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守仁格竹的格怎么解释?

2024-05-17m.verywind.com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学问家。他曾经为了从竹子中参悟其蕴含的作人品质,于是,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对着竹子悟了七天也没悟出所以然,还把自己悟的发晕(大概是这样,其寓意有二,自己想去吧)


“守仁格竹”的意思是: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的典故。

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

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竹





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学问家.他曾经为了从竹子中参悟其蕴含的作人品质,于是,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对着竹子悟了七天也没悟出所以然,还把自己悟的发晕



  •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
  • 答:守仁:即王守仁(王阳明),明朝的大思想家,学问家。他曾经为了从竹子中参悟其蕴含的作人品质,于是,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对着竹子悟了七天也没悟出所以然,还把自己悟的发晕(大概是这样,其寓意有二,自己想去吧)

  • 守人格竹。请说明意思
  • 答: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

  • 格竹的守仁格竹
  • 答: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王守仁通过对格竹子之理失败的经验的总结,认为在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王守仁对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

  • 王阳明静坐格竹子是怎么回事?
  • 答:王阳明静坐格竹子,即王阳明格竹子,是关于王阳明的一个故事:王阳明所在的那个时代,朱熹的学说是官方学说,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王阳明和父亲在京城同住期间,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王阳明和好友讨论后认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王阳明父亲就职...

  • 守仁格竹的典故有什么道理
  • 答:2、守仁格竹:指明朝大思想家王守仁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圣人之理的典故。3、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

  • 王守仁格竹时间长达多少天
  • 答:年轻的王守仁是个虔诚的程朱理学的信奉者, 按照程朱的理论,“格物致知”终能成为圣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穷究了事物的原理,就能够懂得大道.王阳明是个有使命感的人,他希望能够通过"格物"而达到圣人的境界,于是王守仁便从自家花园亭子前面的竹子格起。他对着竹子拧紧眉头,想穷尽其中的理,坚持了七...

  • 古代有个人望竹多日却无所获的人是
  • 答: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守仁格竹》的故事介绍?
  • 答:王守仁本来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经过使他刻骨铭心的格竹子之理实践的失败,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记载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的《传习录》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大家都说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能够身体力行的并不多,我年轻时候,曾经实实在在地做过。有一年...

  • 谁能告诉我王守仁的格物穷理是怎样格的?
  • 答:格就是研究,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这是理学中很强调的获得“理”的途径。“守仁格竹”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就是他对着竹子思考,当然他思考的应该是人生的道理不,而不是竹子的物理特性了,要不然他就可能是植物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了。不过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正是在不断格外物,不断失败中,阳明...

  • 王阳明是怎么格竹的?
  • 答: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