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望洞庭古诗用斜线划分节奏 从文学角度看诗词曲赋都是诗歌吗

2024-06-02m.verywind.com
诗词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是的,都是以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扩展资料: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节奏划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望洞庭》怎样用斜线划分节奏?
  • 答:节奏划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 古诗《望洞庭》中的停顿
  • 答: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出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翻译: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节奏划分
  • 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二、白文翻译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

  •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节奏划分
  • 答: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节奏划分
  • 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其节奏划分如下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

  • 望洞庭这首古诗,怎么分节段?
  • 答:这首诗只有4句不能分段了吧,你想问的是停顿吗? 停顿是这样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光/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望洞庭教学设计初中
  • 答: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

  • 望洞庭 古诗 带拼音的
  • 答: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g wèi mó。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cuì,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2,白话文释义如下: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

  •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 初二上,下册全部古诗和文言文。
  • 答: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é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文章部分节奏划分: 明/有奇巧人/ 曰/ 王叔远,能/ 以径寸之木,...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