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 如何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4-05-31m.verywind.com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精神和价值观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信念,资本主义的信念本质,是对于物欲对应的物质力量的崇拜,从基本生存需要发展到拜物教是人类需求发展到极端偏执化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今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就是拜物教教义逐步强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粗略讲资本主义就是奴隶主义、封建主义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物欲的物质力量完全主导人类社会活动,货币形式和资本形态是物质力量的符号,资本通过货币作为统治力量而表现。资本主导控制人类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本质是资本极度物欲力量的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资本被奉为最高的唯一的神,这就是资本主义异化人制造的拜物教,对拜金主义教义产生的信念本质。 资本主义的信念本质决定了其反人道、反自然、反自由的本性不会消失而是不断加强。蒸气机发明就是资本信奉物质力量的开始标志,拜物教义信念策动人与人之间发生恶性竟争,衍生狼性行为主张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物欲力量下人类争斗你死我活,人格在物化中精神迷醉,人性异化为商品人格。
资本之神促使生产力发达,象征资本神杖的科技迅猛发展,更加刺激嗜血的资本之神的本性恶性膨胀,由此带来拜物教教徒战争,引发欧洲的局部战争、世界殖民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
马克思讲:“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们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危及到人类生存及其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阶段,作为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的帝国主义的出现,搞得世界永无宁日,典型是美国跨国资本集团全球扩张,到处进行政治、经济、金融干涉和侵略,不断制造掠夺瓜分世界资源的机会,以至明火执杖屡屡发动军事战争,穷兵黩武掠夺资源;
因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拜物教义,不断毒害异化人类的心灵,已经显示出导至人类文明走向毁灭性灾难的邪教丑恶本质,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后果将毁灭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一、当代资本主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按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早已应该衰老灭亡,然而,实际情况是资本主义延缓了衰老,现在还有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它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社会生产力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有很大发展。战后发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新部门、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增长的速度比战前要快得多,从而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仍居“中心”和支配的地位。在战后的半个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达30万亿美元,而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约为3/4,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8万亿美元。作为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快,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今已超过3万美元,有的国家甚至超过4万美元,同20世纪初相比提高了100倍。

  第二,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它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股份制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干预作用,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占有的局限性。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局限性时曾说过:“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①并指出股份公司的出现,标志着作为私人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的扬弃。现代股份公司、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的参与和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个私人资本占有的局限性,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

  第三,从阶级状况层面看,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劳资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劳资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总体缓和,社会在多重危机的挑战中呈现出全局性相对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已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已上升到2/3,而作为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两个部门加在一起只占约1/3。与此相对应,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数的5%-6%,在美国则下降到不足3%。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在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中的比重已不到30%。相反,第三产业从业者和产值连年增加,在总量中已上升到60%-70%。劳动者队伍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层次化的新趋势,其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现在所谓“雇员”(即领工薪的人)的情况差别很大,整个雇员队伍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不少国家雇员分别有不同的工会组织,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一致的要求、组织统一的行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工人持股”和“工人参与管理”等改良主义措施,使资本主义昔日的“劳资两大营垒”尖锐对峙、阵线分明的情况变得复杂化、模糊化了。

  第四,从上层建筑和法制层面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是趋向成熟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多党议会民主制相当稳定,一般能按法律规定、遵守“游戏规则”,定期通过选举,平稳地轮流执政。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相当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欧洲国家的雇主和雇员都有各自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谈判,达成劳资协议,遇到纠纷有劳工法院裁决。一些国家对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德国1972年的《企业章程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的有关制度,包括雇员的“参与决定权”。对新就业人员有健全的培训机制,毕业后凭证就业。对失业者除给补贴外,还采取“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即通过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让其尽早重返工作岗位。对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垄断,有反垄断法约束。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有环境保护法惩治。

  第五,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当代资产阶级提出了较完整的“社会安全”、“社会机制”理论,普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产阶级从“社会安全”角度认识到,把钱体面地花在工人的福利上,比让工人罢工消费掉甚至还要掉脑袋合算得多;他们给工人以香肠,自己却能得到火腿。资产阶级理论家还提出了“社会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要平衡地发展,既需要“动力机制”,也需要“平衡机制”,二者缺一不可。他们认为,市场机制鼓励竞争,因而能推动经济发展,使社会具有“动力机制”;但竞争免不了有失败者和弱者,如果没有相应的“平衡机制”,社会将缺乏公正和稳定;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时需要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社会党的理论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有缺陷的”,它必然带来贫富对峙,因此要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进行调节。因此,战后发达国家通过税收制度,使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脱离了资本家的直接控制而转到了政府手里,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物质条件。于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已不再是历史上零星的“慈善济贫”,而是覆盖全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网络;也不再是谁的“施舍”、“恩赐”,而是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种“权利”。这对保障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从国际层面看,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拓展了贸易空间,导致了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国际商品贸易总额高达6万亿美元,国际直接投资猛增到3万多亿美元,世界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超过1.5万亿美元,年交易额高达500万亿美元左右。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均在急剧扩大,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经营中占有极大的份额。

  二、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资本主义能有如此大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加强“国家干预”,在市场自我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增加了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宣告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自我调节”理论失灵,已走进死胡同。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36%,世界贸易额减少2/3,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在农产品“过剩”,大批粮食被销毁,成吨的牛奶倒进河里的同时,失业工人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暴露无遗。而在这次大危机爆发之前,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立即引起西方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1929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家弗·曼·泰勒(1855-1932)就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指南》一文,提出了“指导性计划”的新概念,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如果采用“指导性计划”来对市场经济加以宏观调控会大有好处。美国民主党领袖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采纳了由国家干预、政府进行计划调控的建议,开始实行“新政”。

  罗斯福的“新政”,新就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933年美国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令》,设立了国家复兴执行机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果然收到了加速经济复苏的效果。稍后,即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梅·凯恩斯(1883-1946)发表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总结了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措施的经验,提出了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需要的基本理论。这就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在坚持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干预和调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计划调控的做法普遍为资本主义国家采用,标志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新阶段。总之,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是大危机的产物,是一定程度上参照苏联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反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1)这种结合扩大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使政府获得“超阶级”的“裁判员”身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国家自诞生以来就有两种职能:一是阶级压迫职能;二是社会管理职能。为了完成其阶级压迫或称政治统治的职能,国家需要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负责把各种利益集团的冲突保持在有“秩序”的范围之内。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②在资本主义先前的各阶段,国家只限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条件”,不介入经济,扮演“守夜人”。然而到了国家垄断资本阶段,国家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干预调控,使其社会管理职能空前扩大;同时借助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手段,使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脱离了垄断资本家的直接掌握,为政府用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完成其社会管理职能提供了物质条件。于是国家就有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对不满的民众进行安抚,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照顾到他们的某些利益,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相对平衡。(2)国家的干预和调控职能的发挥,使当代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干预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收入分配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所发泄,不至于积攒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起到了政治“减压阀”的作用。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寿命的延长。

  第二,资本主义认识到“垄断”的危害,不断地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从而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垂死腐朽的资本主义”,是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垄断”这一趋势出发的。他说:垄断“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③但是,资本主义的现实正如列宁所指出过的,垄断没有绝对排除竞争,资本主义的垄断并不是绝对的。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已认识到垄断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早就建立了各种反垄断的立法,限制垄断的发展。189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第一个反垄断法《谢尔曼法》。此后,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并未停止,反垄断法规也不断完善。1979年,美国分解了电力与煤气公司,打破其对能源领域的长期垄断。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修改了1934年的《通信法案》,放松了对电信业的控制。世纪之交,发达国家企业并购活动规模空前,但反垄断仍然是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杠杆。最近美国司法机构起诉微软公司违背反垄断法就是例证。新兴产业的兴起需要有较宽松的自由竞争环境,资本主义采取反垄断措施,鼓励私人资本发展新产业,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垄断可能在局部(某种产品,某个部门,某个地区,或一国内部)和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市场的绝对垄断统治,但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看,特别是从世界市场上和长期趋势看,绝对垄断是不可能的。

  此外,垄断有排除竞争的倾向,但它还有加剧竞争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垄断总是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同时并存的。在垄断条件下,竞争有以下几种情况:(1)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2)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3)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垄断组织的竞争;(4)不同国家垄断组织对世界市场的竞争。这些竞争都是无法消除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趋于缩短,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加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等等,都会使竞争趋于激化和尖锐化。当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规模比过去无比扩大,资本实力无比增强,它们有巨大的潜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增长。它们在外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会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内部潜力,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危机才可能使之暂时中断。

  列宁在指出帝国主义的“腐朽性”的同时,已明确指出“垄断决不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竞争”,即并不是绝对的垄断。因此他同时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④这就是说,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是从历史发展总趋势上把握的,并未排除“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不能把列宁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简单机械地理解为它“不会发展”或“不能发展”了。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不断地反垄断,所以资本主义还能有很大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逐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比较成熟的新体制,从而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使资本主义获得相对稳定发展的环境。可以说资本主义是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体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特点,但总的说来有以下共同点:

  (1)在经济领域,告别了纯粹依靠市场机制自我调节的年代,增加了国家的宏观干预和调控。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强调面和着力点不尽相同,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讲都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在社会层面,建立了标准参差不齐但比较完备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这是为使资本主义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持续发展,迫于工人运动高涨的压力,利用战后经济繁荣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条件,逐步建立起来的。

  (3)在政治领域,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健全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这既满足民众的民主要求,又约束某些过激的、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将社会各种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和斗争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既自由又有序”;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为社会不满提供通畅的发泄渠道,不至于积攒起来导致“火山”式总爆发。

  (4)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各形态的主流多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的。如:倡导个人自由、个人奋斗,结果的成败在个人,不至于怨政府和社会;发达的宗教信仰,客观上充当着社会“心理医生”,公民个人的失意从上帝那里求得了精神解脱;“因果报应”的宗教信念,有利于强化道德自律,加上严格的法律惩罚,从软硬两方面净化社会心态、规范社会秩序;倡导民族传统文化,并使其与现代文明结合,从而形成了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精神、经营思想和社会理念,创造着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化要素与精神氛围。

  资本主义的这一新体制,使当代资本主义既不是19世纪文学名著《悲惨世界》所描述的那种状况,也不是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总危机”概念所表述的那种情况了。虽然资本主义未能脱离剥削制度的窠臼,社会两极分化依然严重,甚至还有一些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它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有发展余地。这是与列宁在世时不同的新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⑤

  三、延缓衰老之术不是长生不老之药

  发达资本主义,在坚持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获得了“延缓衰老之术”。然而,延缓衰老之术不是长生不老之药。

  战后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体制或模式,在当时是比较成功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胀”现象后,这一模式的问题凸显出来。自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资本主义除周期性经济危机外,又出现结构性危机、体制性危机、国际债务危机、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危机、泡沫经济、福利国家危机、生态危机,以及普遍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病态和危机,等等。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又不得不进行新的调整。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攻击“垄断”,颂扬“政府”,寄希望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说:“面对着(垄断)这样一个经济专制,美国的公民只能求助于有组织的政府权力。”可是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却把矛头指向“政府”,他说:“在当前的危机中,政府不解决问题,问题就在政府自己”。里根转而主张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更多地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与凯恩斯主义主张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相反,里根采取减税、放松政府管制、紧缩通货、削减政府开支等复兴经济措施,并初步收到了缓解衰退、抑制物价上涨的效果。1979年上台的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也提出了大体相同的政策主张。

  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是调整和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对国有企业开始实行“私有化”(或称民营化),后来别国政府也仿效,致使私有化风潮已持续近20年了。同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限制享受福利的条件,减少某些福利项目,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调整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是西方的国有企业长期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二是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过高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在经济增长减速停滞后,已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据专家估计,像北欧那样的高福利国家,只有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左右,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并把社会“蛋糕”做得足够大,否则就难以维持下去。后来经济增长达不到这一要求,就出现了“福利国家危机”。同时由于福利国家“运转费用很高”,造成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此外,高福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欧洲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福利病”,即由于“大锅饭”的福利制度造成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有的国家在高福利制度下,甚至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这些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福利,丧失了进取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像患了病一样委靡不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在调整中,又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口号。所谓“第三条道路”,仍是80年代调整的延续和发展。这次调整同80年代的调整一样,是对战后新体制的“调整”,而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否定”战后形成的新体制。这就是减少国家干预,但不会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但不会取消社会福利保障。

  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类资本主义。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这后一类资本主义是后进的、不发达的、成长中的资本主义。是“外围”的或“边缘”的资本主义。当今100多个国家都属于这种资本主义。一讲资本主义,人们通常就限于“发达的”资本主义,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这是不全面的。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1994年他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有将这类资本主义考虑在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才能避免片面性。就总体而言,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差距很大,其形势非常严峻。目前占世界人口的17%的24个工业化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

  从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来观察资本主义,就不难发现:当代资本主义虽然还有很大发展,但发展越来越不协调,越来越畸形,到处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现象的强烈对比:进步与落后,创新与毁灭,富足与贫困,高贵与低贱,物质丰富与精神空虚,智慧与愚昧,科学与反科学。这种状况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篇所写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登天堂,人们正在下地狱”。用这段睿智的话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倒是很恰当的。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应当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资本主义,要有同资本主义“长期打交道”的思想准备。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可掉以轻心。”⑥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同资本主义长期打交道的思想准备,决不可麻痹大意而把问题看简单了。因为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它不可能迅速全面崩溃,“一球两制”将是相当长的历史现象。我们既要大胆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先进的、进步的东西,但又要抵制其腐朽落后的东西。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大胆,但又不能照抄照搬,搞全盘“西化”。必须从战略高度上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坚持以“两手对两手”。

  第二,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既否定又有所继承的关系。列宁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⑦“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⑧因此,就总体而言,社会主义在不忽视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斗争的同时,在战略上要树立“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第三,在社会“基本制度”上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的同时,在“具体制度”即“体制”上必须有所借鉴。“体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制度”的生存安全,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概无例外。要重视制度的安全,就必须重视体制上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资本主义在大危机后,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办法,没有变成社会主义,反而延缓了衰老,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借鉴其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某些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手段和管理制度,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而只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⑨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说的“大胆吸收和借鉴”,实际上就包含着“体制”上的某些吸收和借鉴。

  第四,理想和信念必须植根于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忽视“两个决不会”,又要坚信“两个必然”。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不言而喻这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至于这一“代替”如何实现、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他们的唯物史观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个决不会”。必须从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而不应作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理解和解释。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它定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演进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作为社会形态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将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指向性”统一起来,既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做坚定而清醒的共产党人。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的资本形式占有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却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 在所有制形式上,不断从单纯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占有制形式转化。一是国有 经济迅速发展。二战后资产阶级为了缓解国内外尖锐的矛盾对立,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 行了扬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浪潮此起彼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要 害部门逐步取得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具有了混合经济的特点。二是合作经济大量出现 并成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资本占有形式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三是股份制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二战以后,股份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组织形 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股权分散化,资本社会化;法人持股上升,个人持股下降,即 持股法人化;股份制普遍化,股份制在各经济部门普遍实行;职工股份所有制兴起,即 职工买下企业全部或部分股份。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而是出现了有序化 的特点。一是运用计划手段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 国家运用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经验,使国民经济有序而健康的发展。二是政府实施对本 国经济干预与调控。主要有三种方式:对国民经济实行法制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行政 干预;实行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使经济发展收到明显成效,延长了经济 周期,减少了危机波动,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市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 会市场经济谋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平衡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一致 。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典型。其内容主要有:强调经济自由,保障市场主体的个人自 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自由的市场竞争制度;银行对经济的调节;对外经济的自由主义 政策;协调劳资关系,注重社会保障;发挥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成效主要是: 社会稳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1.在剩余价值规律仍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趋 向。如:实行个人收入及财产的税收调节,实现劳资双方双赢目标;实行两次分配,第 一次分配满足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照顾低收入者。
2.在贫困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分配均等的趋向。如:制定和实行雇员工资收入 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最低工资法;利润分享制度,即劳资双方共享利润的制度, 法国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福利制度等。这些 措施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年剩余价值率在下降,而劳动者工资占的比率在上升。
3.在剥削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福利普遍化趋向。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 实行了社会生活中的福利制度,从救济贫困发展成公民的社会权利,普遍制定实施了从 摇篮到坟墓(即人从生到死)的一系列福利制度,其特点: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主要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各种福利补贴如:家 庭补贴、医疗补贴、住房补贴等等,惠及广大民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生 活水平的差距。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
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依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成了常见现象。如:集 体谈判,共同决定等。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 但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化,社会成员角色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状况。资产阶级的变化表 现在:传统的资本家即家族资本家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是资产阶级的单一构成要素, 甚至已不是占绝对优势的组成部分,大量经理资本家的产生使其成为资产阶级的重要组 成部分。无产阶级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其次,白 领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再次,第三产业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以外,还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首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符号分析服务人员”,即所谓 从事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和战略经纪活动的人员,在美国,这类人员占工人总数的20% ;其次,出现了中小经理阶层。当代资本主义不但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而且变动性强 :首先,有产者与无产者的概念不仅用于区别所拥有的资产多少,而且用于区别掌握知 识的情况;其次,有产者与无产者日益具有不确定性;再次,有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越 来越模糊、难测。三是无产阶级虽然仍受剥削,但出现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倾向。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 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中的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白领工人的比重超过了 蓝领工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 也在逐步提高,消费支出和消费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轻, 贫困阶层的状况明显改善,当代贫困的含义已与过去完全不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话,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个话现在我们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完。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遇到挫折(比如现在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向前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资本主义要有一个认识,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确实是——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代替的过程里面有一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存在。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要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同时存在。

很多人在读 《共产党宣言》都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做了批判,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同时要看到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资产阶级思想家自己都没有对这个阶级的历史做的评价像马克思做的那么准确和确切。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资产阶级在它100多年的阶级统治当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历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马克思还讲了这么一句话,说资产阶级按照它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世界。这都是《宣言》里的原话。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采取分析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否定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理性地对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讲要理性地去对待它。
“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唯物史观破解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33页)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同上,第33页)这种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阶级的对抗,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问题在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同上,第33页)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简单的来讲,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有些人认为是必须经历的的。有些人反对。因为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存在,而如果承认资本主义是必经的阶段那么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了。事实上,你需要自己去思考,个人认为就是在补课,因为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一致。我曾经和教授在学术上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只是说“补课思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回答很显然是不能服众的。我只想说,有些问题只需要你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听官方的一面之词。

感觉不能用马克思的老眼光看待资本主义。时代不同了,今非昔比,刻舟求剑怎么行啊。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的基础。资本家跟工人一样是社会劳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寄生虫。资本家和工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各自在社会生产中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权掌握在人民大众手中,贫富差别大时,政府及时通过社会税收和再分配进行调整,使两者和谐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财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运作使它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远远超出马列等众多革命家的预计。正因为如此,东欧人民才会告别马列主义,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在这种制度下,以其各种形态出现的资本是主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可以表现为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材料的货币和信贷;也可以表现为有形的机器(狭义上的资本);或表现为成品、半成品的存货。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总是资产阶级所掌控的私人拥有的资本;
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生产以销售为目的,出现买卖劳动力的市场,使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资本家占有资本,支配着生产过程和金融决策,经济行为以寻求利润为目标;资本之间存在着竞争,但实质上则趋于垄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你需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相关专家。

黄赌毒,吃喝嫖赌,毒

  •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答: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 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

  • 20.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答:资本主义社会,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⑴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⑵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

  • 中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的?
  • 答:中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的?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匿名用户 2014-01-03 展开全部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 ...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
  • 答:而这,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 经 济 危 机 。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里我会利用前面的理论进行解释。企业生产商品,其中的物质价值必须要到市场上才能转化为利润——金钱,我们将整个社会看做...

  •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答:资本主义孕育着革命,这一革命就是按照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一一社会主义转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生产的社会化是决定这一转化的革命因素。这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外壳逐步...

  • 如何看待现代资本主义
  • 答: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体都是混合型经济体,即综合了自由市场、国家干预、某种程度上的经济计划的经济体。资本主义要求不同资本对不同资源发挥各自作用和价值来推动社会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白领进行生产的情况,当代社会下资本主义公司股份制的实行使公司的股份被分配到大众手中,这样...

  • 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答: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西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应该用"一分为二","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中国采取社会主义也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和认识。...

  •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
  • 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矛盾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改革资本主义,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社会公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这种机制,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这也是导致社会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加剧资源浪费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市场机制并不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 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答:首先,资本主义的诞生结束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它带来 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著名 思想家培根、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是这个...

  •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这个怪物
  • 答: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核心是私有制和市场竞争。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有制,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个人或企业所有,而不是政府或国家所有。这种私有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追求利润的自由,但也带来了经济不稳定性和不平等性。市场竞争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