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简介~急 孟子简介(150字以上,急)

2024-06-01m.verywind.com
孟子的简介 急急急!!!~

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孔子以后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政治观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行仁政”。

“实行仁政”有两个主要内容:“耕者九一”和“仕者世禄”。“仁政”大抵是从安民做起,而归之于教化。说的明白点,“仁政”实际上就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对的,有些观点和做法在当代都很适用,但也有不合理的,尤其是“耕者九一”的主张。当时,由于铁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使西周以来的农村公社的经营方式逐渐被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农户经营方式所代替。而“耕者九一”却违反了这一历史趋势。
此外,孟子还提出过“民贵君轻”和“得道多助”的思想。我认为这两者十分正确,它们注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十分清楚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如果把这个力量用好了,那就是强者,国家的一切都会风调雨顺;但如果没有把它用好,那后果轻则各地人民揭竿而起,国家一片混乱,重则国破家亡.

在孟子“仁政”学说中,还提出过两个观点:一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二是“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这两种观点听起来就不太对劲了。前者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可孟子却有些“重文轻武”,而且还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成是“天下的通义”,这就有些荒谬了。后者就更让人觉得有些不合理了。“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与孟子的“民本思想”似乎是矛盾的,既然以民为贵,那为什么却要不得罪于臣,而不是不得罪于民呢?这让人很难琢磨.

虽然孟子有些主张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有一定局限性,但可以看出在所有这些中利多余弊,但为什么在当时却得不到彻底执行呢?下来,我要简单谈一谈当时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社会动乱,贫富悬殊,暴君暴政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称雄和改变国内形势,各国都在寻求变法革新以求富国强兵,进而合纵连横,相互攻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在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霸道”时,孟子却独树一帜,举起了“王道”,虽然二者都能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但毕竟“霸道”的效果来得快且明显,而“王道”却要等很长时间。我想,一统天下可能是当时各诸侯共同的愿望,又有那一位不想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呢?所以,从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孟子有点儿不识时务。这样就难怪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采用了。

在这样一个不利于自己的条件下,要想把自己的学说推广并得到实行,就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口才。虽然孟子最终并没有成功,但他的论辩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论辩中,孟子总是居高临下,自处于主动地位,向对方节节进逼,使听者不能不被他说服、辩倒,从而顺从地接受他的意见。像作战一样,孟子一方面站稳阵脚,严密防守;一方面又主动进攻,诱敌进入自己预定的圈套,使敌人缴械投诚。如《齐桓晋文之事》便是这样的典型作品。

孟子还善于举例子、打比方,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词锋犀利,引人入胜,十分具有说服力,且所举大都浅显易懂,所以毫不勉强,又亲切明白,生动有力。如《揠苗助长》就设想新奇,幽默风趣,由小见大,寓意深刻。《齐人有一妻一妾》讥刺世态,入木三分,行文生动活泼。

尽管孟子的社会地位不及孔子,但他在儒家中有重要地位,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仅在思想方面受他的影响,在文章创作上也是努力学他,尤其是韩愈对孟子大加推崇。虽然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没能得到采用,但像“实行仁政”、“民贵君轻”等许多观点在后世一些进步思想家新的解释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童年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 ,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 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 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青少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 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晚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君整理、、 再补充一下、供你选择、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 孟子简介100字
  • 答: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

  • 我要孟子的个人简介
  • 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编辑本段]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

  • 关于孟子简介越多越好。
  • 答: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

  • 孟子简介及个人资料
  • 答:人物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姓孟,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3岁时,父亲 就去世了。孟母几氏非常重视对孟子的培养和教育。最初,附近有一片墓地,送葬的队伍既哭哭啼啼又吹吹打打,经常从他家门前经过。孟母觉得,这会 影响儿子的读书。于是,她决定把家迁到城里去。到了城里,他...

  • 孟子生平简介
  • 答:1、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1],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

  • 《孟子》简介
  • 答:《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