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儒释道三句话,九个字…字字珠玑

2024-06-01m.verywind.com
~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

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

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

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

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

其中三个最著名的,

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

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

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跟道家学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

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大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了走、往高了去,则是人人可以努力靠近的。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 中国现代名书法家有哪些
  • 答: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4、沈鹏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其历年创作书法作品多达15000余件,墨迹刻于国内...

  • 儒释道三家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答: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

  • 释儒道三家的修行真谛都在这四个字,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字么?
  • 答:大家看看这句话是不是就会令人歪解?对不起,讨论很有文化内涵的话题时,小编不该举这么不正经的例子。下面让我们言归正传。“不忘初心”这个词,近年来可谓是被广泛的引用,虽然大多数时候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个词的最原始意义。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800字数
  • 答: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

  • 儒释道有什么区别
  • 答:1、创立时间不同:儒创立于春秋末期;释即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后汉初期;道建立时间是东周时期。2、创立人不同:儒教创立者是鲁国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道教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

  •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 答:为何能至柔治刚呢?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钻石的确是自然界最硬的东西,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铅,柔韧性却极好,你甚至可以用锤子把它砸的像纸一样薄,但仍然不能将它砸为两半。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

  • 鬼谷子的最后一个预言,鬼谷子徒弟下场都很惨
  • 答:三、福不可缴,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此三句字字珠玑,如果做到这三点中的一点,则为家中一宝。这三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上天想令一个人富贵,必然先让其受到微小的;一个人的富贵气质从他内心的善良之处而来;福气不能断的终极奥秘为修身养性,...

  • 儒佛道三教用三个字概括
  • 答:仁,悟,源 儒家讲究以仁义治天下 佛家讲的是一朝悟道,胜苦修百年 道教追寻事物本心

  • 用一个字概括《西游记》的主题。
  • 答:④勇:师徒四人敢做常人不敢为之事,勇敢面对妖魔鬼怪,具有大无畏精神。西游记主题 一、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不得正果。二、人人皆可成佛,妖魔鬼怪也能,只要心诚潜心修炼。三、善恶之斗,善良终究战胜邪恶,不管邪恶如何打扮,都逃脱不了善良的眼睛。四、儒释道思想贯穿其中,既有庄子的逍遥(花果...

  • 儒释道各用一个字
  • 答:儒释道各用一个字如下:1、儒家,为(或入世)。2、道家,忘(或隐世)。3、佛家,无(或出世)。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