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已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 已 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35306266《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同学你好

有帮助请点好评或者采纳

祝你新的一学期学习进步!

2. 文言文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矣,也这三个词都常用于文言文句尾,表语各种语气。

这时,“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为语气词,“矣”较为常用。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巩固练习] 1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余闻之也久。 1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说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7缚者曷为者也?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9苟政猛于虎也! 20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6岂独伶人也哉! 矣 ⑴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⑵用于感叹句末。 ⑶用于疑问句末,相当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巩固练习]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吾计决矣。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甚至,汝之不惠。

6吾村亡无日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公子勉之矣! 9盖亦反其本矣。

10嘻,技亦灵怪矣哉。 哉 ⑴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⑷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 [巩固练习]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呜呼哀哉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文言文翻译 已什么意思

动词义:

1、象形字。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3、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义:

1、已经。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以前。

3、罢了;算了。

4、太。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又。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6、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7、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词义梳理

1、停止。

2、完毕。

3、终于。

4、罢了;算了。

5、罢免;黜退。

6、谓病愈;治愈。

7、太;过分。

8、已经。

9、已往;从前。参见“已事”。

10、随后;旋即。

11、又。

12、不许;不承诺。

13、必;一定。

14、与;给予。

15、指示代词。此;如此。

16、语气词。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17、语气词。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8、语气词。用于句首。

19、同“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0、同“以”。因;因为。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文言文己的用法
  • 答:2. 文言文中虚词 已 的用法 ⑴停止。例: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③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⑤是亦不可以已乎?(已: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⑵已经。例:①狼已半入,止露尻尾。②今南方已定。③舟...

  • 文言文中已是什么意思
  • 答:已是一词也经常用来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某个事件已经发生,事物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状态。比如:“已是十年之后,这座城市已经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公路四通八达。”这个词语可以通过描述已有的状态来帮助读者或者听者更好的理解当前的情况。在文言中,“已是”也经常用来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地位已经...

  • 在一篇古文中听已的已是什么意思父怒,挞
  • 答:1、听已的已:完成,完毕。2、挞之的挞:用鞭子或棍子打。3、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

  • 文言文惧其不已也 已是什么意思?
  • 答:已的意思是停止。惧其不已也出自《愚公移山》,意思是怕他不停地干下去。1、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 文言文死而不已中已的意思是什么
  • 答:已:完结的意思。《玉篇》解释:止也,毕也,讫也。死而不已,是对成语“死而后已”的仿写,变其意而用之。死而后已,出自《论语·泰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这个成语内涵...

  • 了已矣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答:了:完结,结束,已:为止,罢了,矣:用于句末,与“了、啦”相同。就是:已经完啦的意思。

  • 文言文中的是已是什么意思
  • 答:有停止的意思

  • “未已”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 答:“未已”【wèi yǐ】意思:没有停止,不会停止。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翻译: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造句:1,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

  • 木雕人文言文已的意思
  • 答:叱:呵斥。 已:完毕。 讹:差错。 别:另。 竹簏:用竹子编成的圆形容器。 2. 文言文 《木雕人》 译文 译文,直译与意译互用]商人白有功(人名)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的狗。 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高一尺有余,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又有用锦缎作的(...

  • 已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答:已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不久;后来。2、罢了;算了。3、时而。已而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不久;后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已而,(袁可立子)休沐里居,扞御孤城,搘拄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