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4-06-01m.verywind.com
~ 国共第一次合作(又名:大革命时期)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原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影响:
1.国共合作的形成,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
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收到震慑。
3.使中国共产党地组织和成员得到了迅猛发展,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我们党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使党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基础,有何影响?
  • 答: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2、基础: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 国共第一次合作展开了什么革命斗争
  • 答: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

  •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华革命迎来了哪些变化?
  • 答:中国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联合了工人,发动了农民,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打败了封建军阀

  • 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推进历史进程的意义
  •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推进历史进程的意义如下: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通过国共合作,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其具体表现是:创办了黄埔军校;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掀起了反帝运动的高潮;赢得了北伐战争的...

  • 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后来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分裂,使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人民陷入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沉重压迫之中。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取得反对日本侵略的重大胜利,维...

  • 历史题,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 答: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历史学分类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过程: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加快了和国民党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哪些表现
  • 答: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国共合作的开始,这次合作以“党外合作”为方式。主要成果有:一、1924年5月黄埔军校的建立;二、国大民革命的兴起;三、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四、1927年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五、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

  • 国共2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分别标志着什么
  • 答:第二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结束的标志是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规模进攻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历史意义: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

  • 国共第一 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影响?
  • 答: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