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 读后感 《曹刿论战》VS《子鱼论战》

2024-05-09m.verywind.com
子鱼论战 读后感~

http://video.baidu.com/t?di=894639252_894639282&pos=38&word=%C8%D5%B1%BE%B2%A8%B0%D4
去这个网站

1,保佑 大腿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事情来处理。
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全部渡过河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打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鲁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之间发生了泓之战。这两次战役相隔四十六年,都是以弱抗强的战役,但结果却截然相反。在长勺之战中,鲁国大获全胜;在泓之战中,宋国一败涂地。为什么在强敌压境、胜败未成定局的态势下,鲁国一举胜齐,宋国却大败于楚呢?《左传》通过记述战后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解答。曹刿论战,是总结胜利的原因;子鱼论战,是总结失败的教训。一正一反,都涉及到有关战争的主观指导问题。
第一,曹刿和子鱼都提出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思想。曹刿立足于既“克之”,又“逐之”。子鱼着眼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因而既要“重伤”,又要“禽其二毛。”擒敌即使已及“胡耉”,也不放过;重伤只要伤未及死,便不手软。
第二,依靠什么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曹刿和子鱼都认为首先要靠士气高涨。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子鱼说:“金鼓以声气也”,“声盛致志。”显然二人都体察到士气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战鼓对振奋士气又起着重要作用。但子鱼对战鼓作用的认识不如曹刿深刻。至于勇气从哪里来,除战鼓催征外,子鱼还注意到平素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即“明耻教战”对临阵提高勇气的先决作用,在这一点上,曹刿就无法同子鱼平分秋色了。
第三,怎样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曹刿和子鱼都强调把握战机。在曹刿看来,彼竭我盈和辙乱旗靡是进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只有此刻进攻,才能克敌;只有此刻追击,才能逐敌。像鲁庄公那样“将驰之”,很可能遭到伏击。在子鱼看来,“隘而不列”,乃是阻击和进攻的最佳时机。楚人未既济,“阻隘可也”;既济而未成列,“鼓儳可也。” 像宋襄公那样一曰“不可”,二曰“未可”,一再坐失战机,与勍敌之人对阵交锋,只会败绩。
在强调把握战机的问题上,曹刿和子鱼英雄所见略同,但子鱼比曹刿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作了更高一层的理论概括,这就是:“三军以利用也。”这一军事命题,具有普遍的适应意义。
总之,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出发,共同探讨了士气和战机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尽管二人在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所面临的对手和战场形势不同,因而具体主张也同中存异,但涉及的基本问题却只有一个,亦即: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局由被动向主动或主动向被动,由劣势向优势或优势向劣势的转化,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子鱼论战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啊,否则伤了大腿还是小事,丢了卿卿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