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请问:文言文中的"而"用法里的表修饰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饰的用法是什么?

2024-06-01m.verywind.com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饰的用法~

  "而"字作为连词,有多项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饰关系。
  如何理解"而"表修饰的用法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起状语和动词之间的连接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地”类似。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解释:
  现代汉语说:丢兵弃甲地逃跑。文言文说:弃甲曳兵而走。
  现代汉语说:我小心翼翼地起来。文言文说:吾恂恂而起。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而”作为连接状语的作用。有些时候,状语和动词之间不需要加上“地”,可以不翻译。
  再举一例:
  现代汉语说:我踮起脚看。踮起脚是看的状语,表示怎么看,中间不用加“地”。文言文说:吾尝跂而望矣。
  总之,只要明白修饰作用是指怎么样地去干什么就行。‍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 文言文中的字词辨析
  • 答:至 <动>(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凤鸟不至。――《论语》至,到也。――《字林》至,到也。――《广韵》王朝至于商郊...

  • 文言文介词宾语
  • 答:1. 请问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是什么(详细)谢谢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

  • 文言文的惟
  • 答:4. 请问文言文“惟 文言中没有“惟……均”或“惟均”这样的句式或短语.上面出现的两段文字,意思是:1、选辑本乡各重要的名词,编纂成三字组成的一句话,以便于初入学校的学童学习.下卷五十四课,接续上卷来撰写,稍微涉及文言,只是都用问答体出现.辞句必须要求浅显,尽力避免艰深,使学童更容易领会.2、书没有图...

  • 请问大家是如何判断 文言文中 而 字的用法的啊 特别是 承接 递进这两 ...
  • 答: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 文言文否定副词
  • 答:2. 请问文言文中的否定词有哪些 (谢谢 HUST MAN,补充“不,非”) 弗 自愧弗如 不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同“否”时,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非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休 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三国演义》 别 别自做主张 未 ...

  •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 答:在文言文中,“之”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其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即:一、当“之”充当实词时 1、可以是动词,其意思如下:1) 本义:出,生出,滋长。例如:《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又如:《礼记》:如语焉而未之然。俞樾平...

  • 文言文虚词而表修饰
  • 答:3. 请问:文言文中的"而"用法里的表修饰怎么理解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 答:文言文中表示是的字有“乃”、“是”、“为”、“则”、“悉”、“本”等。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

  • 在文言文之中意思是:所有,的字有那几个?
  • 答: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b “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

  • 关于语文 文言文的词性的问题
  • 答:文言文里的词性跟现代汉语一样,只不过,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句子结构也跟现代汉语一样,也是主、谓、宾、定、状、补。只不过倒装句比较多。现代汉语中“定语必居主宾前,古汉语中有时定语后置,放在主宾之后。现代汉语中,谓语在主语之后,古汉语中,可能谓语前置,放在主语之前,现代...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