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的第一句是什么 论语的第一句什么意思

2024-06-01m.verywind.com
《论语》的第一句是什么?~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是古人对有学识、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原名“丘”,字“仲尼”,后人尊称“孔子”,另外如称李聃为“老子”,庄周为“庄子”。大学时我们也学起古人,在宿舍里互相尊称,如“刘子”、“杨子”、“张子”,这些还好,可是有人后面一加“子”就有喜剧效果了,如“冯子”、“梅子”、“沙子”……

“学而时习之”,学,自然是学习,接受知识教育,古人学的,大概都是“礼、乐、诗、书”等西周时代的典籍文献,孔子在开坛授课之时,也收集整理了一些教学资料,因为鲁国的王和当时的西周王都是同姓“姬”,是血缘较近的诸侯国,也是较早被封的诸侯,保留了大量的西周文物典籍,在当时诸侯并立时,属于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领国,其他诸侯王来访时常有制度严格的接待礼仪,也常常感叹鲁国“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矣”。

观赏音乐会,尤其是大型的交响乐演奏,我们常会作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要穿上正式一些的服装,据说在欧洲,穿夹克都不行,哪怕是名牌的,必须是西服正装。而且演奏过程中,你不能大声喧哗,咳嗽一下就有可能被人白眼。象上海那些暴发户举着照相机胡乱卡嚓而惹来罢演的蠢事自然是留人笑柄。庄重,肃穆,是礼乐的基调,这倒不是演奏者立出的规定,而是礼乐本身的特性。

礼乐出于祭祀,而更早的应该在是“神祗崇拜”的活动中产生的。我们衣着光鲜地参加朋友的婚礼自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富有,同样如果穿着短裤参加葬礼更是不被人允许的,古人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是在面对与自己血脉相关的先人和命运相关的神灵,自然也不至于蓬头垢面、拉力邋遢,必定是心怀虔诚的。在这样的场合下,外在的穿着不是刻意的讲究,而是内心诉求自然而然的外露。语言有时候在人的情感表白中有苍白的地方,而繁杂的礼节、庄重的乐礼,也外化成为心灵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庄重、肃穆、虔诚、威严,在礼乐当中凸现出来,而因此秩序、规格、身份也有了区分和规定。

可以想象当时的鲁国,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少在上层贵族,有着基本的有章可循的礼乐制度,社会生活中有着形成已久的秩序规范(虽然没有具体的律法约束),青年才俊要想在政治、社会领域有所建树,必然要熟悉掌握这些礼乐规范。孔子教学,也从礼乐入手,所以“学而”之学,应该是“礼乐”之学。

繁体的“习”字--习,会一下意:太阳升起之前,伸展羽毛,小鸟练习飞行。习字在现代语境中有很多表达:练习,学习,实习,复习,温习等,用在这里,应该都可以,但更倾向于“实习”,因为学习的是礼乐,自然不能象戏子一样不上台表演的时候可以到后台练练手,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在正式的场合实习自己所学到的礼乐常识。孔子如果教大家的是如何做红烧肉,那当然可以餐餐下厨拿来练手,于是“练习、温习、复习”都可以说得通,唯独礼乐非一般场合不会使用,而且也不可能拿来彩排。“学习”更是没来由,古人不说废话,既然“学而”,干吗还说“学习”呢?而且“不亦乐乎”,“乐”为“悦”,“发乎心、止于心”为“悦”,是一种内心领会的愉悦,表乎其外则为“乐”(le),如是“练习、温习、复习”,似乎就没必要这么高兴了。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是可以党的,友则是统战对象。孔子大概是自私的,至少对门徒而言,他更强调自己师承的渊源,同志而不同门就不能“乐”了吗?当然,这是字面里的苛责,没有强难的必要,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对同门情谊的推崇,这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既同门,互切磋,不仅共习师承,而且相与为宾,以礼待之,更是上升到情感欢愉的自觉,这自然流露着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不像金庸笔下的武林门派,同门师徒,相互倾轧,钩心斗角,纷争不断。古人没有现代人的速度感,负芰求学本身就已经是出远门了,学成毕业,各回各家,同学一场,自然也是依依惜别不知他年他日再相见,交通不便,再加上过去人口管制的厉害,那象现在轮子一转,天南海北。而且那时候有知识的人也不多,好不容易来了个“朋”,多亲切啊,能不乐乎?(每次看到“朋”字,总让我想起“一条绳子上串的蚂蚱”)

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有两重意思:人不知我,别人不理解我,我的想法、我的作为、我的品质,别人不了解、不理解;再一个意思,人家不知道的东西,这个字怎么念、这是什么玩意?人家不知道。一个是对“我”的不知晓,一个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不知晓。两种意思,就有不同的“不愠”境界。如是前者,别人不理解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但是你也不会不高兴,那你就是一个君子,这是人的修为、气量,总以为自己是改造世界的大英雄、大智者,别人不理解就不开心,那不是君子,那是自恋狂;如果是后者,人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你也并不发怒,这哪跟哪啊?隔壁老张就认为月亮上面有嫦娥,你急什么啊?乡下来的民工就是不懂手机怎么发短信,你怒什么啊?强要改变或是有“愠”的迹象,那就是思想强奸癖患者,打着科学的旗号谩骂攻击所谓“伪科学”,跟君子沾不上边了。

学而第一,倒不是孔子把学习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古人解读《论语》的一种规程,意思是“第一篇是学而”,而“学而”为篇名,如同其后都是以第一句话的前几个词开始而已。不过倒也看出儒家对“学”的重视,强调了个人学习,集体修习的重要,也强调如何面对“不学”、“未学”之人,不仅有学习态度,也有学习方式,更有放在社会环境中一个学习者的形象是什么的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 《论语》第一篇的名句是什么?
  • 答: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

  • 论语开篇第一句
  • 答:《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人生的三个道理,需要我们去用心的体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个人在...

  • 论语的第一段讲什么?
  •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这是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求学,学习,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

  • 论语中关于学习古诗句
  • 答:语出《论语.学而》。这是《论语》第一章第一句,学习的本义。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论语.学而》。这句说的...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 答: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

  • 《论语》第一句到底怎样解释?
  •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 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 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 进自不能已矣。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什么意思
  • 答:摘自网络,共同学习,不介意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我的理解是为学求益,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认真体会,反复实践,不也高兴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谁说的?
  • 答:是“学而时习之”,这段话出自《论语》,孔子说的

  • “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是《论语》的第一句
  • 答: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历来翻译很多,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复习”。一是“实践”。这是有确定意思的,还有很多没有确定的用词语解释,比如:朱熹解释为“鸟数飞也”;程子解释为“时复思绎,浃洽其中。”这样来说可能“习”字的意思应该用“体悟”来理解。这样,这句话的...

  • 论语十则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释义: 学习过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论语》十则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