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中的句子为论点的议论文 以论语中的一句为论点的作文4oo字

2024-06-02m.verywind.com
以“论语”为论点写一篇论文800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就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吧!
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当然,其实这句话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所谓知识,自己不去思考,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而只有思考,不去不断进行学习,也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所以孔子在《卫灵公》一篇中有说道,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谣言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乏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够听取智者的意见。现实中智者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去好好地听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会止于智者,而只能止于下一个谣言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 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 答:争论不休又有什么意义呢?并不像书上写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家庭里,多么温馨多么和睦。这是哄小孩开心的话。我们每个人活着,他都是一个个体,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有的只是那层虚伪的膜。人生浮浮沉沉,成王败寇在所难免,少一些计较,有句话不是说:你想要的东西就放他走,要是你的,他还会回来...

  • 论语以仁为主题写作文
  • 答:6. 关于论语仁篇论文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 一.至道无形 对于“...

  • 以论语中的一句为论点的作文4oo字
  • 答:就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吧!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当然,其实这句话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所谓知识,自己不去思考,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而只有思考,不去不断进行学习,也是很难有质的...

  • 评价论语十则 写一个议论文 反驳或赞同某一观点 要联合实际 高手速度...
  • 答: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 以论语为话题的作文
  • 答:其中不少言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二是讲学习态度,三是讲修身做人。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多次复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

  •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为感悟,写一篇文章
  • 答: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生活中,...

  • 求一篇以论语为主题的作文
  • 答: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

  • 以论语十则中的一个论点来写的读后感
  • 答:「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

  • 论语·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论点来论述的.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 论语中孔子论诗的句子
  • 答:孔子论诗 《论语》学而第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八...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