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鉴赏诗歌,可以从那些角度入手? 诗歌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024-06-06m.verywind.com
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

从哪些角度鉴赏诗歌的形式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
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示例: 过香积寺 王维(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第17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及答题思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第一个层面:明确答出第一问)。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个层面:具体分析文本,回答“为什么”),“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第三个层面,诗眼在表现景物特点,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
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示例一: 鹧鸪天 晏几道(2004年广西、海南等省高考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步骤一:解释“杜鹃”这一传统意象的寓意以及它与主题的关系。步骤二:解释句意,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前提下来理解句意。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注意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 “怎么样”的感情或感慨。三个问题按顺序答题。
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示例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答案:后两句描绘的意象有: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角的组合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示例: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问: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请比较分析苏词和贺词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解答分析:首先要掌握并能区辨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步骤一:准确指出苏词、贺词各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步骤二:结合诗句分别阐释苏词和贺词怎么样用这种表达方式;步骤三:表述不同的抒情方式如何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感情。语言尽量简明。
答案:苏词直抒胸臆,满纸哀情与泪水;贺词融情于景于事,悲情委婉深沉。苏词起句为全篇定下伤悼的感情基调。因为“无处话凄凉”,所以“泪千行”和“年年肠断”,把对亡妻的思念和伤感表达得直白酣畅。贺词 “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形单影只,用写景“原上草,露初晞”比喻夫人新殁带来的孤苦悲情,笔法委婉,悲情凄恻。
附诗歌常用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角度有:(1)动、静(2)点、面(3)远、近、高、低 (4)听觉、视觉、嗅觉等
描写方式有两类:正面和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类:(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示例: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问:上阙前四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首先要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区辨。根据题干提示,前四句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忌只答出概念,应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并答出它们对于表达主旨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注意结合作者的背景,知人论世地分析,对诗歌的把握会更全面。
答案:前四句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和比喻。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后两句用夸张极写阁楼之高、用比喻形容宫廷之繁华,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破家形成强烈的反差,更有力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
附:诗歌中常见修辞格及表达作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描绘事物更生动、形象、鲜明,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并能引起丰富的联想,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5、双关: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可分为二类: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作用: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7、对比: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并举出来,相对比较。作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8、设问: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作用:开篇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是无疑而问,问而不答。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作用: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1、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作用:突出强调,综合前后文,沟通语脉,化长句为短语。
12、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的沟通和转移,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感应与沟通。作用:通过人们惯常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诗中意境,能收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示例一: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问:这两首咏梅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同咏梅花,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
解答分析:首先要掌握咏物诗常用的托物言志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找出两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共性。然后分析诗人所言之志有何不同,分析时应知人论世,把握才更全面、准确。提醒一句:不能忽略注解和小序。
答案:在表现手法上都是托物言志,托梅寄意,借以自我写照。写梅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情寄于物,物我相融。同咏梅花,表现了不同的美学观和思想境界,陆词刻划的是任群芳妒恨的寂寞之花, 表现了壮志未酬古代诗人的气质;毛词描绘的是迎冰雪而报春的烂漫山花,抒发革命领袖的气概和豪情。
示例二: 山中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比较赏析“山山黄叶飞”和“山青花欲燃”两句在表达情感上艺术手法的异同。
解答分析:答题思路要清楚,先答相同点,再分别答不同点。掌握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区辨正衬和反衬的描写方式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两句词都将思归之情融入景物描写当中。不同点是,“山山黄叶飞”借黄叶“叶落归根”这一特征性意象来衬托自己深秋思归念归的愁绪,哀景写哀情;“山青花欲燃”却是描写美好的春景来反衬伤感的怀乡之情,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角度六: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
诗歌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篇章特点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呼应等。
示例一:虞美人·听雨 蒋捷(2003年高考上海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问: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解答分析:分三个层面答题:先明确答题角度;再依据文本做具体分析如何体现这一角度的特征;这种手法在表现主旨和情感上的作用。
答案: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是并列结构。全词以“听雨”为中心线索贯穿全篇,依次并列写了温软香艳的歌楼听雨、凄风苦雨的客舟听雨、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三种不同色彩和气氛的场景,这种运用时空跨度的并列结构,显得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三幅图卷展示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老年孤冷的人生长卷。
示例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问:请赏析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这首诗用的是回环结构。题作是“独酌”,却偏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全诗就在“我”、“月”、“影”三者交互回环的描写中,波澜迭起,生机盎然,有力地展示了诗人不以孤独为苦的旷达情怀。

希望对你有用,找的好辛苦——--

对一首诗歌的鉴赏,应该先了解诗人入手,再了解写作的时间、社会和个人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诗歌。

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是初步的,指的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激咐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具体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描写的景象和物象);能分辨出诗歌的不同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简洁、平谈、绚丽等)和表达技巧(抒情方明肆纯式、用典、烘托、映衬、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重视标题、作者、附注等重要附加信息。
下面,就常见的鉴赏方法作初步的介绍。
作者 标题
象: 景 物 事 行
一、抓信息 诗句要点
意 :情 理 思
注释说明
写景 状物 摹态 述事 纪行
二、辨表达
言志 显怀 说理 抒情 表思

并列 对比 承接 因果 转折
三、理关系
递进 条件 假设 目的 分总

托物言雹升志 借物述怀 因事说理 纪行寓思
四、分类别 因情写景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感时伤怀 借古讽今 比譬象征 咏物传情
创其境:联想 想象 体验 设身处地
五、入意境 形其象: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 景象 物象
得其意:联系 比较 思辨 整体感知
普遍性:人生哲理 法则规律 离情别绪 专一情感
六、明主旨 针对性:民生疾苦 社会动乱 残暴统治 黑暗制度
特殊性:胸中不平 盛世景象 特殊发现 内心世界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对偶 借代 夸张
表现手法: 象征 正文反作
七、品诗句 语言特色:清新、明快、含蓄、简洁、平谈、绚丽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烘托、映衬 白描
特殊词语: 用典 活用 诗眼

雄浑 沉郁 典雅 绮丽 劲健
八、味风格 含蓄 豪放 缜密 清奇 悲概
旷达 刚健 质朴 自然 飘逸
杜甫:雄浑 沉郁 顿挫 李白 奔放自然 飘逸
杜牧 明快豪放 雄姿英发 李商隐 构思缜密 想象丰富
晏殊 雍容典雅 字句工丽 欧阳修 平易疏朗 散文化
苏轼 豪放旷达 李清照 音律谐美 婉约中不失豪放
艺术形式
九、有发现 思想内容
写作技巧

心得体会式
十、作评价 眉批旁批式
以诗注诗式

几个方面吧: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技巧,文字的运用;在当时的影响,以及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背景,社会情况,写作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修辞

思想感情,作者态度,人物活动,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五、入意境
创其境:联想 改革的天下意识 遭贬的感伤情绪
想象 昔日的繁华盛况——今日的衰败式微
体验 潮声的呜咽叹息 夜月的失望而归
形其象:具有天下意识而又怀才不遇,感叹国运衰微而又无能为力的正樱纳高直的知识分子形象
得其意:联系 中唐的国运衰微
比较 作者被贬前后的不同心情
思辨 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整体感知 寂寞
六、明主旨
普遍性: 法则规律 盛衰有道 前车当鉴茄闹
特殊性: 胸中不平 感叹国运 自伤不遇
七、品诗句
修辞手法: 拟人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对比 :山潮依旧——国故城空
表现手法: 象征:潮、月——历史的见证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语言特色:含蓄蕴藉
特殊词语: 诗眼:寂寞——感叹 沉思 讽喻
八、味风格: 悲概 感伤
艺术形式:句句写景,句句融国运衰微之感
九、有发现 思想内容:正直知识分脊尺子的天下情怀与忧患意识
写作技巧:巧用对比、拟人、象征、寓因果过思考于特定景物,堪称现代蒙太奇滥觞。

  • 诗词赏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 答: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

  • 读懂诗歌要从哪些角度入手
  • 答: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 诗歌鉴赏:从什么角度
  • 答:1,视角:远景静景,仰视俯视,点面结合,特写 2,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色彩的鲜明对照: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虚写与实写,以虚衬实,虚实相生 6,景物与情感的关系: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渲染某种氛围,表达某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7,炼字,某字具有怎么样的表...

  • 怎样鉴赏诗歌
  • 答: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

  • 鉴赏诗歌怎样找到恰当的角度
  • 答:诗歌鉴赏步骤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

  •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 答: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

  • 从哪些方面来分析诗歌
  • 答:诗歌鉴赏的几个角度 一、从题目入手 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虞世南的《蝉》、刘...

  • 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 答:1、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2、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

  •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有什么 现代诗歌鉴赏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答: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如《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比较含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母亲”的形象则比较显豁。3、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

  • 分析一首诗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尽量全面点
  • 答:分析一首诗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尽量全面点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匿名用户 2013-10-29 展开全部 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 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