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考文言文加点字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一)之1. 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 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如:①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二)而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一般不译。如: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 人不知而不愠。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其1. 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 其一犬坐于前(《狼》)2.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四)以1. 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 屠惧,投以骨(《狼》)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2. 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展开。

2.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一)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2.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 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如: ①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 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 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一般不译。 如: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其 1.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 其一犬坐于前(《狼》) 2.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四)以 1.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 屠惧,投以骨(《狼》) ②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 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 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语文加点字翻译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加:给予 惠:恩惠,好处

○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

○以头抢地耳 抢:撞

○秦王色挠 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故不错意也。 错:通假字,通“措” 措意,在意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假字,通“苍”,苍鹰

○寡人谕矣 谕:明白

○请广于君 广:扩充

○轻寡人与 轻:轻视,看不起

○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词用作动词),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倒下 流:淌

○且秦灭韩亡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假字,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假字,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同“缺”缺漏(不算通假字,这个“阙”本身就有这个用法)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假字,通“捡”,挑选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假字,通“又”古文中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

○箪食壶浆 箪:篮子 壶:盛液体的容器,这里两个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箪:用篮子盛着…… 壶:用壶装着……

○引喻失义 义:道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

○性行淑均:淑:善

○以彰其咎: 彰:表明

○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

○以咨诹善道:诹:询问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 随便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

4. 【问几句【初中】语文文言文【加点字】意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以下供你参考,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曾,曾经.未尝:可译作“没有一次”)常与人佣耕(与——跟、和,连词)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与——与(之)的省略,跟(他),介词)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通“举”,全、都)未若复赋吾税不幸之甚也(若——如、像)曾不若孀妻弱子(若——比得上.不若:比不上)何富贵也(何——怎么)则何如(何——与“如”构成固定结构,译为“怎么样”)徐公何能及君也(何——怎么)乃入见(见——拜见、谒见)千丈见底(见——看见)先帝不以臣卑鄙(鄙——见识浅;卑——地位低)而山不加增(加——继续;增——增加)嗟夫(夫——语气助词,不译)。



  • 文言文常见一词多译的加点字 大全
  • 答:2015-04-19 文言文常用词语翻译简略点,多一点,谢谢 136 2006-05-17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译 11 2014-10-04 初中文言文中常用词翻译 1 2012-03-08 初中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54 2018-08-1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8 2008-02-25 文言文一词多译“使” 2010-12-19 一词多译和文言虚词是一样的吗...

  • 文言文加点词用法
  • 答:3.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

  • 『初中语文』下面的文言文中,加点字“自”怎样翻译?整个句子怎样翻译...
  • 答:郗太傅在京口【现江苏镇江市】,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

  •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的。 第10篇:牛弘笃学的原文,加点字和译文...
  • 答: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曰:“作脯。”坐定,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译文 牛弘性格宽厚,在学习中专心致志,虽然职务繁杂...

  • 中考文言文常考字词
  • 答:1. 初中文言文必考124个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

  • 求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著)64义犬的原文、翻译和加点字
  • 答: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有个叫华隆...

  • 要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杨振中)20 原文,翻译,加点字(跟书上一样哦)我...
  • 答:20、张溥与“七录斋”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

  • 中考文言文150个常用字及翻译,速求!
  • 答: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其他类似问题 2015-05-25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275 2012-01-10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14 2016-03-20 中考文言文140常用字 3 2008-11-09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37 2018-01-09 ...

  • 急需《2009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后面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
  • 答:④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其 1. 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急需2009中考文言文点击150个点字
  • 答:★“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