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强项令中汉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2024-06-01m.verywind.com
强项令中的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有允冠百王之称。新末天下大乱,一介布衣刘秀与兄在舂陵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起兵,与众豪杰并争天下。在昆阳之战一举摧垮新莽四十二万大军,成为灭亡新朝的关键人物。后刘秀受更始帝派遣而“单车空节”巡河北,趁机一举平定河北,并于更始三年于河北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此后平灭绿林、赤眉、隗嚣等割据政权,天下得以再次一统。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毛主席评价刘秀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额…雄才大略,很有作为,致力于革新制度,开拓疆土,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版图,发展并巩固了大一统事业,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史学界对于刘秀的评价偏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多年来形成的近乎传统的关于刘秀所属阶级的看法有直接关系:即认为刘秀出身豪族,是大地主兼大商人。其实,从史籍记载来看,此说明显与事实不符。诚然,刘秀是刘氏宗族,论辈分应为刘邦的九世孙。但西汉末,刘姓宗室已超过“十有余万人”(《汉书》卷12《平帝纪》),遍布各地,其中并非全是显贵。像刘秀这样的宗室家庭显然已经没落。他的父亲居官不过县令,他本人在长安读书,还需要自己设法赚钱以解决费用不足。请看,这哪里是豪族或大地主的派头?确切地说,刘秀出身最大不过中小地主而已。至于大商人之说,则更属无稽之谈。有关刘秀经商的记载,仅“避吏新野”时一见,而且明显属于权宜性举措,怎能仅仅据此便认为他就是大商人呢?这样的研究结论,也不免太简单了吧!其实,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非一成不变。有的人,其远祖是大地主,但他这一代成了穷光蛋,你总不能因其远祖是大地主而硬把一个穷光蛋说成是大地主吧!相反,有的人祖先是贫下中农,但他这一代却致富为百万富翁,你也不好将一名百万富翁硬说成是贫下中农吧!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然而长时间来,出于种种原因却硬是对这麽一个简单的道理搞不懂,把阶级问题复杂化、绝对化,把人的阶级出身看得无比重要。而这种阶级出身决定论的观点,在关于刘秀的研究上影响极大,贻害极深。似乎刘秀的宗室出身,就天然地决定了他必然是豪族大地主,他的一举一动也必然是反动的。如是,刘秀的功也变成了过,而他的过则更被无限扩大。这样的历史人物评价法,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不可取的。当然,这样提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不需要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所反对的只是那种唯成分论,那种用静止的凝固的眼光去对待阶级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如何认识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问题

在对刘秀的研究和评价中,有一种长期流行的观点认为,刘秀背叛了农民革命,镇压了农民革命;尽管他有再大的历史贡献,但也是千古罪人。这里,涉及到如何认识历史人物与农民革命的关系问题,易言之也就是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农民战争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不多见的。然而正如***所言:“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5 页)应该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既如此,那末,背叛也好,镇压也好,皆是符合规律的。相反,如果不背叛不镇压倒是怪事。更何况,所谓的刘秀“背叛”和“镇压”行为的本身,也大有可商榷之处。凡是了解两汉之际历史的人都知道,新莽末,农民及各种社会力量,群起而反莽。刘秀等起事,代表刘氏宗族而非农民,是极清楚的。只是在发难后不久,他们实现了与农民义军的联合,双方配合作战罢了。当新莽政权被推翻之前,刘氏和农民军的联合,虽然发生了刘 寅被杀的事件,但从总体上看,双方的联合还能维持,并没有完全破裂。而绿林军拥立宗室刘玄为帝一事,虽表明农民义军政权建设的正规化发展,但同时也标志着其向“改朝换代”方向转化的开始。及农民军入长安,王莽覆灭,农民革命随着其反莽任务的胜利完成亦告结束,此后的更始政权,则完全向“改朝换代”的方向前进,已不再具有农民革命的性质。所以这时刘秀脱离更始,独立发展,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背叛农民革命的问题,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竞争完成“改朝换代”任务的对手而已。同理,刘秀之与赤眉,自然也谈不上什麽镇压农民革命。当是时,更始、建世、光武是三家追逐充当“改朝换代”主角的最主要竞争者,其结果,建世吃掉更始,而光武又吃掉建世,如此而已,岂有它哉!长时间来,之所以在“背叛”、“镇压”这类问题上纠缠不已,是与某些论者的思想僵化、缺少发展变化观念及辩证思维,有直接关系的。几乎与前述对待阶级出身问题的思维一样,他们把农民革命也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殊不知,世界上永远不变的事,是不存在的。

三、如何评估封建君主一类历史人物向豪强地主妥协的问题

在对刘秀的评价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批评指责他向豪强地主妥协。前文曾指出,刘秀具有汉皇族血统,但却出身于没落的宗室家庭,不是什麽豪强大地主。然而,刘秀打天下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依靠了豪门大族力量的支持,亦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所以他有天下之后,对于豪强势力采取维护乃至妥协的政策,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还有刘秀限制乃至打击豪族势力发展的另一面。这之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豪族力量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与皇权发生矛盾,而要解决矛盾,皇权就会限制或打击豪族势力。公元39年,刘秀下令度田,即其具体的反映。关于度田及由此而引起的民变事件,清人赵翼批评说,范晔《后汉书》记载“略不见起灭之由”(《廿二史札记》卷4《后汉书间有疏漏处》),甚是。正因为史书记载不是那麽清晰,故而史家对其解释,也便见仁见智难以统一。不过,从总体上看,度田对于豪强的打击限制还应该是主要的;其主流并不是向豪族妥协让步。有论者认为,刘秀之打击限制豪强,“是能够同曹操相比的”;“为什麽一提到曹操就过分地称赞他打击豪强的一面,而对于刘秀却一味攻击他‘扶植和纵容豪强’呢?”(马植杰:《刘秀论》,《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显然这是使用双重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偏见。这里,自然还牵扯到对于刘秀所提倡的“柔道”的理解问题。无庸讳言,刘秀所谓的柔道,确有其“英雄欺人”的一面(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一分册,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82页),但如果把它完全看作是要充分满足地主阶级的贪欲,讨好地主阶级,使国家成为地主阶级得心应手的工具,似明显也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国家政权固然有其阶级的属性,但同时也有其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特点。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那些政治首领的行为时,对于这两个方面,不应有所偏废。

总之,当我们摒弃偏见,全面而客观地去看待刘秀的一生时,应该承认,他不愧是一个时代的轿子。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引述过一句话:“凡是有便于杰出人物发挥其才能的社会条件的时候和地方,总会有杰出人物出现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真中译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33页)刘秀正是两汉之际这个乱世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他准确把握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成功地利用和调动当时的各种社会力量,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东汉帝国,从而在史册上留下了堪称辉煌的一页。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把刘秀与其老祖宗刘邦之得天下进行比较,认为刘秀“尤难矣”。唯此,他盛赞“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光武之规模宏远矣”,并大发感慨道:“呜呼!使得天下者皆如高祖之兴,而无光武之大猷承之于后,则天下后世且疑汤、武之誓诰为虚文,而唯智力之可以起收四海。”(《读通鉴论》卷6《光武》八)然而像刘秀这样一位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历史人物,长时间以来,却因评价标准的极端与偏激,几乎变成了一无是处的矮小人。这对历史研究来说,实在是开了天大的一个玩笑!由此可见以上的辨析,确乎不可或缺。

东汉政权建立后,立即出动大军渡河南征。首先是扫荡更始政权在各地的残余势力,然后集中主力镇压赤眉军。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阳。这年十月,刘秀由河北至洛阳,遂定都于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邓禹率部到达关中地区,趁赤眉军撤离长安到扶风(今陕西兴平)的时机进入长安。不久,赤眉军复还长安,击败邓禹军,迫使其撤出关中。但这时赤眉军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关中地区的豪族地主结成营垒,负隅顽抗;另方面,关中又接连发生灾荒,粮草供应非常困难。赤眉不得已再度撤离长安,决意引兵东归。不料在东归途中陷入汉军的重围之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光武以邓禹屡战败绩,乃命偏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代邓禹总统诸军;又命邓禹率军与冯异会合,在崤山(今河南渑池以南)一带布防,狙击赤眉军。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之役,赤眉军大败,损失八万余人。余众十余万人南走,在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附近陷入重围。光武“自将征之”,赤眉忽遇大军,非常惊震,乃遣刘恭乞降。

镇压农民起义后,东汉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进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从建武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9—36年)之间,陆续消灭掉渔阳的彭宠,南郡的秦丰,梁地的刘永,齐地的张步,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安定的卢芳和巴蜀的公孙述,重建统一的刘汉封建政权。

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光武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

集权于尚书台

光武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其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他过去的同学强华伪造了一个叫做“赤伏符”的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了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东汉统一全国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学神学的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区甚而爆发武装叛乱,“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因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于洛阳南宫,终年六十三岁,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葬于洛阳城北之原陵。

光武帝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刘秀待人敦厚,诚恳尚信,窦融、马援等诸将均由此归心。在新朝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秀的军纪较其它割据势力为好。但一代帝王并非没有缺点,天下未定时期,刘秀仍有将领行使屠城、暴掠之举,例如:吴汉军对其手下大将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最终使得邓奉忿而反叛。直到吴汉与刘尚攻灭公孙述,仍纵兵大掠成都,这时刘秀才肯斥责他们。然而诏书虽写得文情并茂,但吴汉的官爵却丝毫并未受到影响。显见刘秀对诸将的约束力仍然不足。刘秀晚年也迷信图谶,有时甚至感情用事,处事不公。以直谏逼死韩歆,因包庇险些杀死董宣,这些都是其帝王生涯上的污点。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盛赞汉光武帝“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一代君王。

光武帝是中国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本名是刘秀,出生于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的家族在汉朝王莽篡位时期已经失去了贵族地位。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在公元25年乘势起兵,并最终建立了“东汉”。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他努力恢复国家经济,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顿吏治。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措施,如度田、赋税、奴婢解放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刘秀以宽厚简易的治理方式著称,他尊重儒学,推崇气节,使得东汉一朝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同时,刘秀也有迷信图谶、感情用事、处事不公等缺点。
总的来说,刘秀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你觉得刘秀是怎样一个人?
  • 答:王莽篡汉,使得原本姓刘的西汉王朝改姓了王,他创立了新朝,然而没多久就又被刘氏子孙收了回去,而这个收回去的人,就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刘秀作为一个皇帝是非常合适的,他也是最会做皇帝的皇帝。那么,刘秀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点,以至于能够成为一个得到这样评价的皇帝呢?毛主席曾...

  • 光武帝是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 答:是的,光武大帝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在史上堪称的大地的只有秦始皇汉武大帝,再就是清朝的康熙大帝了

  • 光武帝刘秀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你觉得呢?
  • 答:综上,刘秀作为一个皇帝,个人品德较为高尚,不厚黑;军事才能优秀;一心为民,是仁君的代表。但是在文治上还存疑。尽管他施行了相当多的仁政,但是基本上是就事论事,比如废奴减税等措施。而对于政治体系的具体制度触及不够,特别是官僚机制、选贤机制、土地政策,基本上沿袭了西汉的政治制度,以至于西汉...

  • 历史上光武帝刘秀的贡献是什么?
  • 答:汉光武帝刘秀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翦灭群雄、建立后汉,开创“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其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

  • 刘秀在历史的地位如何,比唐太宗李世民呢。千秋功过谁人能给小弟来评说...
  • 答: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諡号光武,庙号世祖。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乾盛世。但对东汉开国皇帝,神武不可测,允冠百王的刘秀却知之甚少。这位庙号世祖,溢号光武帝的刘秀名气显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几位...

  • 大家来谈谈光武帝—汉世祖—刘秀
  • 答:赵翼说,高祖手下功臣多是亡命之徒,而光武手下诸将都有儒者气象。8. 高祖和光武的个人能力比较,汉高智勇俱劣,光武文武双全。南宋叶适的评价较为公允,光武材过诸将以气柔之,高祖才不及诸将以气挫之。韩彭瞧不起汉高,但如果他们和光物做武一个时代却未必就瞧不起光武。在军事上,刘秀手下的统...

  • 为什么像光武帝刘秀这样一位平和稳重的君主被人们所忽视?
  • 答:十六国的一些昏庸暴戾的开国君主,也没有人尊敬他们。我们现在所敬仰的一些皇帝,比如秦煌汉武,他们的时代可能过得并不好,但他们因为对当时的王朝统治和后来的历史做出了贡献而受到敬仰。然而,就作为一个皇帝的实际成就而言,最好是像刘秀那样和平和稳定。一个轰轰烈烈的皇帝,只适合远远地看着。

  • 作为一国之君,他发誓一生只爱阴丽华一人,为何最后立郭圣通为皇后?_百度...
  • 答:这时刘杨提议,如果刘秀可以娶自己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自己就借十万官兵给他。刘秀毕竟胸怀天下,那么好的一个盟友放在自己面前,怎么能放过。江山和美人之前,刘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江山。就这样娶了郭圣通,他也在刘杨的帮助下,一举赢得天下。说起来,刘秀对阴丽华真的是一片痴情。在他建立东汉之后,曾...

  •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他未称帝前有着怎样的经历?
  • 答: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刘秀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早年经历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

  • 光武中兴指的是哪位皇帝 有什么功绩
  • 答:汉光武帝的历史功绩 汉光武帝刘秀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翦灭群雄、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其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