的惨景下,想着“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范仲淹,修起了大顺城,提拔了狄青张亢等铁血战将,几乎是用满腔热血,重建起西北边防,叫西夏人发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的惊呼。“白发征夫泪”咽在肚子里,“浊酒一杯”洒在心里,萧萧西风下,依然是一个用满身孩子气扛起千钧重担,直面血战的范仲淹。
三、改革
好些人读范仲淹的故事,也曾会纳闷:他这一辈子,为什么要这么拼?要知道,作为文官,他赶上了“仁宗盛世”这样的好时候,这是读书人过得最舒服的时代。他完全可以像同时代“名相”“名臣”们那样,没事写写词喝喝酒,有事放放嘴炮刷刷声望,一辈子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何必要这么折腾?
因为在范仲淹看来,这时的大宋,不拼不行了!
北宋发展到宋仁宗年间,已经好像一台外表装潢华丽,内里却朽坏不堪的列车:“冗官”“冗政”“冗兵”就像病魔一样,侵蚀着大宋全身:宋仁宗年间,北宋禁军数量突破百万,明明天下太平,军费开支却高达五分之四。官僚数量更是膨胀,以名臣包拯的叹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官员数量,比四十年前增加了三倍、关键是养这么多人,却还不办事。范仲淹的老友富弼说,宋仁宗年间时,各路贼寇打劫,竟然都变成“白昼公行”。各级官员却只是躲猫猫看热闹,以至于“每念及此,不寒而战。”
更危险的是,这样的大宋,其看上去的繁荣,竟来自横征暴敛。“抄范仲淹作业”的包拯就说,大宋的繁荣,就来自对农民的各种加税。于是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年,北宋的农民起义多达四五十次。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背后,宋王朝真实的百孔千疮。

所以,才有了他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有了“一家人哭强过一路百姓哭”的雄心。有了本可挽救大宋的“庆历新政”举措。也让他招来了人生最惨烈的打击。甚至被反对者伪造信件,污蔑范仲淹“不忠”。而他,也终于在这样的污名下,再度贬官而去。
在范仲淹的人生中,这是最悲惨的一场失败,目睹呕心沥血的新政措施一一被朝廷明令废止,目睹一起战斗的伙伴陆续被贬谪罢免,目睹朝野积弊越发严重,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终老于徐州的范仲淹自知病重不治,给朝廷上的《遗表》里,依然像个少年一样,除了道尽埋藏心中的委屈,更道尽了对大宋的期待:“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中”。时光这时似乎又回到他年轻时,阳光照在那个胸怀“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积攒了一生的光芒。

全国百姓得知范仲淹去世的消息。甚至偏僻山野,边疆少数民族都为其哭泣哀悼,自发举办哀悼仪式,痛哭流涕,如丧家父。朝廷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谥文正。邠州、庆州等很多范仲淹任职过的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可范仲淹要的,仅仅是这个礼遇?当然不是,他的心很单纯,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牵挂的,依然是这个王朝的兴衰,百姓的命运。
看过这样的怀念,就可知大宋,曾经有一位怎样的赤子,更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正”成为中国文臣的至高荣誉。一个范仲淹,在宋朝历史上留下了璀璨一页,更让人对北宋的衰亡,多了几分叹息——不是范仲淹不好,而是这大宋,不懂这位赤子。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形象特征:
1、忠臣形象
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2、诤友形象
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参加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心。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当时担任环庆路经略部署,听说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队伍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友好的。备受谗言诋毁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务,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重新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名胜岳阳楼。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受迫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来青阳长山,并赴九华山游憩。从此,两人成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建德县志》卷之九中,载有他的一首题为《尧庙》的诗:“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历史悠久的建德(今东至)县,素有尧舜之乡的称誉。尧庙即位于县城尧渡镇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耕于此山,尧帝千里来访。所以,历山及县城有多处皆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历山唱尧庙,也许罢官之后游此而作,亦或进士及第所写,均无从考据。《尧庙》这首诗是对尧舜功勋的赞颂。

  范仲淹卒于1052年,卒谥文正,生前著有《范文正公集》。因其与池州结下不解之缘,后人对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时居地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长山村),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由此可见,范氏祠堂规模之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

范仲淹出任泰州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 南宋范仲淹生平资料简介
  • 答: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著名的 政治 家、文学家。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范仲淹生平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范仲淹生平资料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 家、文学家。年少时家贫但非常好学,对 天下 有自己的抱负追求,常常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 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什么?
  • 答: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苦读及第、泰州治堰、戍边西北、庆历新政。1、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范仲淹的生平经历! 急用!
  • 答: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时进士及第,不久...

  • 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什么?
  • 答:范仲淹一生的四个重要事件是:苦读及第、泰州治堰、戍边西北、庆历新政。1、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范仲淹的生平简介
  • 答:范仲淹一生中与多位法师交往,于佛法中深有获益,从他的诗文来看,其思想中颇有与佛教相通的地方,而且他已经开始从佛经中汲取营养,壮大儒学。所以他能以洗炼优美的文字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

  • 范仲淹的生平主要事迹
  • 答: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

  • 范仲淹生平简介
  • 答: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2、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

  • 官至宰相,范仲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答:范仲淹是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

  • 范仲淹简介100字左右
  • 答:范仲淹逝世后,被追封为文忠王,后人称之为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范仲淹的家族背景 范仲淹的家族是范阳范氏,是北方的一个大家族。范仲淹的祖先范叔,曾担任过汉武帝的太史令。范仲淹的父亲范纯仁,是一位文学家,他曾任职于太学,后来在家乡教书育人。范仲淹的求学经历 范仲淹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

  • 范仲淹简介50字
  • 答: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自幼聪明好学,曾就读于洛阳的学宫。他年轻时曾经历过黄河决口、战乱等灾难,深受其影响,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后来,他考中进士,进入政坛,历任宰相、兵部尚书等职务,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