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古元古代的早前寒武纪

2024-05-22m.verywind.com
寒武纪的典型地层剖面~

山东张夏、崮山、馒头山一带,寒武纪地层发育和出露都十分良好,而且紧靠津浦铁路交通便利,早在19世纪末就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重视。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在张夏、崮山、莱芜九龙山等地测量了剖面,采集了化石,对寒武纪地层作了初步划分,其研究成果于1907年正式发表,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之后美国古生物学家毕可脱(1913年)、日本人远藤隆次(1939年)、小林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相继研究过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教授从1923年起对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对寒武纪地层做了划分。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重新观察了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标准剖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统,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及长山组,将张夏地区寒武系确定为7个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此后,有关地质院校,如北京地质学院等,以及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先后对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作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剖面测制、室内鉴定和专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和完善了该剖面的基础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该剖面的研究水平。 1959年,位于泰山北侧的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全国地层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1958-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在泰山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将泰山变质岩命名为太古代泰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雁翎关、山草峪组等。1960-1962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开展包括泰安南留幅等23幅1∶5万区调联测。1963-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进行1∶5万泰安幅区调,将泰山变质岩称为泰山杂岩,划分为望府山、笤帚峪、唐家庄、盂家庄、冯家峪等五个岩组。同时,地科院程裕淇等,山东地质局805队郑良峙、张成基等人开展变质岩专题研究,确立了雁翎关、山草峪组层序,恢复了原岩,进行变质岩的岩石学研究。1978年以后,泰山的地质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以专题研究为主的深入发展级段。泰山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泰山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应思淮研究员对泰山变质岩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泰山杂岩》。1981-1984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对泰山的形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发表了《泰山形成及其年龄》一文。1982-1985年,山东区调队郑良峙、王世进等人进行了鲁西泰山群专题研究,新建柳杭组,置于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之上。1982-1987年,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队马云顺、翟颖川等对鲁西太古代绿岩带含矿性进行专题研究。1982-1984年,赵世英等进行红门“桶状构造”的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红门“桶状构造”成因的探讨》论文。1982-1985年,地科院朱振华硕士填制了泰山山前1∶2.5万地质图,完成硕士论文,发表“泰山太古宙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1983-1986年,法国雷恩大学江博明等,地科院沈其韩等,山东地矿局董一杰等对中国太古宙地壳演化进行专题研究,认为泰山杂岩的大部分为变质侵入岩(灰色片麻岩),称之为望府山片麻岩,取得大量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资料。1986-1987年,北京大学谢凝高等进行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综合考察评价及其保护利用研究。1986-1990年,山东区调队王世进等进行1∶20万泰安、新泰幅修测。同期,地科院徐惠芬、山东地质一大队董一杰等人对山东鲁西太古宙绿岩带和鲁西太古代地层等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泰山岩群的分布、层序、变质作用的特点,并出版专著。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泰山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89-1990年,山东矿业学院吕朋菊教授等对泰山周围重力滑动构造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泰山周围太古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论文。1990年,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董一杰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1990-1993年,山东地矿局曹国权等人发表《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专著。1993-199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山东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进行泰安市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94-1995年,吕朋菊教授就泰山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新构造运动与现今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景观》论文,并对泰山地质地貌进行总结,撰写《泰山大全》之地质地貌篇。1995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张富中等就泰山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演化研究的新进展发表论文。1997年,地科院庄育勋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人在《岩石学报》发表论文《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地壳演化》。1998年,山东地勘局地质调查研究院吕发堂等就其研究成果发表《泰山地区晚太古代“框架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稀土地球化学演化》论文。1999年,地科院王新社等,山东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任志康等发表《泰山地区太古宙末韧性剪切作用在陆壳演化中的意义》论文。2000年,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张明利等发表《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论文。2002-2003年,山东科技大学吕朋菊教授等、泰山风景区管委会牛健等人进行泰山地质地貌特征及地学价值评价专题研究,并发表《泰山的地学价值及其意义》论文。2004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对拟建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条件、地质遗迹和资源状况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究考察。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把寒武系划分为下、中、上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中统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现从老到新简述如下: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毛庄组主要由紫色云母质页岩和灰岩组成。含三叶虫、腕足类及藻类化石。厚度39米。徐庄组主要由紫灰色页岩和鲕状灰岩组成,其中下部的灰岩及灰质粉砂岩中常具斜层理或交错层理。含有徐庄虫等三叶虫化石及腕足类化石。厚度73米。张夏组主要由鲕状灰岩和藻类灰岩组成,中夹杂色页岩。含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198米。崮山组主要由竹叶状灰岩、疙瘩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组成。含蝴蝶虫、蝙蝠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51米。长山组主要由迭层石灰岩、具红色氧化圈竹叶状灰岩、紫色页岩组成。含有庄氐虫、蒿里山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70米。凤山组主要由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组成。含济南虫、方头虫等三叶虫化石,以及海百合茎和腕足类化石。厚度130米。张夏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分别位于张夏和崮山一带的馒头山、虎头崖、黄草顶、唐王寨、范庄等地。其中的馒头山是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的剖面,虎头崖~黄草顶是张夏组的剖面,唐王寨是崮山组、长山组的剖面,范庄是凤山组的剖面。馒头山位于张夏镇南2公里,104国道的西侧。因其状如馒头而得名。山的北麓有两个名为徐庄和毛庄的小村子。它是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建组和命保所在地。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在泰山主峰之北,位于泰安和济南之间交通干线的两侧,交通方便,而且构造简单,出露完全,十分有利于现场观察和研究。它是中国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历史最长、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剖面之一,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1959全国地层会议后,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北方寒武系的标准地层剖面,在中国不同地区寒武纪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纪地层对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寒武纪古生物种属(蒿里山虫Kaolizhania、中华莱德利基虫Redichia Chinensis、馒头褶颊虫Ptychopariamantoensis、山东虫Shantungia、孙氏盾虫Sunasp-is Lavevis)命名地或模式标本的原产地。因此,这个标准地层剖面,在国内外十分闻名,长期以来有许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不断来此参观考察,同时也成为中国大专院校地学的重要实习基地,无论在地质科学方面,还是在生产实践以及地质教育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和分辨率大于120km的长波航磁异常特征表明:塔南—华北—朝鲜北部(狼林地块)具有类似的太古宙结晶基底,它们可能曾经是太古宙统一克拉通的组成部分。20-120km分辨率的中波航磁异常凸现一组北东东—北北东走向、改造太古宙高级变质结晶基底的线性航磁异常,它们分别对应于地壳尺度的长寿断裂。古元古代阶段沿着它们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韧性伸展剪切运动,在使塔南、朝鲜北部陆块分别向南西和北东伸展拆离的同时,华北克拉通内部也出现了有限的裂解,并伴随着硅铝壳内活动带的发育。将这些古元古代阶段韧性伸展剪切带划分为塔南与华北陆块之间的西部剪切带系统、华北与狼林陆块之间的东部剪切带系统和华北陆块内部的青龙—太行山—中条山等3个独立的剪切带系统。西部韧性剪切系统由阿尔金、大同—环县、以及它们之间的狼山--吉兰泰、雅布赖山等次级剪切带组成,控制古元古代阿拉善群和上集宁群的孔兹岩系为代表的硅铝壳内活动带的沉积—构造演化。东部韧性剪切系统包括沂水和新宾—桦甸等韧性剪切带,相关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以胶东地区的粉子山群、荆山群和辽吉地区的辽河群为代表。中部韧性剪切带系统以太行山地区阜平群、赞皇群中出现的角闪岩相糜棱片麻岩、眼球状糜棱岩带为代表,发育b-型线理,指示近水平或低角度斜滑性质的左行韧性剪切,相关的古元古代活动带包括双山子—青龙河、五台—滹沱、甘陶河—东焦、吕梁、中条以及济宁等。不同规模的古元古代活动带彼此并不相连,以发育变质沉积—火山岩建造为主体,岩石磁化率明显低于太古宙高级变质结晶基底,与之相关的韧性剪切带则以其透入性矿物线理产生了增强的磁化率各向异性,两者共同构建了地壳尺度北东东—北北东向线性航磁异常带。古元古代末的中条运动使上述硅铝壳内活动带褶皱回返,塔南—华北—朝鲜北部陆块重新焊接,形成近纬向展布逐渐稳定的中轴大陆克拉通,上述地壳尺度的韧性伸展剪切带在中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大多被后期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所追踪。

对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认识,主要依据早前寒武纪原始岩石、地层单元特征、变质变形作用及成岩、变质变形作用的年代等综合研究。第一章已经提及本区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广泛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以来,对早前寒武纪变质岩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尤其70~80年代,周绍林等较系统地研究了变质建造、构造作用、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及同位素地质年代等,将变质岩地层划分为密云群和四合堂群,并探讨了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特征。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麦延庆(1987)和王世发等(1994)按照当代变质岩区研究中流行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将太古宙岩石主要划分为“TTG”和“表壳岩系”的岩石、地层单元,并对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特征提出新的认识。

周绍林等(1993)、麦延庆(1987)和王世发等(1994)曾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构造格架和演化特征,他们的观点简述如下。

周绍林等(1993)划分了三个构造旋回,即早太古代构造旋回(>2800Ma),新太古代构造旋回(2500~2800Ma)和早元古代构造旋回。

(1)早太古代构造旋回:前密云群存在原始的硅铝质地壳,约30亿年前密云群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坳陷盆地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玄武—安山质和安山质、英安质钙碱性火山岩组合以及硬砂岩、长石砂岩和铁硅质岩等岩层,为具有明显周期性火山-沉积旋回的火山沉积岩系。其形成过程中还伴随辉长岩、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岩体或岩脉的侵入,局部地段还有幔源的超基性岩透镜体。2800Ma前后密云群经历了700~800℃和800~1000MPa的麻粒岩相为主的深变质作用和强烈变形作用,以及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岩底辟作用。在深变质作用晚期或之后,地壳逐渐褶皱上隆,伴有韧性剪切作用,形成了东西向构造线。将这一期构造-热事件归于迁西运动。

(2)晚太古代构造旋回:迁西运动之后,在古陆核内的断陷盆地或边缘海盆中,本区又沉积了太古宙四合堂群火山沉积岩系。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的火山喷发物质,火山熔岩罕见。沉积物以火山凝灰岩、沉凝灰岩、硬砂岩为主,夹薄层铁硅质岩和长石砂岩,属于滨海至浅海陆棚沉积环境产物。该沉积盆地走向继承了以前的东西构造线,地层的原始走向近于东西向。地层中有变质的辉长岩、闪长岩、斜长岩组合的层状侵入体或岩脉。四合堂群不整合覆盖在密云群之上,使古陆核增生。2500Ma前后该群经历了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变形作用,形成了北东向紧闭倒转褶皱群,伴有韧性剪切作用,将这一期构造-热事件归于阜平运动。阜平运动的北东向褶皱作用叠加在密云群早期东西向褶皱之上,发生强烈构造置换,往往掩盖了早期的褶皱形迹。并且使密云群的麻粒岩相岩系发生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由于阜平运动晚期下地壳分熔的花岗岩岩基底辟式侵位,致使地壳逆冲断层发育,沿断裂带有基性-超基性侵入,使密云群逆冲在四合堂群之上。在阜平运动后期还出现了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3)早元古代构造旋回:早元古代时期,伴随基底北东向裂谷系体制的相对上隆,出现近南北向的平缓开阔褶皱和逆掩运动,但没有出现新的沉积,即缺失早元古代地层。直至华北陆台中条运动的结束,本区进入了准地台发展阶段。

麦延庆(1987)将原密云群划分为六个岩石组合。

(1)沉积表壳岩组合:该组合为硬砂岩建造,约占密云群面积的40%,它是本区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单元,主要包括有硬砂岩、硬砂质粉砂岩、长石砂岩、含铁石英砂岩和少量中性沉积火山碎屑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将其改造为辉石变粒岩、麻粒岩、浅粒岩和磁铁石英岩的组合。它们遭受了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岩的入侵,并破坏了其完整性。

(2)层状基性侵入岩组合。为本区最早的基性侵入体,厚度一般为30~50m,已变质成石榴二辉麻粒岩,一般呈层状与表壳岩呈整合关系,也有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

(3)超镁铁质侵入岩组合。超镁铁质侵入岩的时代属于太古宙,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主要岩类为石榴角闪二辉石岩,其次是角闪石岩。

(4)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约占原密云群分布面积的50%,岩体普遍具有与相邻表壳岩一致的片麻构造。岩体曾遭受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了中-粗粒透辉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

(5)花岗质、长英质岩脉。该类岩脉顺围岩片理侵入,具片理,有的显示褶皱。其往往发育于韧性剪切作用较强的地带。

(6)基性岩脉群。基性岩脉宽度多为1~3m,已经变质成基性麻粒岩类和斜长角闪岩类。

麦延庆、吕建生(1987)认为原四合堂群主体不是沉积的层状变质岩系,而是-古老的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体的深成侵入杂岩体,其中含有角闪岩相表壳岩捕虏体。

王世发等(1994)将1∶50000密云幅、高岭幅和墙子路幅中太古宙岩石划分为一个表壳岩系、七个片麻岩体和二期岩墙群,共十个岩石、地层单元(表8-1)。在太古宙岩石中分布古元古代小规模的纯橄榄岩类、辉岩类和基性岩墙群(表8-2)。

表8-1 太古宙岩石地层单位划分表

表8-2 古元古代侵入岩岩石单位特征

本次研究有关早前寒武纪地壳的构造格架和演化问题的认识(表8-3)简述如下。

(1)早前寒武纪岩石有过少量的K-Ar法、U-Pb(或U-Th-Pb)法和Sm-Nd法同位素测年数据。原密云群和四合堂群中获得微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44±12)~(2563±50)Ma,为确定本区存在大面积的太古宙岩石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进一步探讨其原岩形成、变质年代,以往的测年资料就显得比较缺乏。因此确定各种地质作用的时代依据不够充分,例如确定密云群的时代为中太古代主要根据华北地台其它地区与其类似的变质建造的年代资料;又如确定其时代为古太古代主要依据Sm-Nd模式年龄。

本次研究获得了一批早前寒武纪岩石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电子探针锆石U-Th-Pb同位素年龄和Sm-Nd模式年龄资料,并探讨了各类岩石的锆石成因,为进一步探讨本区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年代提供了较充分的依据(见第五、六章),有关认识如下:

①大漕-沙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单元中表壳岩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主要成岩年龄为2650Ma左右,最大值不大于2801.9Ma,推测表壳岩成岩时代为中太古代晚期(2800~3000Ma)。②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表壳岩的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主要成岩年龄也为2650Ma左右。推测表壳岩成岩年龄为(2662±24)Ma至3000Ma之间,以中太古代晚期(2800~3000Ma)可能性最大。③阳坡地TTG-M-Me杂岩中,新太古代时期的晚期细粒英云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22±14)Ma,属其成岩年龄。推测早期英云闪长质岩成岩及表壳岩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年龄稍大于该年龄值。④马圈子TTG-M-Me杂岩中的英云闪长质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518±0.7)Ma(前人采用微量锆石U-Pb法年龄为2563Ma±50Ma),属其成岩年龄,推测表壳岩高角闪岩相变质年龄为(2518±0.7)Ma(或2563Ma±50Ma)至2650Ma之间,即属于新太古代晚期。⑤四合堂表壳岩系单元中的表壳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英云闪长质岩主要成岩年龄为(2539±68)Ma,推测表壳岩成岩年龄为(2539±68)Ma至2833Ma之间,以新太古代早期(2700~2800Ma)可能性最大。⑥侵位于太古宙岩石中未遭受区域变质及未强烈褶皱变形的超镁铁质岩及基性岩墙群主要形成于1800~2300Ma。

表8-3 北京市密云、怀柔、平谷、昌平地区早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单元地质特征

续表

①其中岩石、地层单元的上、下排列不代表形成时代的先后顺序。

②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的残留表壳岩推测主体部分属中太古代,局部可能属新太古代。

上述表明本区太古宙TTG质岩的成岩作用和表壳岩的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峰期区域变质作用年代均为新太古代晚期。

(2)大漕-沙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和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表壳岩的主体属于中太古代晚期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及其它杂岩中的表壳岩属于新太古代早期火山沉积作用及火山作用的产物。古元古代未区域变质的基性岩墙群的发育,表明该时期本区太古宙地壳已经克拉通化,处于刚性稳定阶段,并隆升成大陆,因此缺少古元古代地层(至少说明缺少地槽相地层,即使曾经存在地台相地层也已剥蚀殆尽)。

(3)根据各岩石、地层单元中各类表壳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详见第二章)及其原岩建造特征,表明存在三类原岩建造:杂砂岩+中-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铁硅质沉积岩建造,属于活动大陆边缘海盆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大漕-沙厂表壳岩系和四合堂表壳岩系的原岩建造属于此类,但两者仍有些差别,如四合堂表壳岩系中的基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比大漕-沙厂表壳岩系中的发育,其总碱度较高;②(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杂砂岩+铁硅质沉积岩建造(含铁绿岩建造),该建造以基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占优势,属于强活动大陆边缘海盆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阳坡地和马圈子TTG-M-Me杂岩中残存的表壳岩的原岩建造均属于此类;③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建造(绿岩建造),属于大陆岛弧环境的火山作用产物。冯家湾和对营子TTG-M-Me杂岩中残存的表壳岩及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表壳岩的主体部分的原岩建造属于此类。

(4)各原岩建造中的基性火山岩均显示当代大陆玄武岩或大陆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各原岩建造形成之前存在更古老的陆壳。太古宙I型TTG质岩的大量发育表明其源区硅镁质火成岩比较发育,即成分成熟度低。据各类岩石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Sm-Nd模式年龄资料,与各原岩建造形成有关的古陆壳时代主要为中太古代,但也不排斥存在更古老的陆壳。

(5)大漕-沙厂表壳岩系与相邻的阳坡地表壳岩系及苇子峪的表壳岩系的主体部分属于三种显然不同的原岩建造,现在它们不但空间上紧密连接,而且变质相呈过渡关系,以及与太古宙晚期强烈褶皱作用有关的片麻理彼此之间也较和谐。表明这三类不同的表壳岩系在太古宙就因构造作用基本拼贴在一起,由于新太古代晚期TTG质岩浆的强烈侵入和混合岩化作用,导致彼此构造关系变得模糊;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的中生代强烈褶皱变形作用和韧性剪切作用没有影响到相邻马圈子和阳坡地TTG-M-Me杂岩,与它们呈断层接触,彼此也是构造拼贴关系,该构造拼贴作用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

综上所述,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特点如下:①各表壳岩系形成之前存在成分成熟度比较低的古老陆壳;②在中太古代晚期和新太古代早期,在古陆的边缘海盆形成一些(强)活动大陆边缘相的火山-沉积岩系及大陆岛弧相的基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系;③各表壳岩系的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峰期区域变质作用均发生于新太古代晚期,并伴随有区域性的强烈的TTG质岩浆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太古宙的主褶皱变形作用也发生于新太古代晚期,表明华北陆台的阜平运动在本区有强烈的表现;④阜平运动结束后,本区太古宙陆块逐渐成为较稳定的刚性体,在古元古代发生了深大断裂作用。形成许多小规模的幔源超镁铁质岩体及基性岩墙群,直至华北陆台中条运动结束,中元古代才形成了大量的地台相的沉积岩系;⑤太古宙各表壳岩系的原始接触关系已被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破坏殆尽。



  • 地壳演化简史是怎么样的?
  • 答: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从地球的诞生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形成,用了约8亿年的时间;从生物大量的出现至今,大约历时5.7亿年。在此两段时间之间,还有32.3亿年,这段时间根据生物演化特点,又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2个时期,合称前寒武纪。太古代的陆壳增长大致通过3个时期的地壳运动来...

  • 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
  • 答:新疆西昆仑以古生代为主要成矿期,其次为前寒武纪、中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金属成矿作用最为强烈。受到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形成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的制约,不同地区、不同成矿阶段所形成的矿床类型和矿床组合各具特色。 5.6.3.1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在地壳演化的初期阶段,整个地壳以热力状态较高、活动性较强...

  • 寒武纪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 答:而西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缓坡型; 东部台地边缘位于罗西1井一带, 规模很小。这一古地理格局在整个寒武纪基本保持稳定。图3-2-13 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地震相图 图3-2-14 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厚度图 图3-2-15 塔里木盆地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 早寒武世伽师-麦盖提-和田地区发育同沉积隆起, 隆起导致该地区...

  • 南极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其与澳洲和印度的关系
  • 答:基于与邻近块体的年龄和造山带历史的对比,Boger[5]将东南极分为多个构造域,分别代表着与澳洲、印度、非洲等相邻陆块的演化关系(图1)。下面分别介绍南极与澳洲、南极与印度前寒武纪的相关地质演化历史。 3.1 南极-澳洲陆块 澳洲与东南极大部分地区具有相关的地质演化历程,Boger[5]认为它们的联合演化历史长达24亿...

  • 地球历史的地球早期的演化
  • 答: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8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热量,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圈开始膨裂,山脉开始形成,岩浆喷出,地球气温开始升高使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冰川开始...

  • 地球海陆演变过程
  • 答:地球海陆演变过程如下:1.原始地球时期:在地球形成初期,表面温度极高,无法存在液态水,大部分物质处于熔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并凝固,形成了最初的地壳 2.前寒武纪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形成了最早的海洋。陆地主要由火山活动和地壳构造形成,但相对...

  • 二叠纪,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等顺序是?
  • 答:前寒武纪开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时期,结束于约5亿4200万年前——大量肉眼可见的硬壳动物诞生之时。 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 古生代 寒武纪 前期:564—535 中期:535—515 后期:515—500 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

  •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热事件
  • 答:燕山地区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时期、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克拉通盖层形成时期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发育强度不同、特点不同的地壳运动,伴有多期区域性构造-热事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古构造-建造鉴别与筛分及同位素年龄的统计分析,能够良好地揭示出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与区域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主要地壳运动与重要构造-热...

  • 古生代地壳演化
  • 答:鲁西早奥陶世发生的怀远运动和地幔岩浆活动,可能与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作用有关。鲁东南地区在早古生代期间处于与秦岭-大别洋相邻的位置,属裂谷盆地;鲁东北地区则属被动陆缘盆地,其地壳演化大致与北秦岭地区地壳演化相似。中、晚奥陶世之后,由于受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作用所产生的...

  •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火山地质
  • 答:前寒武纪,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大地构造域发育了不同的火山岩浆作用,其产物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一系列变质岩系。根据变质岩原岩恢复后的成果来探讨该时期的火山作用地质背景,同时根据金矿床的研究成果来描述该时期变质基底的主要容矿岩系特征。 (一)太古宙—古元古代火山地质背景 中国的太古宙—古元古代为...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