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

2024-06-02m.verywind.com
为什么说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对正统理学的挑战?~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用封建三纲五常思想来束缚自己的欲望,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宋明时期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因为这样束缚人性的传统礼教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而李贽大胆地说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他主张解放人性,当然是对理学的一种抨击

理学家。

首先我们得先看李贽的出身背景。
李贽于嘉靖六年(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出生于福建泉州市南门外。原名叫林载贽 ,因家族泉州清源瀛洲林李同宗两姓分派的缘故,效曾祖父从本姓改为李姓,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 李贽厚”)讳,取名贽。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李贽最先入闽的祖先林闾林睦斋于元朝末期因避战乱由河南入闽。二世祖林驽林东湖是一位航海家商人,经常往还于刺桐港和波斯湾之间。因迎娶波斯女性,故而家族中出现伊斯兰教信仰者,也即是中国男人迎娶中东女子为妻。到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时,家庭的信仰已经摆脱了曾祖母信仰的影响。
李贽虽然出家做过和尚,但是佛教并非其唯一信仰,根源上说,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再看看时代背景。
1.政治上:明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农民起义。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文化上: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所以说李贽上述文字实在痛斥理学部分人物而非反对儒学。

  • 时代的叛逆者李贽,他的什么思想让万历帝深恶痛绝?
  • 答:但在1583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时,他的自由思想终于成形,扩散。为了不白吃白住,他教导耿家子弟,倡导他的童心说,并在麻城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众多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追捧。1584年,移居麻城,在寺院里潜心读书,历经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

  • 李贽 高洁自辩
  • 答: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

  • 两小儿辩日全篇翻译,字词也要
  • 答: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

  • 两小儿辩日体现出儿童的( )。
  • 答: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

  •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过程
  • 答:因此,性理学家所要复兴的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他们希望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夺回被佛、道占据了七百年优势的身心修养、思想理论领域。再则,性理学所复兴的儒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都与先秦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前面在说到原始儒学时,我们说它主要是一些...

  •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与西方相同时间发生不同的事情
  • 答: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2)但丁和彼特拉克,...

  • 中国古代文论中"情"与"理"的关系
  • 答:而“万物之情”实际上便是一种所谓的“天理”或“道”,所以,邵雍的认识论或文学创作论的实质仍在于极力排除个人化的情感因素,而在体认“天理”中消解着文学作品中个性化的审美情感。理学家程颐 曾有这样的论述:“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