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巴金是原名 巴金的原名是什么

2024-05-31m.verywind.com
巴金原名叫什么?~

巴金作为青春文学的一颗巨星,虽已陨落,但巴金以生命的激情凝结成众多作品,对中国文坛影响深远。作家鲁迅先生称赞他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那么小K就带着大家了解一下这位世纪老人巴金吧!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巴金
一、“人民作家”巴金的一生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巴金16岁时,阅读《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与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1928年赴法留学归国后,翻译的《托尔斯泰论》载于《东方杂志》,首次署名巴金。1929年至1933年出版《家》、《雾》、《雨》等作品,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巴金夫人病逝。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005年10月17日,因为恶性间皮细胞瘤在上海逝世。文学史上的一盏明灯就此熄灭。
被誉为“世纪老人”的巴金走过了几个朝代,其文学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风格,对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二、巴金不为人知的故事
读书而无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手里却没有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家》给巴金带来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把病写进小说里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 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 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 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三、巴金文学作品的思想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巴金创作文学核心思想就是:真与善。“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
这是不公平的!我要反抗这不公平的命运!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两扇木板门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如今居然变成了专制的君主,……他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但因理性选择的加入,巴金后期的作品发生了一个变化,《寒夜》就是一个典范,它的深刻性在于真实性,即好人对好人的残忍体现出来的真实生活,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
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挖掘自己的灵魂。必须挖得更深,才能理解更多,看得更加清楚。但是越往深挖,就越痛,也越困难。写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不管怎样,我要努力写,努力挖,我相信我的努力不会是白费的。正因为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巴金才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他的作品不仅给迷惘的青年的指明方向,传递思考的力量,文字更是承载着爱的力量,谱写了爱情、友情的绝美篇章,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敢于在赤裸裸的目光下剖析自我的精神传递给了后人,引人深思。
巴金先生的一生,充满爱与温情、正直光辉,而也只有心里有光的人,才能冲破时代的桎梏,征途的阴影,向世界散播温暖坚定的力量。
如今,人们追思他,纪念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曾以作品的力量深深影响过他的读者和他的时代。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自身,在这个时代,更需要珍爱和传承他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和文学遗产。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09年5岁的巴金进私塾认字。16岁时,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
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些革命性的社会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新诗《被虐者的哭声》、散文《可爱的人》等。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巴金

性 别男

年 龄 100

民 族

身 份著名作家

主要事迹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间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迫害。1978年起,他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要横横不出来,要撇撇不出去,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26卷本的《巴金全集》、10卷本《巴金译作集》、《怀念曹禺》、《告别读者》等著作和文章,都是他在90岁以后校对完和写成的。他的创作可谓字字艰辛,字字是血。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串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家》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小说通过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他们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细腻独到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鼓舞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光明幸福,至今仍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原名李晓棠,字芾甘。他们辈分是“尧”字辈,巴金的大哥名尧杖,三哥名尧林。《诗经》中《国风·召南》有《甘棠》3首,共3章,每章句首均叠用“蔽芾甘棠”一句,巴金原名的末一字“棠”和字“芾甘”盖出于此。“芾甘”和“李芾甘”是巴金早年发表文章和译作的笔名,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他的原名。
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1928年8月,他首次在长篇小说《灭亡》上署用笔名“巴金”,并把小说寄给正在上海开明书店门市部当经理的朋友索非。索非接到这部书稿立即转送叶圣陶先生,因当时郑振铎出国去了,叶圣陶正代理着编辑《小说月报》。叶圣陶读了《灭亡》以后,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发表了。于是,“巴金”的名字在文坛上开始不断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巴金(1904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

  • 巴金的原名叫什么?
  • 答:巴金的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并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巴金...

  • 巴金的原名叫什么
  • 答: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爱情三步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1927年...

  • 作家巴金的原名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有什么?
  • 答: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代表作《家》《春》《秋》其他《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 巴金的原名是什么?
  • 答:巴金原名李尧棠。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他写作了《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家》《春》《秋》《海的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雾》《雨》《电》《利娜》《憇园》《第四病室》《火三部曲》《寒夜》等20部长中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

  • 巴金的原名是什么
  • 答: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望采纳

  • 巴金的原名?
  • 答: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

  • 巴金的原名叫什么?
  • 答: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 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巴金(1904~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

  • 巴金的原名是什么?
  • 答: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爱情三部曲》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抗战三部曲...

  • 巴金的原名
  • 答: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16岁时,阅读《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与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

  • 巴金原名是什么?
  • 答:李尧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