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为何有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却被贴上了俗、土、没品位的标签? 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2024-06-02m.verywind.com
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短一点的)~

好词:
勤奋、刻苦、认真、专注
钻研、踏实、勤恳、虚心好学
发奋苦读、脚踏实地、不耻下问、精益求精
刨根问底、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如饥似渴
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好句好段:
1、小黑猫长长的尾巴像小鞭子似的,左右摇摆。
2、小猫有一对透亮灵活的大眼睛,黑黑的瞳仁还会变:早晨,像枣核;中午,就成了细线;夜里,却变成两只绿灯泡,圆溜溜的,闪闪发光。
3、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4、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5、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6、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
7、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8、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9、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10、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11、星空倒映在这汹涌的海面上,便随波上下跳舞,时现时灭。
12、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13、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在长安附近。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
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4、《西厢记·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5、《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7、《鹧鸪天》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赏析: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纤手捧来,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胜酒力,也无以推却了。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准拚他个醉颜酡红。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报:只见她翩翩起舞于杨柳楼头,只闻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缥缈于晚风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终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楼头、直歌至风儿消歇! 若不是佳人这番多情、风流的公子又怎来得这般佳句:月儿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窥她的舞姿;风儿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静听她的娇音。 不过,毕竟是家道中落后感伤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悦公子,公子怜佳人的旖旎情事,他却总爱放在漫长的别后去追忆,在一盏孤悄的以内灯之下、在相对如梦寐的惊疑惝恍之中……
8、《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 “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9、《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赏析: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以对偶句写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你看,送别已至城外,主客两人却仍难舍难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可是现在,两人却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恋万分?“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飘飞,古人常用以比喻飘流无定的游子。“一为别”就成“孤蓬”,实为感伤;而“孤蓬”之“征”遥遥“万里”,连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可见朋友此去,并不是有了什么归宿,而只是去寻找归宿。如此别离,怎不令人心酸?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过“浮云”与“落日”表现“为别”时双方的心理活动。朋友即将告别远游他方,行踪如浮云飘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到游子的心境。而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想到同友人的分别已是不可再拖,更是万分留恋!“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虽未明言,却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发联想,手法委实高明。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万般无奈,这才“挥手自兹去”。“挥手”既指分别双方各自挥手,珍重道别,也指诗人伫立原地,深情凝望,长久挥手,以示难舍之情。“兹”近接“落日”,指“此时”;遥承首联,指“此地”。“萧萧班马鸣”一句,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中出现的青山白水,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思极为新颖。
1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所谓脍炙人口,就有通俗易懂的意思,本身就于“高雅”不沾边。俗也是大众文化,本身应该没有贬义的才对。个人感觉是,举例的这几首歌有几个问题导致不受我个人待见:第一就是不耐听。因为浅显,没有太多值得深思的点,所以听着听着味道就淡了;第二就是播放率太高太高,让人有种被强迫的不适感;

我觉得所谓脍炙人口就是特别通俗易懂的歌曲,比如说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是很多人都了解到的歌曲,而且唱起来脍炙人口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首歌特别的俗,而且特别的土,只适合跳广场舞时的使用。所以就被贴上俗,土的标签。

个人喜好问题,其实脍炙人口的励志歌曲还是不少的,只是因为大家没有关注。电视上,春晚,大型文艺晚会,中国好歌曲等等,都有,只是真的没有什么人愿意关注而已。
至于欧美为什么有这些,很复杂,好音乐的生产,和文化的包容性,大众从小对音乐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等都息息相关。

所谓脍炙人口的歌曲,可能就是一些通俗易懂而且传播面非常广的歌曲,有很多歌曲都是这样火起来的,有一首歌曲就会让人觉得虽然唱起来脍炙人口,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非常的俗和土就是荷塘月色这首歌。虽然这首歌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听过的人都觉得非常的俗,而且觉得喜欢听这首歌的人都是没品味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特别的流传,但是这些歌曲却被人称为是特别土,特别低俗没品位的歌曲,我觉得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我们都应当。怀着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因为不同的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理解不同就要诋毁别人的文化

  • 有哪些本来很好听却被抖音烂大街的歌?
  • 答:1、《学猫叫》:歌曲是小潘潘和小峰峰原唱的,歌曲词风都很可爱,对于这类的可爱风的歌曲,也还是蛮吸引人的,可是架不住后来多了那么多的翻唱,而且天天都是学猫叫学猫叫的,在抖音上火过好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真的耳朵里只有学猫叫喵喵喵的音乐。2、《Panama》:几乎所有的人应该都被ci哩ci洗过...

  • 有哪些三观不正却脍炙人口的歌词?
  • 答:第三首,冷漠的《小三》,有一句歌词,“恭喜你终于做了别人的小三,也许那不是因为爱。”做小三并不光荣,为什么还要恭喜祝福人家呢,作为前任,不应该幸灾乐祸,这句歌词真的毁三观。我一直觉得音乐代表着高尚,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是听觉上一种极高的享受,而音乐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而不该是低俗...

  • 为何感觉民谣越来越敷衍了?
  • 答:个人感觉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为在现在的生活中那些纯真的民谣,让我们有更多童年的民谣已经被现在的一些网络歌曲,和生活中的一些娱乐节目给翻版了,更了得到更多人的赞赏,能够上头条,将一些纯普的东西给增加了网络红的高帽子,这样能得到更多多人的观众,能有给好的收视率。民谣,是一...

  • 到底是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还是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
  • 答:受到公认的、音乐。“流行歌曲”的主要特点是上口、易于传唱,因为它具有商业性,所以用“脍炙人口”形容更贴切。而“世界名曲”注重艺术性,每个人的艺术修养不同,欣赏能力各异,但是能做到“高层次”和“低层次”的人都能欣赏的程度,这才是世界名曲的艺术造诣,所以用“雅俗共赏”形容更合适。

  • 流行歌曲作为通俗文化中的一种形式,哪首歌让你曾经共情,曾经泪流满面...
  • 答:流行歌曲是通俗文化的代表,虽然很多歌曲脍炙人口,但能让人产生深深共情的歌曲不是很多。在我熟悉的歌曲中寻找,曾经让我泪流满面的歌曲,总是那些老歌,有的歌现在哼唱起来,还是忍不住受到情绪感染,让眼泪流出眼眶。01.腾格尔《父亲和我》:一生中总有让你怀念的人一首充满着蒙古族元素的歌曲,虽然...

  • 怎么理解艺术形式有高雅低俗之分?
  • 答:然而世事多变,自从网络媒体发达时,艺术就开始被俗气“污染”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为什么曾经高雅的艺术会被“污染”变得低俗呢?那是因为某一部分人抓住了人们“享受精神生活”这个人性弱点,从而对艺术弄虚作假、走捷径,比如出现了用对口型的方式演绎歌曲,这是音乐艺术的低俗,至于绘画艺术和...

  • 为什么近年民谣特别火?
  • 答:民谣的流行是建立在高度的现代性和个体性的时代基础之上,而历史和永恒等一切宏大叙事的事物都是被排斥的。现代工业社会里,科技的高度进步解放了人力,让人摆脱物质匮乏,产生了一大批“有闲阶级”,充裕的物质基础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审美、缅怀和感伤。当今时代信息高度爆炸使人产生信息疲劳和...

  • 有哪些歌词逻辑不通,却很火的歌?
  • 答:华语乐坛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当然也有一些韵律好听,但歌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歌。比如一下几首歌曲。第一张惠妹的《火》中有一段这样的歌词:你喷的火 是我的造型。以前很喜欢张惠妹的歌,也特别喜欢听这首《火》,最近仔细的看歌词才发现哪里好像不对劲,这是有人为她做了一个爆炸头发型吗?第...

  • 为什么这首歌在抖音上火了?
  • 答:“俗”与“不俗”之争,令其争议不断,讨论热度持续上涨,由此《乌梅子酱》被推至另一个高潮与高度。05 结语 《乌梅子酱》的爆火,从单纯的旋律和好听与否,上升到音乐创作者应当向上突破还是向下兼容,创作者是应当刻意迎合短视频生态市场,投其所好,还是因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这些对于听歌的用户...

  • 为什么都说民歌好听,但却没有市场?
  • 答: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大家不方便学习,导致流传范围不广泛。但其实歌曲本身,是没有界限的。还是有不少好听的、脍炙人口的民歌依然能进行传播。我记得中央音乐频道有个民歌节目,第一次听见《青海甘肃的花儿》。是两个80后小伙子一个小鼓,一把吉他就开唱,那歌喉和声韵非常令人着迷。中国地域广阔,所以民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