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陶侃字士行.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文言文《陶侃》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人物介绍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解析

甓:砖 斋:书房 致力:努力恢复 中原:今河南一带 优逸:安闲

不堪事:担任不了重大任务 恭:谨慎 敛膝:盘着腿 危坐:正坐

军府:司令部 检摄:检查管理 逸游荒醉:吃喝玩乐 闻:留名

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2. 陶侃的字怎么读陶侃,字士行

陶侃的拼音:táo kǎn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 关于陶侃的文言文阅读,求答案12到14题

参考答案:

10. (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 (2分)D

12. (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 作丁装船 综理微密 (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4.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第一则【2013年·天津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参考答案】

14、(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点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第二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参考答案】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对政事非常勤勉。他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还很湿。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都用这些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5.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6.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7. 陶侃传的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

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

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

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

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

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

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

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

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

啊。”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

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

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

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

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

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

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

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

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

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

屑布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

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8. 陶母责子 原文 译文

原文:

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对于国家来说,(陶侃)是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对于百姓来说,(陶侃)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世间的人(都很)敬重他。陶侃年少时担任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命人)把一坛干鱼作为官奉拿给母亲,母亲问:这是怎么得到的?仆从说:官府的。母亲(把干鱼)封好交还给仆从,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做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拿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

9. 陶侃传的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

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 当了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 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

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 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 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 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

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

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 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

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 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 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 啊。”

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 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 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 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 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

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 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 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 一把。”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 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 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 屑布在地上。

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 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

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 陶母责子 原文 译文
  • 答:本故事是说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们 ,但孝敬要正当。把公家的财物赠送给父母,这是不应该的,陶母拒收一坛腌鱼,并回信严肃地批评儿子,这是母亲教育有方。字词解释:陶公:名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少时:青年时代 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 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

  • 陶侃尝出游的介绍
  • 答: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江西鄱阳人,后徒居庐江寻阳。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 陶公文言文阅读答案
  • 答:【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14.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2分)(1)咸不解其意。咸:(2)值积雪始晴。值: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

  • 陶母责子文言文翻译
  • 答:《陶母责子》的文言文翻译如下:译文:陶公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陶罐腌鱼赠送给母亲。他的母亲说:这是从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公物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原文:陶公少时...

  • 木屑竹头文言文翻译
  • 答: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又重新用到船上,人民纷纷称赞他。 四、人物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汉族,浔阳人(今江西九江西)。中国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初为县...

  •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 答:(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咸不解其意 咸: ...

  • 陶母责子古文
  • 答:1陶公:即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2于:对 3少时:青年时代 4为:担任 5鱼梁吏:掌管渔业的官。鱼梁,在水中建造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6尝:曾经。7坩鲊: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8官物:公物 9见:被,表示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见饷:被赠送...

  • 陶母责子的注释
  • 答:1陶公:对陶侃的尊称。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陶渊明的曾祖。2于:对。3少时:青年时代。4为:担任,任职。5鱼梁吏:主管河道渔业的官吏。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6尝:曾经。7坩鲊:坩,盛物的陶器。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8官物:公物。9见:表示他人的行为...

  • 《卖发斫柱》文言文的整篇解释
  • 答:”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注释:①陶公:名侃,字士行。东晋人。勤于职守,为人重实际而戒浮华,后封长沙郡公。②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以...

  • 陶侃是什么人啊?
  • 答: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