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端午节的故事

2024-06-01m.verywind.com
~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我们每个月都有着各自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纪念意义重大,而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古代有很多诗人专门为端午节作了令人感动的诗。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了解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1

   端午节的起源

  中国的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就是“初五”。端午节还被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就有在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的祭祀风俗,现在的端午节活动更加丰富,尤以湖北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更具典型性。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主要是以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等传说为主。

   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并遭馋言被免去官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其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逐渐发展成棕子。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的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战胜楚国后将楚平王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等到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越国大败,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并且吴国大官收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打渔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五月初五这天曹娥投江救父,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人们为她立碑以表达对她的尊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其投江处修建曹娥庙。

   其他来源:

  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原因主要在于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食,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中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过端午节,不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俗,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端午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2

   端午节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许多小国。其中有个楚国,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屈原。

  楚国旁边有个秦国。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把楚国当做最大的敌人。屈原向楚王提出很多治理国家的好主张,可楚王就是不听,屈原非常伤心。

  后来,楚王中了秦国的奸计,罢了屈原的官,还把他赶出了京城。屈原离开京城,来到了泊罗江边。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百姓的苦难,心理难过极了。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泊罗江边的一位老渔夫认出了屈原,请他住在自己的茅棚里。屈原眼巴巴地等待着来自京城的消息。他多想再回到楚王身边,为国家尽力啊!

  屈原等啊,盼啊,可楚王总也没召见他,逃难的百姓却越来越多了。一天,屈原问一个逃难的老头儿:“京城怎样了?”老头儿颤巍巍地说“唉,秦国的兵已经打进了京城。我们..我们已经亡国了!“

  听到国家遭难的消息,屈原万念俱灰。

  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扎进了泊罗江。老百姓划着船寻找屈原。可是,江水滚滚,屈原在哪里?人们划啊,划啊,月亮落下去了,不见屈原的影子;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屈原的影子。

  人们悲伤地喊着屈原的名字,用苇叶包上蒸熟的饭团,扔进江里。”鱼儿啊,要吃就来吃我们的粮食吧,不要去伤害屈原先生的身体啊。“人们悲伤的喊着屈原的名字,把雄黄酒倒进江中。”毒虫啊,喝了这酒,就乖乖地醉倒吧,不要去咬屈原先生的身体啊。“

  大家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找到屈原。男女老少都悲伤地哭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投江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用苇叶包成的粽子,喝雄黄酒。在南方很多地方,人们还要赛龙舟,看!江上的龙舟一只比一只威风。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活动,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爱国家,爱百姓,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 答:(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

  •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 答:端午节故事:1、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东晋...

  •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故事?
  • 答: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此外...

  • 端午节的小故事
  • 答:端午节的故事——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

  • 端午节有什么小故事?
  • 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此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习俗。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祭祀屈原。但你知道其他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吗?端午节故事一: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

  • 谁知道端午节的神话故事?
  • 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流传了许多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传说,诸如“涛神"伍子胥、 曹娥救父投江、勾践操练水军、白娘子现原形等等,下面我来说几个关于端午的神话传说吧。 一、“涛神"伍子胥 “涛神"伍子胥是非常经典的端午节传说故事,源自古代民间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相传吴王夫差因听信...

  • 端午节的故事
  • 答:吴国百姓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3、【孝女曹娥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

  •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 答: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

  •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 答:端午节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屈原投江、伍子胥殉国、曹娥救父和白蛇传等。1. 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一心期望国家强盛,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排挤和诽谤。在流放期间,他听闻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深感国家沦亡之痛,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