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朱元璋为了“尊孔崇儒”采取了哪些措施? 现在最好的职业学校有哪些,

2024-05-30m.verywind.com
职业学校什么专业好~

1、学习人气较高的专业:幼师
每到中考后咨询幼师专业和最终选择学幼师专业的女生很多,秋季的时候一所中专技校只招这一个专业就可以招到上千人,相比其他学校多个专业的招生人数还要多。大家比较看好幼师专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就业稳定、就业率高、工作体面。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了解一下幼师的具体就业情况>>女生读什么技校好_做幼师工作稳定也体面
2、受人尊崇又高尚的专业:护理
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当然在国内护理人才也是紧缺人才,我国要求每位医生必须配有3名护士,但是目前我国护士人员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各大医院频繁出现护理人员短缺现象,专业的护理人才少之又少,所以学习护理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护理专业毕业后的职业名称是:护士。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一提到护士就都有白衣天使的形象,一名合格的护士是用真诚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是受人们尊崇又高伤的职业。
3、可周游世界边工作边玩的专业:旅游
学导游,走遍天下,领略全国各地风光,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生活!在给游客讲解各地风情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工作越久,越能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为知性女性。 当然,还有好多人认为导游是吃年轻饭的,其实不然,我们了解的石家庄市旅游学校的毕业生,从他们的发展来看,许多导游专业的学生在岗位成才,升职后成为旅游管理人员,也有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入二线部门;或是能力得到提高后转入了其他行业,做的也非常出色。

扩展资料:
职业学校的专业众多,涉及土建、水利、制造、财经、旅游、公安法律、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医生、公共事业、文化教育、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资源开发与测绘、环保、气象与安全、艺术设计传媒等等学科。
上大专就业较好的专业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和“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系统改革,致力于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6.0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 10.75万平方米,图书馆5万平方米,体育馆2.58万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10.08万平方米。
现有固定资产总值7.31亿元(校舍除外),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6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32.5万册,电子图书117万册,报刊1731种,中外文数据库32个。
2、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坐落于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起源于1956年建立的淄博商业学校;2002年7月组建淄博职业学院。
2009年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山东轻工美术学校并入淄博职业学院;2007年入选国家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5月通过验收,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
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BEIJING POLYTECHNIC),是一所北京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为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2004年,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组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工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学校是全国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30强高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该校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此冠名的学校。
5、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高职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6年的济南惠鲁商业学校。经过80多年的积淀。
学校以“立德树人 兴商润民”为使命,以建设“创业型高水平商科院校”为目标愿景,秉承 “尚德蕴能,日精日新”的校训,坚持“经营、创新、开放、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为社会用人需求服务,为学生就业成才服务,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内蒙外汉、蒙古本位的国策,将原本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边缘化。他虽也兴办学校,但却迟迟不开科举,又使儒士边缘化。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开科举,明令“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指程颢,程颐兄弟),朱晦庵(朱熹号晦庵)注解为主”,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定为官本,使理学完成官学化的过程。但元廷仍然坚持蒙古本位的国策,儒学与儒士边缘化的状况并未改变,因此,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便受到严重压制与阻滞。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制礼作乐,立法定律,兴办学校,推行科举,大力振兴传统文化。

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即下诏以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祭祀孔子于国子学,遣使前往曲阜祭孔,并郑重戒谕使臣说: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儒学于是又重新恢复了独尊的地位。

为了树立儒学的崇高地位,朱元璋大力提倡尊孔崇儒。他在登基的次月,即下诏召元代最后一位衍圣公、国子祭酒、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孔克坚入京。四月,孔克坚入京朝觐,朱元璋说:“尔祖明先圣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并赐田二千大顷,赐宅一区,马一匹,月给米二十石。十一月,诏以孔克坚之子孔希学继为衍圣公、品秩由元代的三品升为二品,赐银印,置衍圣公官属,以其族人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立尼山、洙泗二院,并免除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的徭役。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诏全国通祀孔子。五月,京师国子监落成,又释奠于先师孔子。到第二年二月,据谏官关贤报告:“国朝崇尚儒学,春秋祭享先师,内外费至巨万。”崇儒之风盛极一时。

在儒家学说中,宋代的程朱理学在先秦儒学的“外王”之外,着力于解决“内圣”问题,将内圣与外王有效地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论体系,因而也更加适应在战乱之后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因此,朱元璋对程朱理学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登基之后,他继续任用朱学在金华(婺州)的传承人物与学者如宋濂、刘基、王祎、许存仁等,让他们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或礼乐制度、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进一步树立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朱元璋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倡读经。他反复告谕大臣:“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他除经常命儒士为太子、诸王和文臣武将讲授儒家经书外,还规定学校生员必修《四书》《五经》,并特命国子祭酒许存仁教授生员“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全国的科举考试,一概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程朱注疏为准。这样全国上下的思想言论,都被纳入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轨迹中。

朱元璋自己,更是努力学习《四书》《五经》,他小时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家贫而辍学。流浪淮西三年,眼界大开,返回於皇寺后,“始知立志勤学”,跟几个老和尚学习佛经,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参加起义后,在战斗的空隙,更是抓紧时间读书,“甚喜阅读经史”,并四处寻儒问道,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论经史。明朝建立后,虽未确立经筵制度,但仍不定期地令儒士为之讲读经书,如命宋濂、王祎等进讲《大学》,陈南宾讲《尚书·洪范》九畴,朱善讲《周易》。自己在宫中无事之时,“辄取孔子之言观之”。经过长期的学习、钻研,他对儒家经典不仅烂熟于心,而且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朱元璋对元代施行的蒙汉杂糅的礼法之制深恶痛绝,明朝建立后,即致力于构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法制度,说:“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礼与法两手,朱元璋尤重礼制的建设。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被视为“国之柄”。儒家传说的礼,一般包括乐在内。礼的含义非常宽泛,它既是国家典制、仁义道德的规范,也是人际行为的准则,具有定尊卑、明等威、叙长幼的作用。儒家的乐,指被赋予某种道德属性的德音雅乐,起到陶冶性情、淑化人心、协调人群、团结社会的作用。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在吴元年(1367年)六月,他务未遑,即首开礼、乐两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到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修成《大明集礼》五十卷,“其礼准五礼而益以冠服、车辂、仪仗、鹵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此后,又陆续修成《孝慈录》《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大礼要义》《皇朝礼制》《大明礼制》《洪武礼法》《礼制集要》《礼制节文》《太常集礼》《礼书》等书,厘定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种礼制。这些礼制皆“斟酌古制”而定,《明史》称“其度越汉、唐远矣”。一些懂音律的儒臣,还根据朱元璋“锐意雅乐”的旨意以及乐章要“章和而正”、乐曲要“协天地自然之气”、和谐自然的指示,相继制成朝贺、祭祀、宴飨的乐歌和祭祀之乐歌节奏、朝贺之乐歌节奏及祭祀朝贺之乐舞器服制度。朱元璋还亲自动笔,撰写了《圜丘乐章》《方丘乐章》《合祭天地乐章》和《先圣三皇历代帝王乐章》。

在强调“明礼以导民”的同时,朱元璋也重视“定律以绳顽”。明朝建立前夕,他即于吴元年(1367年)十月下会议定律令,于当年十二月编定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二百八十五条,与记载诸司制度的令一百四十五条合在一起,编为《大明律令》。洪武建国后,律条经过洪武七年、九年、十六年、二十二年的几次修订,最后于洪武三十年正月正式颁行全国,这就是通行于明一代的《大明律》。除大明律外,朱元璋还亲自汇集一批针对“情犯深重、灼然无疑”的“奸顽刁诈之徒”施行法外加刑的案例,加上一些峻令和自己的训话,编成《御制大诰》四编,先后颁行于洪武十八年十月、十九年三月和十二月、二十年十二月,作为《大明律》的补充。洪武三十年正月重新颁布改定的《大明律》时,又择取《御制大诰》的有关条目,与有关律文一起编成《钦定律诰》,附载于《大明律》之后,规定“其递年一切榜文禁例,尽行革去。今后法司只依律与大诰议罪”。

《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但在体例结构与内容方面均较《唐律》有了发展。在体例结构上,洪武七年编成的《大明律》将唐律的末篇《名例律》列于首篇,洪武二十二年修订时,又将唐律其余十一篇归并为六篇,按六部官制分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样,不仅分类更为合理,而且内容更为集中,条理更加分明,也更接近近代按部门的分科立法。在内容上,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大明律》设立“奸党”条,增加有关惩治思想言论犯罪的条款;并设立《受赃》的专卷,加重对官吏贪污的惩罚;适应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明律》还加大经济立法的比重,设立《户律》和《工律》两个专篇和《课税》《钱债》《市廛》等几个专卷,并取消了唐律中有关“占田过限”的规定。明律充分反映了明代统治阶级的意志,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成熟的一部法典。

基于礼法结合的精神,明律远引礼入法。《大明律》特在卷首开列《二刑图》(《五刑之图》《狱具之刑》)与《八礼图》(以儒家纲纪伦常为依据制定的丧礼服制图)。朱元璋说:“此书首列《二刑图》,次列《八礼图》者,重礼也。”从重礼的原则出发,《大明律》还立有“犯罪存留养亲”的条款,规定犯有死罪之人,所犯死罪不在“大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者,可奏请免于处死,留下性命以奉养亲人;还立有“亲属相为容隐”条款,规定同居亲属犯有“十恶”之外的罪行,可以互相容隐,不加举报。此外,明律还规定,除了“十恶”大罪,奴婢不得告发主人,子孙不得告发父兄;告人祖父,不得指其子孙为证;弟不得证兄,妻不得证夫,奴婢不得证主人。

元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极为有限,又迟迟不开科举,元仁宗复开科举后,汉族儒士仍不受重用,“凡负大器、抱大才、蕴道艺者,俱不得与其政事”。朱元璋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说:“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龙凤五年(1359年)正月,即在婺州设立郡学,十一年九月又在应天设国子学。洪武建国后,更是大力发展教育,形成国学、郡学和社学三类学校。

国学是由中央设立的高等学府,前身是龙凤十一年在应天设立的国子学,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洪武八年三月还在凤阳设立一所国子监,二十六年并入京师国子监。两所国子监合并后,生员人数多达一千一百二十四名,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监生分为官生(包括品官子弟、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和民生(包括贡监即地方官从府、州、县学中选拔的岁贡生员,和举监(即保送入监补习的会试下落举人)。监生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汉代刘向的《说苑》外,还要学习数学和书法,并兼习骑射。考试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参加科举,及第后做官。

郡学又称儒学,是由府、州、县设立的中等学校。龙凤五年开设于婺州的郡学是最早的一所儒学。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各地陆续开设儒学。整个洪武年间,全国共有儒学一千三百一十一所。

儒学的生员,起初规定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后来又命扩增,不限名额。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驾车)、书、数设科分教”,并学习《御制大诰》和《大明律令》。生员经过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岁贡为国子监生;也可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如果入学十年学无所成,或有大过,则送吏部充吏,追夺廪粮。

此外,同府、州、县儒学相近的还有都司、卫所所设的儒学。洪武年间,全国计有都司、卫所设置的儒学二十六所。另外,还有边疆少数民族土司设立的土司儒学。

社学是设在基层的启蒙性质的初级学校,遍布于府、州、县的乡里城坊。最初属于官办,后来由于地方官经常借此扰民,一度停办。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朱元璋下令民间自立社学,于是又出现民办社学。社学也以《御制大诰》和《大明律令》作为必修课程。洪武年间,各府州平均设有社学六十一所。至明中后期,虽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学”。

除上述几类学校,还有为宗室子弟开设的宗学,为武官子弟开设的武学,等等。

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措施。第一,考核地方官吏的办学成绩。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今后有司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如所在地方“师不教导、生徒惰学者”,地方官“皆论如律”。第二,重视教官的选拔,稳定师资队伍。洪武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特命各按察司严格考核学校教官,不通经术者送吏部调任他职,有通经术、能文章而受压制,任用不当者,由朝廷另作安排。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月又制定教官考课法,规定教官在任九年,所教生员,府学有九人、州学六人、县学三人中举,本人经考试又精通《四书》《五经》者提升官职;所教生员中举人数较少,本人又不通经,则降黜之,调任教官以外的职务。此外,朱元璋还严禁随意将教官调离学校,担任其他部分的职务。第三,优礼师儒。规定在学生员由官府供给廪粮,并享受免役特权,除本人外,又免除其家二丁的差役。对教官,规定有司不得随意差遣,教学成绩优异者,可升任中央和地方的官职。第四,规定书籍笔墨免税。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无地而不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的局面,“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学校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播阵地,洪武年间学校之盛,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大办学校的同时,朱元璋还大兴科举。吴元年(1367年)三月,他就下令设文武二科取士,命各级行政机构“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科之岁,充贡京师”。洪武建国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下诏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定于当年八月举行科举考试,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四年三月,又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以后每三年一举。连试三年后,发现录取的多为后生少年,缺乏工作能力,洪武六年二月又下令停止科举,别令察举贤才。此后停止科举十年。但举荐上来的人,滥竽充数者也不少。朱元璋又决定对被荐举者实行考试,国时恢复科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礼部制定科举之式,颁行各行省,遂为定制。

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专取生员所学的《四书》《五经》命题,“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四书》《五经》以指定的程朱注疏为准。乡试录取的名额,开始定为五百名,除直隶一百名,广东、广西各二十五名之外,其他行省各四十名,“才多或不及者,不拘数额”。洪武十七年,又下诏不限数额,以实际成绩录取。中试者称为举人。会试的参加者,必须是乡试中试的举人,录取名额临期奏请朝廷定夺。中试者称为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仅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所取进士,或授翰林院官,或到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实习,称庶吉士,待熟悉政务,再擢任具体官职。其他或授中央部门的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等官职,或授地方行政机构的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举人、贡士多次参加科举落榜的,可以考入国子监,卒业后也可担任小京官,或做府佐和州县正官,或做儒学的教官。元代儒士被边缘化的局面,也就因此得到根本的扭转。明代官员的任用,国初是荐举、监生、吏员三途并用。由于朱元璋规定应“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科举逐渐受到朝廷的重视,“内外重要之司,皆归进士”,后来就逐渐形成所谓进士、科贡、吏员三途并用的格局,儒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者。儒士特别是进士受到重用,恰恰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学校读书,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并采取措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振兴传统文化,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础,这些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滥用刑罚、屠戮功臣,对当时和后来都曾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这也是必须指出的。但总的说来,他不愧是封建帝王中一个有作为、成就较为突出的人物。

大明律



  • 清末民初中国的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答:清朝对儒学也采取尊崇的态度,利用它来扩大统治基础。康熙、乾隆曾为孔庙御书匾额,也多次到曲阜朝圣。清朝在尊孔的同时还大力提倡读经,清朝尊孔崇儒,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僚和文人的拥护,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2)网罗士人,禁锢思想。朱元璋很重视网罗人才,招纳明经...

  • 朱元璋~尊孔夫子,敬范仲淹,作诗三十多首。
  • 答:讨饭花子朱重八,敢当皇帝治天下,救民水火杀贪官,平生写诗三十多。豪迈大气,尊孔子,敬范仲淹。无题(朱元璋)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入如来禅(朱元璋)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

  • 明代初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 答:改革吏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着手改革吏治,他首先废除某某等处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发展经济 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

  • 朱元璋晚年怎样评价孟子
  • 答: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直奉行“尊孔崇儒,以儒立国”的指导思想,大明在南京开国不久,朱元璋就派人到曲阜祭孔,并特别嘱咐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国学,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

  •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八股取土;秦朝重法轻儒,焚书坑儒,如何看待这两个朝代...
  • 答:在顽固的体制面前,再多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成长的环境。明朝不像清朝有那么大的外部压力,本身的体制并没有求变的动力。除此之外,朱元璋本身也不是一个开明睿智的君主,他继承了混乱的元朝制度,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一厢情愿的小农思想,有武功而无文治。明朝的上限从开国就被限制了。

  • 明代初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
  • 答:6 延续汉族传统继位制度,选择嫡长子继位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

  • 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朱文章采取了哪些措施?
  • 答: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朱元璋采取了措施:1、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

  •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朱元璋尊孔崇儒有什么异同点
  • 答:①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自己的统治.②不同:焚书坑儒是用暴力残害知识分子,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八股取士是用较隐藏的笼络手段控制知识分子,束缚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不务实际,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 书院制·书院兴衰及其原因的研究·明代书院由衰而兴及四遭禁毁_百度知...
  • 答:虽于洪武元年(1368)曾因元之旧,立洙泗、尼山二书院,不过是虚应故事,仅做为尊孔崇儒的一种表示。许多名师巨儒多被吸收到官学任教,读书士子有多种途径获得仕进之路,对寂守山林的书院也乏兴趣,这正是书院长期沉寂的重要原因。 但在明中叶,科举日渐腐败,教育日趋空疏,一批士大夫深感科举与学校败坏人才,必须革弊...

  • 宋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具体表现?
  • 答:宋朝建立后,汲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尤其是高度重视文治,宋太祖明确提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推崇儒家的伦理纲常,尊孔崇儒是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宋代统治者认为:儒学是“人伦之大纲”,...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