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致意思是什么意思

2024-05-22m.verywind.com
~

1. “致”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致:zhi,从至从夊。

送诣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1. 同本义 致,送诣也。

——东汉·许慎《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

——《诗·卫风·竹竿》 2、招引;招致 [incur;result in;cause] 致天下之士。——汉·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

(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

——《三国志·诸葛亮传》 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国志·荀彧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5. 造成;导致 [create;bring about;cause] 何意致不厚。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

——清·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周容《芋老人传》 3、求取;获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表达 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

——《资治通鉴》 5、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6、转告;回报 [pass on (word);municate;repay;requite]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己死,致光之言。

——《史记》 7、施加;施行 [carry out]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

——《书·多士》 8、归还;交还 [return]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9、通“至”。

极,尽 [very]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

——《荀子·君道》 10、情趣;兴致 [manner or style that engages attention or arouses interest] [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11、结构上细密 [fine and close]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礼记·月令》 扩展资料 常用词组: 1、致使 zhìshǐ [cause;result in] 导致;因…造成。 由于过分疲劳,致使工作出了差错。

2、致仕 zhìshì ⑴ [resign] 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⑵ 亦作“致事” 大夫七十而致事。

——《礼记·曲礼上》 3、致死 zhìsǐ [deadly;lethal;carry off;causing death] 引起死亡;因…而死去。 致死原因正在进一步查找 4、致谢 zhìxiè [express one's thanks(or gratitude)] 向人表示感谢之意。

如:登门致谢 5、致意 zhìyì ⑴ [salute;extend greeting to;give one's best wishes to]∶向人表达真实的心意。 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

⑵ [address]∶表示问候之意。 他向主席致意后开始了他的演说。

6、致敬 zhìjìng ⑴ [salute]∶向人敬礼 举剑致敬 ⑵ [pay one's respects to]∶表示敬意。 有各种致敬方式,如信奉佛教的人用合十作为致敬的方式,有的人则用相互拥抱的方式。

2. 致在这些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如:不积圭步,无以致里.在这里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致使.结果,到达.

2,导致.造成.结果.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因与果的关系,所致之物就是这个果.

无以致疑.

3,指物体的外形很雅,合乎美观,细巧.今引申为精密的意思.

如:.其物之精致,未尝闻也.

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此处亦是穷尽的意思,意思是事君侍父母能够尽心尽力,穷其身心也!也难理解,古文多采其意,虚于其表.比白话文高级多了,现代改用白话文,是一个 *** 的决定.历史会证明一切!

古文不在其字之表意,用你的心去读,你会感受到其中有多么的美妙.洒洒几字之语,今白话文必以洋洋数语方解之,且失之意,损于境也!

3. 致在这些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如:不积圭步,无以致里.在这里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致使.结果,到达.2,导致.造成.结果.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因与果的关系,所致之物就是这个果.无以致疑.3,指物体的外形很雅,合乎美观,细巧.今引申为精密的意思.如:.其物之精致,未尝闻也.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此处亦是穷尽的意思,意思是事君侍父母能够尽心尽力,穷其身心也!也难理解,古文多采其意,虚于其表.比白话文高级多了,现代改用白话文,是一个 *** 的决定.历史会证明一切!古文不在其字之表意,用你的心去读,你会感受到其中有多么的美妙.洒洒几字之语,今白话文必以洋洋数语方解之,且失之意,损于境也。

4.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5. 古文中致有送的意思吗

有送的意思

“致”的读音是:【zhì】

“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①<;动>;送;送bai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②<;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du词,三男邺城戍。”

④<;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zhi序》:“dao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⑥<;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

⑦<;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⑧<;动>;致使;使得。专《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⑨<;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⑩<;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⑪<;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⑫<;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属得反。”

⑬<;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 古文里至和致的区别
  • 答:至,在古文里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到达,二是非常;致字有送给、到达、致使的意思。

  • 文言文实词致的用法详解
  • 答:文言文实词致的用法1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 因致文言文意思?
  • 答:因:副词,于是,就。致:动词,表达,表示。情款:亦作“ 情欵 ”,情意诚挚融洽,或融洽的情谊。陈:表达出来。这是格式化的用语。大体上是:(在什么特殊情况下),于是我用(某种方式,例如礼金)来表达一份情理。比方你的例子“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意思是:外甥结婚,于是(做舅舅的我)...

  • 关于古文中“如” “微” “致”的解释
  • 答:其如土石何:如……何,解释为把……怎么样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假如,如果。邂逅不如意,便就还孤:就像 正如。微: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微小。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偷偷的,暗暗的。仲尼没而微言绝:精微的,深刻的。致: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述,表达。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

  • 猿子文言文中致是什么意思
  • 答:“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出自文言文《猿子》。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猎人用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悲哀的鸣叫,让猎人抓住”。敛手就致,敛是收的意思,就,在文言文中有“受”的意思,致,文言文里有动词“获得、得到”的意思。类似的可参考对比常见的“束...

  • 文言文致人
  • 答: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作战中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致,招致。引申为调动。 《孙子兵法》第六篇讲的就是这种战术。人们常说“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如若想取胜,就要支配敌人而不能被敌人支配。 "致"是通甲字通"治"统治的意思,文言文里的于是被的 意思. 致人...

  • 古文中"致"有"用"的解释么?
  • 答: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引伸为召致之致。又为精致之致。月令必工致为上是也。精致,汉人只作致。糸部致字,徐铉所增。凡郑注俗本乃有致。从夊。从至。夊犹送也。陟利切。十五部。=== 由上可知,“致”字在古语中没有“用”的...

  • ...分别说一说“此”、“致”和“此致”的意思和作用
  • 答:了结全篇。“致”字即“尽”或“与”讲,含有无保留地给与或呈献之意。“致××书”,即“与××书”;“致词”,即“献词”。“此致”两字连用,意思就是“上面的话说完了”,这是从文言文中因袭下来的。“此致’是一封信的煞尾,它与“敬礼”之间并不存在动宾关系。

  • 自致的文言文意思
  • 答:文致的解释(1).指 礼乐 。《汉书·董仲舒传》:“今 汉 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 之文致,用 夏 之忠者。”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自 天寳 之后, 政治 少懈,文致未优,武克不刚。” (2).犹文情; 文采 。《魏书·崔鸿传》:“徒窃慕古人立言美意,文致疏鄙,无一可观...

  • “此致”是什么意思呢?
  • 答:此字指的是前文内容,例如:写回信时,末尾用“此复”;下通知时,末尾用“此通知”;发布命令时,末尾用“此令”。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字即尽、结束的意思,含有无保留地给与或呈献之意。此致两字连用,意思是上面的话说完了,这是从文言文中抄袭下来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