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伍子胥进谏的故事 直言进谏和委婉进谏的历史小故事各一则。

2024-06-02m.verywind.com
历史上有名的进谏事例~

2.比干 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
4诸葛亮,赵云 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
5 李纲 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
6韩愈 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
7李斯《谏逐客书》
8 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9伍举 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10诸葛亮 进谏刘备联吴
11魏征 进谏李世民以文治国并且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12赵普 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
13耶律齐 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

  直言进谏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鲁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说,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不过,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违抗。"假如说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么;假若说的话不正确而也没有人违抗,不近乎一句话便丧失国家么?国君也可能出错;多听取他人意见能防止把错误铸成大灾难。在另一段话里,孔子就不是说可能出错,而是干脆说错误人人难免,只有靠逆耳忠言来纠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君无谔谔(直言)之臣,父无谔谔之子,兄无谔谔之弟,夫无谔谔之妇,士无谔谔之友,其(败)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妇得之;士失之,友得之。",儒家以君臣父子等五对关系来概括所有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人人都不免出错。它又将"过失"重点放在君父一边,是要特别否定在上者的绝对明智。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不少敢于进谏的人,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魏征就是其中之一。魏征曾经辅佐唐高宗与唐太宗两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谏,不怕牺牲,以至与唐太宗好几次龙颜大怒,幸亏有长孙皇后为他说情,使他免遭惩罚。但是,唐太宗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听取他的话,使得在唐太宗治国时出现“贞观之制”的繁荣景象。这也是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

  分析实质,支撑唐太宗纳谏的,是将错误难免的哲理,内化成抑制自尊、公务高于面子的心理。他对侍臣说,为臣之义,就是要尽忠补救,救国救君的过失。我读书见前代诛杀直谏的忠臣,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有助于)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在使用权力上自我限制,鼓励臣子"正词直谏"、"犯颜忤旨",大胆扫他的面子,如此抑制自尊,是他明白公务高于面子。他接着说,我近来临朝处事,也有不合国家法令的。"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关于这一点,《帝鉴图说》已有记载: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唐太宗罢朝回到后宫,忽然发怒说:“该当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一听,遂不解地问:“陛下要杀谁?”太宗说:“是魏征。这个人不知深浅,每每当着众臣数说我的过失。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要杀他。”皇后听此话之后什么也没说就退了出去,换了一身最庄重的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一时见不到皇后,正在纳闷儿。于是,走出房门,发现皇后正盛装站庭前,非常惊讶地问:“皇后你这是干什么?”皇后说:“妾听古人有句话:‘主明臣直’,现在魏征能直言不阿,是由于陛下的圣明,能容臣下的缘故啊!有这样君明臣直的局面,乃是千载难逢,是国家的盛事,妾敢不贺吗?”太宗听了皇后的话,猛然醒悟,转怒为喜。

  由上面这件事不难看出,即使英明的君主意见听多了也会烦,这不,要不是长孙皇后及时阐明道理,说不定魏征的头早已落了地。

  从这里我们还悟出一个道理,即妻贤夫祸少。历数古来圣贤之君,多属本人圣明、天资卓越,但也不可否认,他的业绩也多与良臣和贤内助相助有关。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在外,这不能说不得力于魏征;在内,这不能说不得益于长孙皇后。同时,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望陵毁观”和“撤殿营居”的千古佳话。

  上面说了魏征敢于进谏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后,可能有人还不信服,甚至会说,在唐太宗时代也不过就出了一个魏征,恐怕再没有第二个。非也。依笔者之见,在唐太宗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君明臣直的局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有其广泛的基础。“纳箴赐帛”和“上书贴壁”两则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其一:唐太宗即位之初,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写了一篇《大宝箴》呈给太宗,让其作为座右铭。太宗阅后非常高兴,对张蕴古大加赞赏,不但奖他束帛,还提升他做了大理丞,负责审判工作。此为“纳箴赐帛”。其二:有一天,太宗对司空裴寂说:“此多上书言事者,朕皆贴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数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此为“上书贴壁”,说的是唐太宗为了能及时了解臣下反映的问题,以避免疏忽,贻误朝政,他让人将大臣们的上书全部贴在屋里的墙壁上,以供他随时阅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贞观之治”的出现,确实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唐太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分不开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也概莫能外,他在位期间也做了一些错事。譬如对待张蕴古,因张为一个精神病患者辩护,遭到了御史叔乃纪的侮陷而被唐太宗砍了头。后来明代历史学家丁奉评论此事说:“张蕴古的《大宝箴》能保护万人却不能保护自己,令人不胜慨叹啊!”

  但是,做了错事不要紧,而是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在这一点上,从太宗处理张蕴古一事的过程中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太宗杀了张蕴古之后非常后悔,但头砍了却不能再安上。于是,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他诏告朝野:“今后判处死罪,即使立即执行的,也要反复审议三次再行刑。”

  进谏与纳谏本身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敢于进谏国君的大臣;二是能够坦诚地听取大臣意见的国君。作为大臣,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报效祖国,则要敢于讲真话、提意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于向君王提出许多宝贵治国之道。不过,作为大臣来说,

  做到这一点都要有一定的度量、胆识和勇气。而且这要冒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不仅乌纱帽戴不住,甚至脑袋也会搬家;作为一代君王,应拥有博大胸襟,能坦诚面对大臣提出的意见,做到遇事从大局出发,对进谏者之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无数事实说明,只有敢于纳谏的开明国君,才能使国家真正强盛。历史上有许多自作主张,最后还不是自生自灭吗?比如说西楚霸王项羽,他不爱惜人才,不听取牟臣的忠言,只知凡事由自己决断,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十面埋伏,自己则自刎而死。政治上如此,何况生活上乎。人都有缺点,但各人对待缺点并不都一样,或把它隐藏,或坦然面对,加以改正,或曰:“此无碍人生也。”我认为还是坦然面对的好,朋友提出自己的缺点,应当谢谢朋友,然后改正,这样,人才会不断进步,而不应该学习项羽,弄得个自刎乌江,以至于自己缺点越积越多,最后阻碍了自己,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拌脚石。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结局竟与其父如此相似。辗转几回终于立足于吴国的伍子胥,同样因自己的直谏而最终被诛。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先吴未发。。。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即将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践,采用范蠡之计,遣大夫种为使,赴吴国假投降,在“吴王将许之”之时,“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与远见卓识换来的是——“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如果说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进谏未被采纳的话,及至而来围绕越国的屡次进谏则是其耿直性格再鲜活不过的表现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王勾践从会稽回国七年后,又“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句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疭也。愿王释齐先越’”,对伍子胥的再次进谏,吴王夫差,仍旧“弗听,遂伐齐”。

在吴王出兵齐国,“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之时,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讳。对吴王的这次胜利,“子胥曰:王毋喜!”,结果,“王怒”。此后,“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杀虽没成,但吴王夫差由此却对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对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员,等到越国通过“贷粟”一举而进一步试探吴国对越国的警惕性时,终于引来了杀身之祸。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载,越大夫种对勾践说,“‘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

发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谏而遭诛杀的悲剧,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有啊,他一直都在劝吴王不要接受越国的投降

  • 敢于直言的历史名人故事
  • 答:一、比干 比干是商纣王帝辛的叔叔,也称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重辅殷纣王,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二、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

  • 古代君王诬陷忠臣故事
  • 答: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之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直言贾祸,真话说不得,犯颜极谏,龙颜就要大怒,要杀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还是伯否这样的人好,花言巧语,哄得君王高兴,有多少荣华富贵。人为什麽不追求荣华富贵而要自寻死路?中国的历史上,伯否这类人,如荒原上的野草...

  • 夫差为什么杀死伍子胥 伍子胥进谏被杀原因
  • 答: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攻打吴国战败后被俘,吴王夫差派他去牧羊。越国大臣范蠡送来美女西施和郑旦侍奉吴王,还派人花重金贿赂了吴国大臣伯嚭。范蠡不断在吴国做小动作,伯嚭则经常向吴王夫差进谗言。当伍子胥劝谏吴王继续攻打越国时,他听信谗言,认为越国不足为患,不予理会。伍子胥不由得感概,把自己的...

  • 吴王夫差与伍子胥的故事
  • 答: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

  • 伍子胥的故事简介 关于伍子胥的故事介绍
  • 答: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 吴王夫差与伍子胥的故事
  • 答:故事如下: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

  • 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
  • 答: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员。他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哥哥叫伍尚。他们的祖上有个叫伍举的,是楚庄王的大臣,以敢于直言劝谏,声望显赫,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也就很有名气。 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然而费无忌却不忠于太子建。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娶亲,那位秦国的女子...

  • 吴王夫差,勾践,伯嚭,伍子胥的故事
  • 答:夫差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子胥劝谏说:“从前有过氏杀了...

  • 吴王夫差的典故故事
  • 答: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献上丰厚贡礼,夫差大喜。只有伍子胥心中担忧,说:“这是要让吴国灭亡啊。”于是劝谏吴王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国虽能战胜齐国,好比石头田地,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乱妄之人只有消灭干净,商王朝才能兴旺。”夫差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自己...

  • 伍子胥与楚王的典故
  • 答:典故:伍子胥周代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之子胥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