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苏轼在《赤壁赋》中流露出哪些感情?

2024-05-19m.verywind.com
~

《赤壁赋》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赤壁赋》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质朴清新,语淡意丰。此赋的写景一向为文学家所推崇,状景写情,字字如画,句句冬景,凄凉感人。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山鸣谷应”这些文字全用白描,却给人清新之感,无华而传神,简洁而意足,给人峄清朗透辟之感。

2、此赋散文味更重,却依然有韵文的铿锵。文中多“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藏锋。如“酒”与“久”,“尺、出”与“识”,“留、舟、流”和“休”。

3、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



赤壁赋中流露出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失意和哀伤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还有豁达面对的乐观精神。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全文:
赤壁赋
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前赤壁赋>中作者阐发怎么的人生感悟?
  • 答:作者阐发怎么的人生感悟是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 《赤壁赋》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 答:《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在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

  •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
  • 答:三个作品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异:《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在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人生短暂、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消极...

  • 《赤壁赋》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悲,又是怎样由悲转喜的?
  • 答:最开始的时候,作者与客人一同泛舟,因为风景秀丽,气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怀是欣喜的。在第二段(过渡段)作者听到了忧伤的萧声,所以才有了疑问:为什么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会如此悲伤?客人的回答解决了他的疑惑(这个客人到底有没有还有争论,因为赋就是主客问答的文体),客人说到了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

  • 《前赤壁赋》中主客最终适意清风明月,其流露的思想感情是 ( )
  • 答:【答案】:D 苏轼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答案为D。

  • 在"赤壁赋" 中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 答: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

  • 《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答:亦是自我开解的过程,在矛盾中走向理性、旷达。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 苏轼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 答:《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

  • 前赤壁赋第四段表现了苏轼怎样的观点和情感
  • 答:前赤壁赋第四段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

  • 苏轼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 答:在文章的结尾,苏轼的感情已经完全转向了乐观和豁达。他通过与客人对话,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失败和挫折,而是积极面对未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总之,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感情经历了从悲观失望到乐观豁达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感悟,也表达了他对...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