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我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林黛玉是听着贾宝玉婚礼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欢庆之声、心痛与疾病交加而气绝身亡的。 谁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相,麻烦告诉我一下,先谢啦

2024-05-31m.verywind.com
具体说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得知宝玉娶宝钗和贾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后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林黛玉一直是认为贾母会让她做新媳妇,所以当得知宝钗才是准新娘 时,突然由喜转悲,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悲痛万分,伤心欲绝,又无能为力。万千伤痛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化作无尽的泪水,同时这急速的悲伤也加重了她的病,悲伤过后便病入膏肓。恰巧她的宝哥哥又在此时因丢了玉而神魂颠倒,没能看望她,黛玉本身就多疑,所以这样就加深了她的误解,在爱与恨、痛与恋中凄然逝去。
宝玉如果是清醒的,他定能对黛玉的离去有感觉。然而他当时的大脑不清醒,所以虽然后来宝钗告诉他黛玉已亡,他也是迷迷糊糊,即便是哭也不是一种痛哭。直到大家一起去潇湘馆送黛玉,他才哭至晕厥(我认为这时是一种较为清醒的悲痛),后来他愈发清醒,自己曾独自前往潇湘馆,满目的荒凉和对林妹妹的思念让他泪流满面,我想这时的痛苦是难以言说的。因为他在哭泣中思念,在回忆中呼喊·····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和殇足以让200多年后的我们悲戚。后来他在考取功名后依旧随和尚离去,这足以说明他对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奈,这种爱情已经让他走到精神的绝境。

  红学研究历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几乎每一位研究《红楼梦》的,他(她)的所有文章,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向着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挺进,那就是《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怎样的?而且,到末了,这个问题总是会成为其研究的中心或者成为困扰其一生的梦。老实说,我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折磨。也因此,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汇集了自己关于小说的所有理解和感悟之后,力图在脑海中延续出那些人物后来的悲欢离合聚散始终来。不要小看这种思考,它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而正是在经历这样无数个冥想之夜后,我决定尝试着写出完整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大致故事情节,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曹雪芹先生彻底而尊重事实的大悲剧精神,即使后来贾府中兴也是隐含着悲剧色彩的,不过是又一轮悲欢离合的开始罢了;二是力图人物的行为逻辑符合前八十回的定位。我想这样一来,我写出的后四十回的故事就不至于太不靠谱。

  还需要说明的是,之前的两篇文章《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上》和《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下》我已经做过尝试,但经过之后的思索和朋友的提醒,感觉还是有不尽合理和疏漏之处,毕竟《红楼梦》的人物和线索太过于复杂过于多了。而且,分两部分看完,既不方便也不过瘾,因此,决定修改完善并合二为一,也作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暂时性的小结吧。毕竟,以我目前对小说的理解,我的续就是这么点水平。好了,不废话了,开始:

  1.转眼三年过去。

  一转眼,老太妃一年国丧以及贾敬三年家丧已满,三年过去了,此时的贾宝玉已经十九岁,而林黛玉已经十八岁了。贾母已经在暗暗筹划二人的婚事。贾琏因为疑心尤二姐之死是王熙凤所为,对王熙凤渐渐冷淡,并逐步发展为冷言冷语,虽经平儿从中调和也无济于事。贾琏对平儿倒是越来越好了。

  2.贾探春“和亲”远嫁番邦。

  朝廷因与海域番邦有争端,为避免兵戈相见,决定和亲。因为贤德妃贾元春的缘故,当今皇上对贾府女儿的才德修养一直很是欣赏,为此,皇上钦点从贾府女儿中选一人“以皇贵妃之妹”身份和亲。彼时,贾迎春已嫁中山狼孙绍祖,惜春年幼且才学不及探春,只有探春入选,被迫远嫁,从此天各一方。贾探春“和亲”之日,贾府老幼洒泪相送,贾宝玉则郁闷不已,深恨朝廷无能,拿女孩做挡箭牌。但贾探春虽然远嫁,却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番邦一位广受尊敬的王妃,也算善果,此是后话。

  3.史湘云出嫁。

  继贾探春和亲远嫁之后,史湘云也与订婚的卫家公子卫若兰成婚。卫若兰是一位谦谦君子,气质高雅,与纯真开朗的史湘云琴瑟相和相得益彰,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4.贾政升官。

  贾探春和亲远嫁,虽然是骨肉别离,但于贾府而言,却也是一番荣耀,毕竟,继贾元春成为皇妃之后,贾探春也成为了番邦的王妃,为朝廷做出了贡献。而此二女皆贾政之女,为此,贾政官升一级,做到了工部侍郎,也就是建设部副部长。

  5.贾元春怀孕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婚事。

  伴随着贾探春和亲远嫁,以及贾政的升迁,贾府似乎又进入到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而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时候,皇妃贾元春怀孕了。这不仅对于皇室来说是喜讯,对于贾府来说更是天大的喜讯,这意味着贾府从此与皇室有了骨肉血脉的联系,贾府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必将得到极大的巩固和提升。为此,贾母决定喜上加喜锦上添花,遂与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私下商议,莫若等皇妃贾元春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就让贾宝玉与林黛玉成亲。彼时贾宝玉二十岁,林黛玉十九岁,既避免了贾珠那样的年幼成亲导致的早夭,更应和了贾妃之喜。只是怕贾宝玉过于欢喜而更不专心读书,也怕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处过于尴尬,暂时不对外公布。贾政很是赞同这门亲事,王夫人虽然内心不情愿,却也不敢辩驳。王熙凤一直担心如果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妻子,自己荣国府管家奶奶的地位不保,此时心愿得逞,自然欢喜。

  6.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

  迎春、探春、史湘云出嫁,薛宝钗搬走,大观园已经十分冷清,贾宝玉郁闷不已,好在有林妹妹相伴,不幸之中大幸也。贾宝玉和林黛玉其时心迹已明,相处得含蓄自然而默契。林黛玉从王熙凤以及平儿处隐约预感到她和贾宝玉不过一年就要成亲,反而有意疏远宝玉,并暗示宝玉少来潇湘馆,因此,二人表面反而疏远了。

  7.忠顺亲王的反击。

  就在贾府顺风顺水之时,贾府的政敌也是“坏了事”的忠义亲王老千岁的政敌的忠顺亲王从一贯贪赃枉法的贾雨村处看到了扳倒贾府的希望。于是,王府长史唆使手下陆续收罗和买通了被贾雨村发配的门子以及贾琏和王熙凤的心腹小厮兴儿和旺儿,获得了能够治罪于贾府的证据,包括:

  贾珍和秦可卿的“爬灰”,贾琏国丧家丧期间偷娶尤二姐,贾雨村迁就薛蟠命案以及帮助贾赦为非作歹,王熙凤干预张金哥婚姻官司致使两人丧命,王熙凤不守妇道欺夫虐妾并买凶告状及杀人未遂,以及贾府家风严酷致使多人死亡有失国戚风范等事件。

  忠顺亲王作为皇室近亲,本来就有在宗人府议事的特权。忠顺亲王将这些事情写成密折,呈报给了极为重视厚德仁孝以及极为欣赏贾府厚德仁孝的皇上。面对证据确凿言之灼灼的奏折,皇上震怒,但顾及贾元春怀有身孕,以及皇妃之父贾政并未涉及,皇上决定暂不追究,遂以还需要进一步查实为由将奏折留中不发。

  8.贾元春获得消息。

  作为皇后长史且升迁为皇妃的贾元春不仅是皇后的心腹而且也有自己的眼线,忠顺亲王证据确凿弹劾贾府以及皇上震怒的消息很快为贾元春获悉。正沉浸在怀孕幸福中的贾元春立即惶惶不安,既为贾府所作的丑事羞愧,也为贾府的地位担忧,既为自己会否失宠恐惧,也为腹中孩子以后的处境忧虑,而且,更痛苦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她还得装作不知道此事,强颜欢笑,并决定不将此事泄露给贾府。因为贾妃对于奏折只能知道大概,既然皇上留中不发,说明对她对贾府还有顾及之情,这个时候只能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否则,只要有那个环节出错,甚至自己或者父亲贾政在面见皇上时那个表情不对都可能引起皇上的怀疑,不惟贾府就是她贾元春也将被疑为做贼心虚此地无银而满盘皆输,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尽心尽力,感化皇上,宽恕贾府。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贾元春度日如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9.贾元春难产而死。

  就这样,贾元春在惶恐不安中经历着十月怀胎的悲喜,又是一年的元宵夜,堪堪就要临盆,皇上期待,贾府翘首,贾元春更知道,或许只有孩子的降生才能彻底免除贾府的危机。可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她难产了。巨大的恐惧笼罩着贾元春,在血与泪的折磨中,贾元春和孩子都没有挺过来。然而,令死去的贾元春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她的死,皇上念及彼此情分,其实已经在暗中原谅了贾府。

  10.噩耗来临。

  贾府阖府上下一面在欢庆元宵,一面在期盼着皇子或公主的降生,欢欣鼓舞,不想,噩耗传来,皇妃贾元春因难产而薨及孩子已死。贾府上下惊疑不定面如死灰,佳节顿成丧日,元宵却成元消。正应了那句“好逢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元宵谜语,真是造化弄人!

  11.贾母骤逝。

  贾母和大家一起熬夜等待贾元春临盆消息,欢喜而又疲惫,其时她已经七十五六岁高龄,身胖且体虚,当她贾元春难产而薨及孩子已死的消息传来,她终于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打击,当时就晕厥过去,很快就痰迷心窍而亡。

  12.王夫人逼死林黛玉。

  贾母一死,贾府又是国孝与家孝在身,贾赦贾政哀痛不已,贾宝玉、林黛玉哀痛欲绝,尤其是林黛玉,敏感的她已经从贾母的逝世中隐约看到了自己的不幸。只有王夫人心中暗喜,她知道,自己出头的日子终于来临。贾府参加皇妃贾元春的守孝以及贾母隆重的葬礼声势浩大却耗费了贾府大量的资金,贾母的体己钱根本不够,而此时的贾琏和王熙凤早已经在挪用林黛玉家的财产了,拆了东墙补西墙,二人早已经顾不得许多了。贾惜春趁机提出愿出家为尼,终生为老祖宗吃斋念佛。这一举动,虽经王夫人、贾珍、林黛玉、薛宝钗苦劝而未果,惜春终得与芳官、豆官为伴,终老尼庵。而鸳鸯也遵守誓言,自愿一生为贾母守灵。贾宝玉为此唏嘘不已。

  堪堪一年孝期已满,王夫人决定先打发了林黛玉再为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恰巧此时,贾政又被放了外任,王夫人更好上下其手。

  王夫人放出来的话大概是这样的:皇妃贾元春之死虽是国孝,但于贾府而言,也是家孝。固然父母不必为皇妃守孝三年,但对宝玉而言,其姐如母也;更还有其祖母逝世,家孝三年,宝玉不能婚娶;虽然有老太太之前的主张,但奈何事不得已,黛玉其时年已二十,耽误不得,且为外戚,可以婚嫁;如果为此误了姑娘终生大事,岂不辜负了先姑爷(林如海)相托之意,也对不起贾敏夫人地下之灵呀。

  王夫人的一番话滴水不漏。邢夫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贾赦那会管这等儿女之事。王熙凤深谙王夫人心事,虽不情愿,那敢辩驳。于是,王夫人遂修书一封,告之贾政。贾政接书,虽有贾母之前的主意,奈何王夫人之语不错,确实有可能耽误了外甥女的终生大事。贾政为人,虽然欣赏林黛玉,但终不过亲情之故,那里知道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种种纠葛,更不知道贾府托管的林家财产已补了贾府挥霍(贾母之丧等)的大洞,也就同意了。

  林黛玉婚娶之事,王夫人怕出意外,严令保密,特别是不许贾宝玉知道。之后,她亲自试探性的找林黛玉谈话,意思要为她寻东床之婿。林黛玉一听,如五雷轰顶如万箭穿心,顿时心如死灰却还得强作掩饰。王夫人何时走的,她已不知,她只知道,自己的死期至了。

  13.林黛玉之死。

  林黛玉虽是千金之躯,奈何婚姻大事,却由不得自己,只能由长辈做主,贾母主张,她自是情愿,但表面也不是自己主张,这才合乎礼仪。如今王夫人改弦更张,她也只能打折了牙齿往肚里咽。以她的自尊,更不可能主动跟贾宝玉去说。而且,贾母已死,靠山不再,即使挑明,贾宝玉再闹,也拗不过王夫人。而且,贾府上下,乃至丫鬟小厮,谁不知道老太太是把她许了宝玉的,如此一来,她如何在贾府立足?她将要如何被贾府上下暗中耻笑了去?这些,都是林黛玉虽不能说却也不能容忍的。其实,自打贾母骤逝,林黛玉就有一种大厦将倾的不祥预感。现在她知道,自己唯有一死以示抗争而已。

  林黛玉最后一次去探望了贾宝玉,可怜这个呆子什么也不知道,而林黛玉也什么都不会让他知道。林黛玉还去看了薛宝钗,林黛玉对于薛宝钗的亲昵,分明带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让宝钗觉得心酸,可是,她能做什么呢?

  于是,在一个深夜,趁着众人熟睡,林黛玉自缢于大观园某个角落的树林之中了。

  林黛玉之死,震惊了整个贾府,就连王夫人也变得手足无措,她没有想到,一个女孩子可以刚烈到如此程度。贾宝玉惊闻噩耗,抱尸哭得死去活来,数度昏厥。而薛宝钗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其实那也并非她薛宝钗所愿,可是,她执拗得过母亲和姨妈吗?而且,黛玉已死。紫鹃把林黛玉之死归咎于自己的疏于管理,为此愿意终生守候林黛玉陵墓。

  14.林黛玉死后的贾宝玉。

  失去林黛玉的贾宝玉犹如树木失去了水。在林黛玉逝去整整两年,也就是贾府守完贾母家孝之间,他的形容举止以及精神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那个欢乐欢笑多于苦恼痛哭的公子哥消失了,他变得沉默了,并且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傍晚都要到潇湘馆呆呆的坐上一两个时辰,在这里,他已经见不到林黛玉,甚至紫鹃哀怨的眼神。只有雪雁还在默默的看护着它。自从失去林黛玉以后,贾宝玉真正的放下了,对什么都没所谓了。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还债,还清亲人的感情债,然后自行了断。

  15.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

  贾政被调回京城。对于林黛玉的死,他惊疑不定,总感觉到并非祥兆。而此时的王夫人已经在忙着张罗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亲事了。当王夫人和薛姨妈分别告之贾宝玉和薛宝钗时,两人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淡淡的。而薛宝钗为了保护已经是嫂嫂夏金桂眼中钉的香菱,向薛姨妈提出要带香菱和莺儿作为配房丫鬟过去,薛姨妈答应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终于结婚了,这了了王夫人和薛姨妈的一块心病。然而,在新婚之夜,薛宝钗听到的是贾宝玉在梦中呼喊着林黛玉的名字,任是再大气的薛宝钗,也不由得流下泪水,为黛玉,更为自己。

  之前,袭人已经对贾宝玉因林黛玉逝世后的变化深感失望,现在又打听到薛宝钗要带了本来就与贾宝玉林黛玉相处得来的香菱来,心灰了大半。她预感到贾宝玉已经不可托付终生,于是,她主动告诉贾宝玉,求的理解,并要求家人把自己赎出去。对于贾宝玉而言,黛玉已死,他什么都能忍受,他理解袭人的心情,并把袭人介绍给了自己的好友蒋玉菡。好一个聪明的袭人,这一决定,让她躲过了后来入狱的悲惨命运。可惜,她的一生仍然随流亡的蒋玉菡在贫苦和颠沛流离中度过。

  16.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生活。

  婚后的贾宝玉和薛宝钗相敬如宾非常和睦,但是薛宝钗总感觉到缺少了什么,对,缺少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时的那种纯真、那种快乐、那种忘情。如果薛宝钗之前并不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处的情景,那么,她和贾宝玉的相处算得上“模范夫妻”。可是,一旦有了对比,薛宝钗就知道了自己的婚姻有问题。而且,贾宝玉还保持着每晚到潇湘馆小坐的习惯,即便是薛宝钗让雪雁把门关了不让他进去,贾宝玉也必痴坐在门口,半日方走。而夜里,薛宝钗总能听见宝玉对黛玉的呼唤,长夜漫漫,薛宝钗只能感觉到透心的冷!她知道,宝玉的心已经随着黛玉去了。

  17.贾迎春之死以及史湘云夫死。

  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后不久,即传来噩耗。贾迎春暴亡,贾赦闻得贾迎春是遭虐待而死后大骂孙绍祖并誓言要和孙家打官司。之后,又传来史湘云恩爱夫婿卫若兰暴病而亡的消息,史湘云年纪轻轻便做了寡妇。由于没有子女,娘家父母双亡,叔婶不亲,史湘云遭到卫氏家族的排挤,所为当然还是一个钱字。史湘云从此窘迫清贫寂寞度日,潦倒一生。

  18.忠顺亲王的再度出击。

  忠顺亲王的上一次密奏,几乎扳倒了贾府。怎奈皇上念及贾妃之情以及其中贾政并无大碍的原因,宽恕了贾府。可惜,这些,贾府贾政并不知道。但是,贾府因为贾迎春之死与孙绍祖反目又让忠顺亲王府看到了希望。于是,通过孙绍祖,忠顺亲王府不仅得知了贾府如何先内定林黛玉为贾宝玉妻子,并且托管林家财产,之后如何反悔,逼死林黛玉,而贾府其实已经侵吞了林家的大部分财产来补自己的窟窿的事情,而且得知了贾府与被抄了家的甄府仍然暗中有往来的事实,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贾妃死后国孝刚满一年贾母死后三年家孝未满之时,如此公侯之家、仁德之家、国戚之家,竟然出此不齿之事,实乃皇室和国家之耻辱,属道德败坏丧心病狂。忠顺亲王遂在上一折,呈请严加查办。此番呈报,让皇上想起四年前事情,不由得龙颜大怒,终于决定下旨查抄贾府。

  19.贾府事败被抄。

  圣旨传来,贾府被抄。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宝玉贾蓉一干人等目瞪口呆,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等人惊慌失措。贾府上下鸡飞狗跳沸反盈天哭声一片。上述人等全被押往狱神庙审查,就是平儿、香菱、麝月、莺儿等大丫环也不能幸免。贾雨村和薛蟠也因为冯渊命案而被下狱。

  20.狱神庙的审查。

  经过审查,所有的事情真相大白,贾宝玉薛宝钗乃至贾政王夫人都大惊失色,原来贾府各人都私下干出了如此勾当。尤其让贾琏不能容忍就是王熙凤竟然为了尤二姐的事情唆使张华告自己,一怒之下,当场表示要休妻。王熙凤更是羞愧难当,加之“血崩之症”爆发,狱中条件很差,遂流血而亡。此时,贾府的旧交北海静王以及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以及薛宝琴的夫家梅翰林都在暗中活动。最终,贾赦贾珍革去世袭爵位,贬为平民。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王熙凤被判发配流放。贾政虽无大涉,但系管教不严之罪,着革去官职,贬为平民。王夫人、邢夫人、贾宝玉、薛宝钗、李纨、贾兰、香菱、莺儿、麝月等人释放,返回当初秦可卿梦中嘱咐王熙凤置办的祖产田庄安置。贾雨村革职查办发配流放,薛蟠着即下狱。

  可怜平儿,竟被牵连,充入官中,被卖到不知那家做奴婢了。在狱神庙审查期间,深明大义而且已经结婚的贾芸和小红偷偷买通关系看视王熙凤,王熙凤临死之际,苦求贾芸小红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并设法把她送到外祖王府。

  21.妙玉失踪。

  贾府事败,妙玉看此地终非久留之地,遂决定违背师傅告诫返回家乡并还俗。不想她的家产,早已被族中人吞噬殆尽,妙玉回乡,肯定察觉,于是,她的族人竟然串通盗匪。于是,妙玉正在筹备之际,忽然遭盗匪劫持,被奸污之后,买入烟花柳巷,不知所终。

  22.巧姐遭拐卖。

  惶惶如惊弓之鸟的贾府族人,全部拥挤在祖产的田庄,生活贫困且不堪忍受。贾芸小红始终忠心耿耿看视着巧姐并设法与王熙凤的哥哥王仁取得联系,告之王熙凤嘱托之意。而平日恨透了贾琏和王熙凤的贾芹竟然伙同王熙凤的混账哥哥王仁将计就计,谎称田庄太苦,要接巧姐回王府居住为由,骗得了王夫人的同意,在半道之中强行把巧姐卖给了人贩子,二人分赃。而殊为惊心者,是贾兰无意中偷听到了贾芹和王仁密谋的计划,并告之母亲李纨。李纨一来因贾府失势不敢得罪王仁贾芹,二来深恨贾琏王熙凤置贾府获罪,连带她母子;三来本就对王熙凤取代自己荣国府大奶奶的位置隐隐不满,于是告诫贾兰休得声张。而可怜的巧姐,幸运的遇到了就在人贩子租住的客店旁边做小买卖的刘姥姥。原来刘姥姥自得贾府周济之后,果然做起了小本生意,日子过得还殷实。刘姥姥为救巧姐,不惜变卖家资,卖下了巧姐。巧姐惧怕再被拐卖,坚决不回贾家。刘姥姥无奈,只得带着巧姐以及姑爷媳妇外孙板儿青儿回乡下过活。巧姐从此以纺织为生,终老荒野乡村。

  23.贾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目睹种种变故,贾宝玉着实看透了贾府的丑恶,他想起了柳湘莲说的那句话,只怕这东府只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其实,整个贾府都是。而且,让贾宝玉更为气愤的是,他到今天才知道,贾府早已经在花着林黛玉家的钱财,却背信弃义逼死了林黛玉。他觉得即使是对于父母,他的情也已经还清了,他可以脱身了。而唯一亏欠的,就是妻子薛宝钗,可是,对于林黛玉深情的思念还是战胜了他对于薛宝钗的愧疚,贾府被封,潇湘馆他也去不了了。于是,他貌似平常的一天外出,却是出家为僧,再也没有回来。

  24.王夫人的痛哭以及薛宝钗的回家。

  贾宝玉出家,贾政哀痛。王夫人大哭,她觉得白疼这个儿子了,他太令她失望了,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贾兰身上。贾宝玉出家,伤害最大的是薛宝钗,她现在是一没有子嗣二没有丈夫。为此她埋怨过母亲薛姨妈。而薛姨妈正在为薛蟠的流放以及夏金桂的凶悍而苦恼不已。看着无助的母亲,看着衰败的贾家,还有弃她而去的丈夫,薛宝钗的心死了,她觉得还能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糊涂而软弱的母亲了,于是,她决定回到娘家,帮助母亲。王夫人此时早已顾不得许多,就答应了。

  25.薛宝钗最后的日子以及香菱之死。

  在夏金桂看来,薛宝钗回来就是要和她争夺薛家的财产,还有香菱,完全是由于她的缘故,薛蟠才入狱的,于是,她变着法的折磨香菱,杀鸡给猴看。香菱本来就患有干血之症,加之精神抑郁,最后竟恹恹死去。薛姨妈被夏金桂闹腾得实在吃不消,加之薛蟠不在,伙计作祟,生意彻底而迅速的败落下来,薛家也彻底败了。薛姨妈气痛交加,一病不起,也亡故了。最后,只剩下薛宝钗和夏金桂对峙,由于薛宝钗的尊严、聪明和不怒而威,夏金桂虽然罗唣,但也占不到半分便宜,可是她时时处处以薛宝钗赖在娘家来侮辱,薛宝钗见母亲已死,无可牵挂,虽不怕夏金桂,但内心之火却渐渐熄灭,天下之大,竟没有她容身之地,贾家,她不想去,薛家,她留不住。薛宝钗,这个可怜的女子,最终抑郁而亡,被夏金桂抛尸于大雪覆盖的荒野,后幸得莺儿收尸掩埋。

  聪明的莺儿,想到了已经和邢岫烟结婚的薛蝌,于是遂投奔相告。薛蝌狱中探望薛蟠,说明情况,获得授权和薛蟠的休书,并立即返回,着手处理薛家后事,保住了薛家的根基。后经薛蝌上下活动打通关节,薛蟠刑满释放,面对潦倒的家业,满心悔恨,遂娶莺儿为妻,老老实实过起了日子。

  26.贾府中兴。

  贾府事败被抄十余年后,李纨在堂妹李绮李纹的资助下,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贾兰中了举人,贾政和王夫人在孙子贾兰中举之后相继离开了人世。又过了十余年,贾兰高中进士,后步入仕途,成为朝廷重臣。由于贾兰的缘故,皇上赦免了贾府,赐还祖宅,并封其母李纨为一等诰命,而不久之后,李纨也死了。贾府中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红楼春梦。

  而九天之外飘渺之境,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妙玉、晴雯等一干风流冤魂在若干年以后,等深山宝刹中的贾宝玉仙逝后,即一同前往太虚幻境销账了号,偿清彼此的冤孽情债。至于那块玉,则还原为青埂峰下那块万世万劫中亘古不变的石头,虽历经风雨而不动。是为《石头记》之来历始末也。

现下出版的《红楼梦》书籍,基本以高鹗的后四十回为尾,在高鹗的续中,黛玉惊闻宝玉要与宝钗成婚而心中悲痛、卧病在床,最终一病不起,当傻傻的宝玉迎娶宝钗进门的时候,黛玉在隐约的乐声中吐血而亡,香消玉殒。这是你所看的书籍。
我基本总是回避电视剧《红楼梦》的终局,所以记不大请最后怎样,但若如你所说,而87版则是按照红学家判断的一种结局:就是大家比较确信为曹雪芹所作,宝玉离家,黛玉思君过甚,担忧过虑,不及宝玉归家,就红颜入仙境,一去终不返。

书上是,傻大姐告诉紫鹃说宝玉要娶宝钗,紫鹃回去告诉了黛玉,黛玉就心力交瘁一病不起,那时黛玉还没死,直到宝玉被骗同宝钗结婚时,黛玉病入膏肓加快死亡了。电视剧上的结局与书上不太一样,说是遵照曹雪芹的思想设置的结尾,就是一个“悲”,高鹗其实上给人了一种希望。电视剧在很多时候都在扭曲历史。

你小时候看的是所谓的全本红楼,即程伟员高鹗续本。这个版本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里面有很多地方跟 曹的本意不一样,比如 后四十回把凤姐和贾母一干人写得太可憎了。很多真实的细节可以从雪芹的前八十回可以推出来,跟高鹗本矛盾。
八七版红楼是跟据周汝昌等大家的考证与推测写出来的,有些事实可以从前八十回推测出来。
其实贾母喜欢的是黛玉,最后是因为宝玉外出生死难测而伤心而死。
你可以看一下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这是在周汝昌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写的。
原本其实只有108回。

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几回已经遗失,现在看到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所以究竟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是什么,争议还是比较大的,高鹗笔下的黛玉确实是在宝玉和宝钗婚礼当天晚上去世的,可能是为了突出那种悲剧的色彩;87版地红楼梦有导演自己的思想和观众的需求,所以进行改动,但是不管哪种结局都不能算是错吧!红楼梦的悲剧结尾是注定的!

小时候看的红楼梦是高鹗的续本,因为是通行版,所以大家都认为那是真正的结局。87版红楼梦是红学专家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线索修改的结局。

  • 《红楼梦》林黛玉阴阳怪气经典语录有哪些?
  • 答:《红楼梦》林黛玉阴阳怪气经典语录有:1、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2、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3、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

  • 红楼梦8篇800字的读后感
  • 答:谈起古典小说,就不得不提起《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 记得初读这部书时,我只有八九岁而已,认为此书荒诞至极,没有任何的欣赏价值。受不了贾宝玉的奶声奶气;受不了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受不了四大家族(指贾、王、薛、史四大贵族名门)的专制蛮横…… 待到豆蔻年华再翻开这本文学著作时,那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

  •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 答: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 红楼梦中,宝玉初见黛玉犹如旧时友,他俩小时候见过吗?
  • 答:《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京后,在贾母处第一次和贾宝玉碰面,见其衣着华丽,带着美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黛玉便大吃一惊,想,“好生奇怪”,像在哪里见过,感觉如此眼熟。衣着醒目和形容美好,是黛玉...

  • 趣侃红楼84:冰释前嫌,宝黛言归于好,言语无状,兄妹再生嫌隙
  • 答:我的天,小伙子们以后惹了女朋友哄不好只怪你没看《红楼梦》。学了贾宝玉这一套,再滴几滴鳄鱼的眼泪,石头也得心软。最恨的是贾宝玉数落完自己对林黛玉的好后,不说他“有了姐姐忘了妹妹”,反倒控诉起林黛玉把什么“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放在心坎上”不理他。天地良心啊,昨晚是谁大半夜谈笑...

  • 最著名的,受到林黛玉深深喜爱的昆曲,是哪部?
  • 答:《牡丹亭·离魂 》。一、黛玉偶然听到《牡丹亭》,对其中句子心生欢喜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书中讲黛玉偷看了《西厢记》,回去时途经梨香院,梨香院里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正在练习,唱的是《牡丹亭》。本来黛玉平常也不喜听戏,并未放到...

  • 《红楼梦》贾母说了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宝玉黛玉听了,为何像参禅一般...
  • 答:“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贾母说的话,要理解这句话,以及为什么宝玉黛玉听了,像参禅一般,需要先深入文本,看看贾母完整的原话,以及宝玉和黛玉听到之后的反应。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得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

  • 红楼梦 林黛玉 形象
  • 答: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

  • 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说: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后面...
  • 答:《红楼梦》 原文: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话,...

  •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故事情节
  • 答:1、黛玉葬花 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情思。于是把那些残花落瓣拿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口吟《葬花词》,不料躲在桃林后宝玉听了竟大哭起来,痛苦不堪。2、黛玉焚稿 贾宝玉和林黛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