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一个七岁小孩为何会成为孔圣人的老师呢?

2024-06-02m.verywind.com
~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很多人耳熟能详。在孔子看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过,这里的“师”字其实是广义上的,如果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童蒙读物,其作者据传是宋代人王应麟。千百年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作为古代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可谓家喻户晓。《三字经》中提到的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汝南项氏宗谱》中可以查到他的大名:项橐,字仲廉,鲁人……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一次孔子率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路中间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

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项橐见孔子笑着点头,遂脱口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项橐得意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又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没等项橐问完,孔子就禁不住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然后,他又接着问:“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没有牛犊?什么马没有马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又摇头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一脸自豪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项橐说罢,又接着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这时,恰巧有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又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啊!”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家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即是拿项橐做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家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即是拿项橐做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 孔子为什么说七岁的项囊是他的老师
  • 答: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 七岁项橐如何使孔子拜其为师
  • 答:'”春秋时期的项橐七岁时就成为了孔子的老师。《三字经》也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以此教育人们要勤奋学习。项橐何许人也?一个七岁的儿童,正常情况下,连字都不会识多少,而项橐怎么能够让才华过人、学识超人、智慧师人、至圣先师的孔子尊其为师呢?七岁的项橐究竟使了那些招数呢...

  • 万人敬仰的孔子,竟然曾经拜一名七岁的孩子为师?这是怎么回事?
  • 答:反而是主动和其他人交流各方面的知识,也正是因为孔子的虚心求教,让他在各个老师那里学到了老师们擅长的东西,才能让孔子在各个方面都变得非常精通,而孔子曾经拜过一个七岁的神童为师,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

  • 谁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
  • 答: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

  • 教育界祖师孔子为何要拜七岁小孩为师?
  • 答:教育,是古往今来最让人重视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知识都空白的,都要经过学习才能得来。于是,教师便应运而生。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知名且伟大的教师却是私学的开创者,他就是孔子。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留下无数传世语录,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更是影响至今,然而却很少有人做到...

  • 孔子为何拜七岁小孩项橐为师?
  • 答: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对孔子来说,只要比他强的人可以说他都会低下头去拜别人当自己的老师,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我们成为大圣人,就是因为他这博大宽广的胸怀,所以说这就跟我们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个对比,觉得自己稍微有点能力谁都看不起。而且当时的项橐是真的是一个神童,他们两...

  • 项什么七岁被孔子尊为老师
  • 答:2、项橐的生平事迹并没有被详细记录下来,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传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年龄再小的人,只要具备了足够的学习能力和智慧,就能够成为别人的老师。3、项橐是春秋时期莒国(今山东日照)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

  • 7岁为孔子师的是谁
  • 答:7岁为孔子师的是项橐。项橐是春秋时期莒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据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项橐天资...

  •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 答:“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这孩童可做我的老师呀。”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哦哦”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