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2024-06-02m.verywind.com
~ 魏无忌的兵书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失传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连山》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够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归藏易》是以生命过程为系统的:“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组成,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 是以乾天为首,天上天下具无所不“周”备之意。这《周易》的本称为《乾坤易》,是以宇宙为系统的。“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象组成。以“形”之象为主。乾形为天,坤形为地,阳形为日,阴形为月,土形为山,水形为川,雨形为云,风形为气。
有学者认为:《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汉代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但也有人认为:据古书记载,孔子曾见过《归藏》。若果然如此,则连山、归藏二易当果真是周易前的古易了。
专门研究贵州苗族水书文字图案的韦章炳先生介绍说,一九七四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夏代彩色陶器,上面的八角星纹图案与水书太极图一模一样。据此,水书、《连山》、《归藏》的创制年代也大约相同,同为夏代或更早一些。他认为,这些特征表明水书极有可能就是散失四千多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
不论怎样,《周易》直到现在看来,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作。它不太可能凭空出现并一直完整地流传到现在。伟大的《周易》是借助什么思想和学说形成和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山》、《归藏》二易的意义只能说不会低于《周易》。她们的失传,对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千古的遗憾了。

二:禹铸九鼎的失传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先驱。秦汉以后民间就广泛流传禹铸九鼎传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则兴”,周灭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资治通鉴外纪》更说“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仅使九州恢复了生机,而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贡金所铸,所以可引申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它遭圣则兴,乱世沦伏,因此不仅是统一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是盛世的象征。
夏亡,成汤把九鼎移至商邑,又为殷镇国重器。殷亡,九鼎为周所得,周武王又迁至洛邑。陈于西周镐京。周公制礼作乐,创列鼎制度,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于是成为权利的象征。“问鼎”成为争夺天下权利的表现。春秋时期,鲁宣公三年(前606年)楚庄王也曾向周的使者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结果被王孙满以一席话顶回去,并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弄得楚庄王十分没趣。以楚庄王的实力,求鼎似乎也没有问题,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周天子虽然谙弱,但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取天子九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掠取九鼎时传说九鼎突遇风浪沉没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捞,始终没能得手。记载着中华民族统一历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到了汉代,先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了,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诛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的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造了一只假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还因此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贺。
自夏禹铸九鼎,作为传国之宝,这九鼎就成为权利和国家的根基和象征。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就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利的转移,“问鼎”乃是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由此演绎出过许多的历史故事。
九只传国宝鼎的失落,实在可以算做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当中遗失掉的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了。

三: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玺,再也没有能得到历朝历代都认可的真正的“传国玉玺”了。这个损失之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说是多么的巨大,谁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来。而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四:焚书坑儒与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政策也产生了不可预计和估量的一些后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本来议论朝政意见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对朝政有好处的事情。但时任丞相的李斯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向秦始皇进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天下“书同文、车同辙”,一切以秦国的标准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国的史书全部焚毁,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诗、书、百家言和农、医、卜筮等书之外,凡民间所藏之书全部焚毁。秦始皇被“建万世之功”的言论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焚书。“书同文”后,则统一按照李斯的小篆体写字。六国以各自书体所记录的全部书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付之一炬。秦小篆前六国所书的大篆从此再也无人能识。
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公子扶苏受到牵连被叱到边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了秦二世、赵高等人的手里。秦始皇想借“焚书坑儒”来达到稳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李斯想借“焚书坑儒”来为自己扬名立万的目的也随着自己被赵高“腰斩”而彻底落空了。
经历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后,中国到底损失了多少历史记载、文化典籍、宫廷记事和民间传奇故事等无法估量的历史宝藏,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要不是孔圣人家中的影壁里藏着《尚书》,“五经四书”恐怕就要少一经了。这不能不算做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带来的千古遗憾。

五:阿房宫的损毁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是历史记载当中最为雄伟的宫殿建筑了。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来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古代的建筑可以和阿房宫相比较高低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时一尺约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计,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当约六百九十米,南北深进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这里,杜牧把阿房宫的诞生与六国的覆灭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在秦覆灭一千多年后的唐代,阿房宫之雄伟大气的形象还深深影响着那时的人们。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气势,借杜牧的《阿房宫赋》流传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宫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与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间有些什么传承关系?是否有些当时建筑时奇巧的工艺没能流传下来?这些看来都将是千古之谜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宫能够留存到现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卢浮宫要壮观得多!从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车马坑里出土的铜车马上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工艺是远远超乎我们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宫能存留到现在,对我国建筑技术和工艺将有多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啊!

六:华佗《青囊书》的焚毁
华佗行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最早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医生。他一生的传奇医术令历代国人叹服。单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就被写入了正史、改编为各种戏剧,广为流传在民间。
从史料上看,华佗最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术。这种外科手术欧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后才开始实施,而华佗在东汉时就可以用他发明的麻药“麻沸散”给病人实施麻醉,然后剖开病人的肚子对内脏进行清洗,而后切除其中坏死的部分后将其缝合,再放入腹中,最后缝好伤口。贴上膏药后,病人在一月内就可以痊愈了。
且不说“手术”和“麻沸散”早于世界各国一千多年,单看史料记载的手术过程之规范,难度之大,也不是当今一般医院都可以实施的。有这样医术的医生在近两千年前不被人称为“神医”,恐怕也得被人尊为“神仙”了。可惜这样的“神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信任的,当华佗打算给曹操打开脑壳引出“风涎”,根治他的偏头痛病的时候,曹操却误以为华佗将要害他,将其关入大牢。
华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写成《青囊书》,打算流传下去造福人类。他将《青囊书》交给看押自己的吴押狱,想叫他继承自己的医技。以下有两种说法:其一,吴押狱很高兴地接下书,向华佗表示一定继承他的医术,当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医生。他把书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后,回到衙门辞去差事,准备回家研读医书。可是到家后却发现其妻正在焚书,他上前抢过剩下的书页,只剩下最后几张记载阉割鸡、猪之术的内容了。相传现在阉割动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书》所传下来的法子。吴妻说:纵然你学得像华佗一样,也不免像他那样死在牢中。有什么用!其二,吴押狱当时就未敢接书,华佗大失所望,自己举火把《青囊书》烧毁了。
不论哪种说法,《青囊书》是就此消失了。《黄帝内经》流传下来,使得中医理论得以确立;《伤寒论》流传下来,使得张仲景“医圣”的地位得以确立;《本草纲目》流传下来,使得李时珍“药圣”的名头世界传送。可惜的是,华佗的《青囊书》却没有流传下来,中国医学就此所损失的东西太多了:华佗对人体内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对人的大脑有着怎样的了解?他打算从脑子的哪个部位“引出风涎”?他的麻沸散是什么配方?他怎样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样解决消毒问题?怎样对付可能出现的感染?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谜了。

七:《兰亭集序》的失踪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世民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者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八:“靖康之耻”损失的文化瑰宝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毁在宋徽宗手里,这是历史的定论。宋徽宗有才,能写会画,还独创了一种书体,叫瘦金体,写起来瘦劲挺硬、洒脱灵动,是少有的才子皇帝。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欢听奉承话,生活奢侈,身边没有忠臣,国家大事乱如一团麻。后人说,宋徽宗“创造了一种书体,失掉了一个江山”。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大的一个讽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上自徽、钦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书籍、印板、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图,连同宫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金军除了索取金银绢帛之外,又抢去皇帝玉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玩物,掳走百工、技艺、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和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公主)、亲王等贵族,与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营。据说,宋徽宗当时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听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书、藏画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当时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些东西的宝贵。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编成一部皇家藏画名录《宣和画谱》,著录内府秘藏“魏晋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的传世作品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民国时徐悲鸿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认为是吴道子的真迹,但还没有最后的定论。徐悲鸿先生在此画上题上“悲鸿生命”四字,可见此画在徐悲鸿心中的无上地位。而《宣和画谱》著录的北宋宫廷中收藏的吴道子的画竟有九十三幅之多!
传世名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现藏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国内已经没有顾恺之的画作了。但北宋时期宫廷中藏顾恺之的画作计有:夏禹治水图、古贤图、净名居士图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在故宫所藏最珍贵的一副画作,是故宫画藏的镇馆之宝。有关它的身世,大收藏家张伯驹用一座王府换来这幅画的故事尽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画作在全世界都没有第二张了。但《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画作计有:维摩像、授塔天王图、法华变相图等二十幅之多!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哪一样藏品也能叫世人目瞪口呆!可惜的是,上述这些无价之宝在遭遇“靖康之耻”被金兵掠到北国后就再也没能回来。中华文明就此损失了一大批无以伦比的珍贵宝藏。相比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丢失的那些文物,我们只能说:那些东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留存在各国博物馆里,并且不时有保存在私人手中的文物流向拍卖市场。我们对这些丢失的文物还能有机会看到或者还有希望把她们迎回国内来。但上述这些上千年前丢失和损毁的国宝,我们是只能万分遗憾地与她们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永远无法医治好的创伤!

了解了以上史实,我们就会感觉到: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中的古代珍品、典籍与历史上损毁掉的那些珍宝相比较,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一件国宝的消失都会给真正懂得他们价值的华夏子孙们在心头添上新的伤痕。五千年的时光,使我们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创伤!只有了解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珍,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她们,用她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滋养自己的心田,方可抚平我们因历史上的无知和错误给心灵造成的伤痕,将保留到现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无损伤地继续流传下去。

1. 荷马的《玛吉兹》(Homer’s Margites)

《玛吉兹》创作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前。这首喜剧性史诗是荷马的第一部作品,大约创作于公元前700年,但人们对诗中的情节知之甚少。不过,一些杂糅在其他著作中的留存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悲剧英雄玛吉兹。

“他博闻强识/却一肚子坏水。”(出自柏拉图的《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诸神未曾教他挖地耕田/也未曾授于他任何其他技能/他一事无成。”(出自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

亚里斯多德对该作品评价甚高,所以《《玛吉兹》的失传令人遗憾。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一文中写道:“(荷马)是阐释喜剧创作手法第一人,因为他写的《玛吉兹》之于喜剧的关系,就如同他所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于现在的悲剧。”

2. 《圣经》的失传经卷(Lost Books of the Bible)

《希伯来圣经》(或称《塔纳赫》)共24卷——而基督教圣经根据教派的不同,要分别多出66至84卷,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那些遗失的经卷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圣经》“失传经卷”。有时候,这指的是被正统的圣经剔除出去的古犹太人和古基督教徒的著作。但还有些经卷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失传”。我们只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因为在《圣经》其他经卷中,提到了这些名字。

例如,《民数记》(Book of Numbers)中提到了《耶和华战争书》,后者已失传了。同样的,《列王记》(Book of Kings)一书和二书及《历代志》(Book of Chronicles)一书和二书都提到了《以色列历代国王编年史》和《犹大诸王编年史》。文本内容失传的超过20卷。

一些提及这些遗失的引述内容为它们的内容提供了线索。例如,《七城书》讲述的故事可能与古以色列国内的七个城市有关。

3. 威廉•莎士比亚的《卡登尼欧》( William Shakespeare’s Cardenio)

《卡登尼欧》一直被称作莎士比亚谜们的圣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的公司“国王班底”在1613年5月为詹姆斯一世国王演过这出戏——而且还有证据表明,它是由莎士比亚和约翰•弗莱切共同创作(他们二人还一同创作了《亨利八世》和《两个贵族亲戚》)。但这个剧本如今已无处可寻了。

真是一大遗憾啊!学者们从剧名推断,该戏剧的情节与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堂吉诃德》(Don Quixote)有关,因为《堂吉诃德》一书中有一个叫做卡登尼欧的人物。(《堂吉诃德》的英译本出版于1612年,莎士比亚可能看过这本书。)

“别担心,我们肯定能看到一部全新的莎士比亚戏剧,这部作品将为现代小说奠基人和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成为连结西班牙和英国文学传统渊源的纽带,也会成为互相竞争的两个宗主国之间最恢弘的表现形式的交汇点,”2009年,小说家斯蒂芬•马尔什(Stephen Marche)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如是说,“如果曾经有过《卡登尼欧》这部作品,它将重新定义比较文学的概念。”

4. 《发现幸运岛》(Inventio Fortunata)

在14世纪,一位来自牛津郡、姓名不详的方济各会修道士走遍了北大西洋。他在《发现幸运岛》一书中,描述了北极圈的地理位置,其中包括他所推测的北极的位置。大约在1360年,他给了爱德华三世国王一本旅行见闻录,有人说在该书遗失之前,已经有另外五本在欧洲流传。

接下来就是像电话传话游戏般长达几个世纪的传递历程。1364年,另一位圣方济修道士向佛兰德作家雅克博•科诺耶恩(Jacob Cnoyen)描述了《发现幸运岛》的内容,后者在自己的《旅行记》(Itinerarium)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概要性描述。

遗憾的是,《旅行记》也失传了——但它是在十六世纪最具声望的制图师杰拉德•墨卡托(Gerard Mercator)看过之后失踪的。

1577年,墨卡托给一位名叫约翰•迪的英国科学家写了一封信,一字不漏地从《旅行记》剽窃了关于北极的描述:“在这四个国家之间有一个漩涡,漩涡将北方划分开来的四个大海悉数吸纳。海水急速地回旋着,并消失在地球深处,就象有人用过滤漏斗将水倒进去了似的。极地四周分别宽4度,也就是说,总共有8度。除此之外,就在大海中间、极地之下,有一块光秃秃的岩石,其周长约达33法里,完全由磁石组成。”

当墨卡托在1569年出版世界地图时,他利用这段描述作为绘制北极圈的依据——其根据则是一本由200年前一位姓名不详的修道士所写的已经失传了的书的第三手概要。

5. 简•奥斯汀的《桑迪顿》(Jane Austen’s Sanditon)

正如《时代》杂志在1975年报道的那样,“当42岁的简•奥斯汀在1817年7月18日逝世时,她留给世人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中的11章内容“将折磨后世”。在小说中,主人公夏洛特•海伍德(Charlotte Heywood)探访了海滨小镇桑迪顿,此时它正在被打造成度假胜地。奥斯汀铺设了背景,确定了几个人物和主题,然后,正当情节似乎就要展开时,小说戛然而止。

有多个作家试图用奥斯汀的风格完成《桑迪顿》“失传”的结局,其中包括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小说家安妮•特尔斯科姆博(Anne Telscombe)。但《时代》杂志的评论说,如果“简•奥斯汀的拥趸们将他们偶像的作品比做睡前的温热牛奶”,那么,特尔斯科姆博的书就是“恬淡无味的牛奶”了。

6.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十字岛》(Herman Melville’s The Isle of the Cross)
在1852年代的楠塔基特岛之旅中,有人给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讲了一个关于阿加莎•海奇(Agatha Hatch)的悲剧故事——阿加莎是一个灯塔守望者的女儿,她救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罗伯逊的遭遇沉船事故的水手,然后嫁给了他,结果后来被后者抛弃了。

《十字岛》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来自于这个故事。1953年,麦尔维尔将手稿给了哈珀兄弟出版公司。但不知什么缘故,出版商将其拒绝了。而且再也没找着手稿的副本。1990,麦尔维尔的一位传记作者赫舍尔•帕克(Hershel Parker)在《美国文学》发表文章说:“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哈珀兄弟担心如果有人发现了《十字岛》中的人物来历,他们的公司会因此触犯法律。”

7. 托马斯•哈代的《穷小子与富家女》(Thomas Hardy’s 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

这是托马斯•哈代写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英格兰多塞特郡一个农民的儿子和当地一位乡绅的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该书仅存的情节梗概中,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关于该书,现在只能了解大概的故事架构了,这还是1915年4月份,哈代和英国诗人埃蒙德•格斯谈话的时候提到的。但这部小说是哈代在将近50年前写的,书中的许多细节,包括两个人物最终是否走到了一起,他都已想不起来了。
我们从誊写的对话中可以确知的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哈代将该作品视为他写过的最具原创性的作品————而且,到彼时为止,他已经写了许多他将在几十年后发表的诗歌。但出版商拒绝了他的手稿。一些学者认为,哈代将其融入了他后期的作品当中,包括诗歌《穷小子与富家女》、中篇小说《女继承人浮华传》和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

8.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第一稿)(First draft of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有传闻说,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写出了《化身博士》的初稿。但他妻子范妮•斯蒂文森看过文稿之后对其提出了批评意见,说如果情节带有道德讽喻就更好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存有争议了。这件事情的一个版本是斯蒂文森听到批评后并不高兴,于是将文稿付之一炬。但2000年——《化身博士》完稿115年之后——从W•E•亨里(一位装着假肢的诗人,他启发了《金银岛》中朗•约翰•斯尔维尔这个角色)一位后人的阁楼里发现了一封范妮写给亨里的信。信上落款的时间是1885年,范妮说初稿“完全是一叠垃圾”,还说,“给你看了之后,我就烧了它。”不知道她是否真那么做了。不管因为哪种情况,首稿都不复存在了。斯蒂文森重写了这个故事,而读者永远不会知道最初的版本与现在的经典之作的不同之处了。

9. 欧内斯特•海明威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Ernest Hemingway’s World War I novel)

1922年,海明威四个妻子中的第一任妻子哈德利•海明威将其丈夫的几部短篇小说和一部不完整的小说的手写稿装进了一个箱子。她乘坐火车离开了巴黎,在瑞士洛桑与海明威会面。但那个箱子和装在里面的无价之宝在途中均被盗了。

直到后来,海明威方才对此次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了评论。他曾经说过,如果他知道外科手术可以抹去这段记忆,他会选择去做外科手术。而据《失传著作之书》(The Book of Lost Books)一书的作者斯图亚特•凯利(Stuart Kelly)说,人们知道海明威通常是会在喝了一两杯酒后说,那起失窃事件导致了他与哈德利离婚。

他从未尝试重新写作遗失的作品,包括这一部以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背景的小说。不过,凯利坚持认为,那是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他将接下来的十年时间用于尝试完善他那些不成熟的作品,我们可能永远也读不到他创作的那些杰作。”

10.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双重曝光》(Sylvia Plath’s Double Exposure)

1962年,西尔维亚•普拉斯开始写作一部新的小说,她计划将书名定为《双重曝光》或《双重身份》。她共写了130页,但她1963年2月11日自杀身亡时,这本书并未写完。
在她去世后,与她关系不和的丈夫——诗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获得了她的遗产和未曾出版的作品。1995年,休斯接受了《巴黎评论》(Paris Review)的采访。在被问及这部小说时,他说:“我所知道的是一部小说的片段,大概70页。她母亲说曾看过完整版的小说,但我对它一无所知。我知道的就是有六七十页不见了。跟你说实话吧,我一直认为她母亲在某次来拜访她时把它们都带走了。”

只有一个文学批评家——朱迪斯•克罗尔(Judith Kroll)——见过《双重曝光》的梗概。她声称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丈夫、一个妻子以及一个情妇的故事。休斯和普拉斯之间关系紧张,所以人们认为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自传。休斯确实焚毁了一篇普拉斯在其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所写的日记。他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说,这篇日志写得太悲伤了,不能让她的孩子们看到。

红楼梦的后40回的散失
孙膑兵法的残缺
永乐大典的残缺
焚了先秦诸子百家的书(公羊传,鲁春秋之外的春秋,连山归藏易,易图,山海经原本和图,老子道德经,禹贡原本,诸子百家大部,卜书,墨子,方士杂学)
苏秦书 遗失俩章,太公阴符经和苏子三十一篇

还有上古不知名的史书 用龟甲 竹签记载的 记载炎帝黄帝来自于哪里 以前上古华夏人在哪里生活 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什么原因搬迁到黄河流域开发土地耕种 。都不得而知 还有有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 肃慎人 古蒙古人何时被发现 产生了什么战争与融合都被秦始皇焚毁 这段历史要有上千年 时间断代 至今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谜团。

司马相如。他有一个成语叫相如题柱

  • 《青囊书》下落去哪里了?青囊书失传了吗?
  • 答:《三国演义》中,有讲述名医华佗著有一本医书叫《青囊书》。这本书总结了华佗的平生所学,在古代医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华佗的离世,《青囊书》也就此失传。当时,曹操因为头疼,便找来华佗替他看病,结果华佗称需要开颅治疗,这直接将曹操激怒,觉得华佗是要加害于他。随后他命人将华佗押入大牢...

  • ...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全都失传了么
  • 答:由此可以提出这个假设,九丘就是当今流传的、被普遍认为是扬雄所著作的《太玄》中赞辞,由于其中包含了九个丘字,并且又合乎九九之数而得名“九丘”。 如果是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这九个丘字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我想,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的说法还是可以相信的:“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 为何世人都说华佗《青囊书》失传了呢?
  • 答: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一部,堪与上述医学巨著比肩的著作,那就是华佗的《青囊书》。它不但详述了最早的麻醉方法,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青囊书》是名医华佗毕生的心血结晶,记录了他一生的行医经验,被誉为中华医药瑰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医学奇书,却在华佗去世不久后失传了。

  • 古代哪些著作已经失传?详细些,谢谢!
  • 答:从上古时代开始基本都失传:真正有书传下来的算是从《史记》开始,像孔子这样的人,都是从《史记》开始有所记载,他的书也是由后人收集的,《孙子兵法》剩下的都是残篇,曹操的《孟德新书》也只留个书名,大多数流传下来的书都是与统治者的喜好决定 ...

  • 算经十书有哪些失传
  • 答:在明代,由于不够重视以及其他的社会原因,这十部算经几乎失传。直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四库全书》的编辑和乾嘉学派的兴起,十部算经才被重新整理出版。当时发现流传下来的南宋刻本(均系孤本)有《周髀》、《九章》(只有前五章,残)、《孙子》、《五曹》、《夏侯阳》、《张丘建》等七种,其影...

  • 明朝的《永乐大典》是真的失传了吗?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
  • 答: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恐怕会很长,在此我只列举其中一些书目。让大家了解此书的重要意义,如旧唐书旧5代史,宋会要辑编,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来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 史上严重的毁书事件曾造成哪些名著失传?
  • 答:五胡乱华。其实中国很多书都失传了,记得《一代宗师》里面宫家六十四手失传的时候,宫二说,历史长河,那么多东西都能消失,为什么我们宫家的东西不能消失(大概这个意思,具体记不住了)很多东西在长河中都悄无声息的幻灭了。想想那么大一个门派都能消失殆尽,何况你一本小小的书(扯远了)五胡乱华...

  • 历史上有哪些史书上有记载,地位特别高但现在已经失传
  • 答:另一方面看,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同时,是目前图书市场上首部关于秦宣太后的一部小说著作,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她并非是个良家妇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一是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女性 在历史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据 《大秦宣太后——芈氏传奇》的作者萧盛介绍,太后的称喟由她而始,在创作这...

  • 中国古代有那些神怪志异的书? 现存的和失传的都可以,在线等
  • 答: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杂传记的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

  • 盗墓发现失传奇书,引出历史上最大一起篡位案,书上的暗藏了多大玄机?
  • 答:可是,如今我们对先秦历史的了解却更多地通过儒家学说,途径很单一,不能再看到“诸子百家之言”。秦朝统一后,推行焚书坑儒文化政策,汉朝武帝又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主流学说以外的著作典籍或被毁坏或失传,造成了我国文化史上重大的损失。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以其为指导思想...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