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2024-06-02m.verywind.com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

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即《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作者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起下文,但感叹之中道理尚未及阐明。
全文(节选)如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如下: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扩展资料: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分析了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强调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全文赏析:

此文写作特点除如上所述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证透辟,层层递进外,文中语言的运用亦颇具特色。首先是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

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

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其次,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弃了骈文追求词藻华丽矫揉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

简洁生动,又吸取了骈文的长处,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令人进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后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也是说人事的。因为忧劳而谦虚治国,所以国家兴盛;由于逸豫国家受损而衰亡。
下个段落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是在人事基础上提出来的,提醒人不要忽略个人行为,也还是围绕“人事”在说话,只是最后的“岂独伶人”,把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扩展开来,文章的现实作用就进一步明确起来,是中心的升华和深化。

  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咸少,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作者运用了一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哪句
  • 答:该书的中心论点如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本书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尤其是对郭从谦着墨深重,将他描写的祸国殃民,仿佛后唐就毁在这个最得宠的名伶身上,反而忽略了李存勖的昏庸。

  • 用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写篇日记
  • 答:用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写篇日记: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后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也是说人事的。因为忧劳而谦虚治国,所以国家兴盛;由于逸豫国家受损而衰亡。下个段落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是在人事基础上提出来的,提醒人不要...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即成败皆出于人事,而非天命。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通过对比盛衰、得失、难易、成败、兴亡等对立概念,阐述了人事对于国家盛衰的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国家的兴衰不是由天命所决定,而是由人事所主导。他以“盛”和“衰”为核心,以“忧劳”和“逸豫”为论据,通过对比...

  • 伶官传序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在立论
  • 答: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2、他的立论依据是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请你参考!

  •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
  • 答: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出了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的中心论点,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

  • 五代史伶官传序 习题 懂得进
  •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于人事”的道理;了解文章是如何利用对比来说理以及如何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来论证中心观点的。归纳“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全文通过对比说理的论证方法。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第一段...

  • 五代史伶官传序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园于所溺”的推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是把庄宗昔盛今衰进行对比来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作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伶官传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答:《伶官传序》主旨: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分析了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强调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伶官传序》的作者 《伶官传序》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还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