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观及文化内涵初探 简述西湖十景及主要文化内涵

2024-06-02m.verywind.com
论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因此,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
城市由于具有人口密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人们对水资源功能需求变化存在矛盾的条件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城市水利建设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中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内部各用水元素对水资源的需求,并协调各用水元素之间的用水关系,最终形成社会稳定、经济高效发展、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城市。因此,城市水利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利建设由于服务对象具有人口多、人员密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等特点,工作性质较农村水利有一定差别。城市居民不仅希望城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基本洪涝排除、供水保障等人类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还要具有精神、心理的愉悦功能,由此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系统恢复、水环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水利工作不仅要担负起“规划水、利用水”的责任,还要对水的性质、内涵、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应用到人们的感观视野,这是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史,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它既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水文化作为我国悠久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社会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成为人类精神休闲娱乐、忆古追昔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作为水文化形式的一种,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蕴、改善城市形象、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爱水与节水意识提高等特殊作用,逐渐被城市水利工作者重视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来。
二、城市水文化的定义
城市水文化,是反映城市地段中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三、城市水文化的内涵
城市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城市水务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来源[1]
(1)帝王的向往游乐神仙境地思想,将水视为神池仙液。
(2)儒家哲理思想,视水为德行,五行之始。
(3)文艺崇水思想,诗人与画家热爱水,宣传“智者乐水”。
(4)宗教风水思想,认为水可止风届祉,可保佑人财两旺。
(5)经济实用思想,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木之本。
(6)传统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代重要水利设施。
五、以城市水文化划分的城市类型
以城市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皇家型城市。反映水文化的德性、福性,具有较大的气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
(2)文人山水型理性城市。反映水文化的精细、完美、生动,富有诗意和理性,如杭州(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岳阳、扬州。[1]
(3)民间实用型城市。反映既实用又富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如苏州(城内河道桥梁、大运河、寒山寺、铁岭关、阊门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济南(大明湖,还有众多泉水和河渠、水潭)。[1]
六、水文化表现突出的典型城市
(一)南京——皇家型城市
其水面布置比镇江、苏州好,因其周围有山,中部有湖泊——玄武湖,这个湖在都城选址中起很大作用。在湖面中央,南朝时堆造了3个岛,城市以湖为主来布置。南京又受到南部内外两道秦淮河影响,北面的湖面与南边的河道形成对峙局面;其中北部洪水内涝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明代都城又向东移,在紫金山西、富贵山一带建宫城,虽比玄武湖高,但内涝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而秦淮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从玄武湖到秦淮河这条轴线,始终是都城的不可动摇的位置。明代之后,南京城布局稳定,主要商业区一直在南部秦淮河两侧,秦淮河是沟通长江的唯一水道通路,也是泄洪的河道,其水文化也集中在这。以上说明,城市规划中水体布局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文化概念上的特殊需要,满足帝王对水体神仙思想等文化观念的需要。[1]
(二)杭州——文人山水型城市
以水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格局,在南宋鼎盛时代成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1):
以西湖为中心的水体布局:
一个中心:西湖,多个辅助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南小湖等;
三个长堤:白沙堤、苏堤、杨公堤;
三个岛一个墩:孤山岛、湖心亭、瀛洲、阮公墩;

图1 杭州山水结构图[1]

三个潭:人工的石塔潭——三泉印月。
相应城市布局:
一座城(临安城):13个城门、城楼(重要的有西湖边的清波门、望江门等);
一座宫殿:在吴山上;
三座主要塔:西湖边上的保塔、雷峰塔和钱塘江边的六和塔;
三座主要寺庙:最早著名的是灵隐寺、净慈寺、岳庙;
两座主要山峰:南高峰、北高峰。
附属的文学、民俗及产物:
两个最著名的民间传说:白娘子传说与济公活佛传说;
一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纪念岳飞的岳庙位于西湖旁;
一种最著名的菜馆:楼外楼;
一首最著名的诗: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苏州——民间实用型城市
苏州是我国众多水城的典型代表,建城2500余年而城址不变,这不得不归功于城市建设者对水系的合理规划。苏州的城市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2)“三横三纵加一环”的骨干水系。
(3)众多的古典园林、古迹。
(4)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苏州水文化丰富,历史上对苏州的记载很多。白居易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类似的词句很多,基本都是在描写苏州水城的景观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热闹非凡的经济繁荣景象。
(四)济南——民间实用型城市[1]
济南水文化的布局以大明湖为主体。南面是山,北面是低洼地,山与洼地之间的平原上有很多泉水。泉水向北流,需汇集,更重要的是南部山区的洪水要通过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排水,因而在城北把一部分水拦住,既可观风景,又可蓄水、防洪;在北部筑闸门,把低洼部分筑成湖;水系位在北部之后,南部的交通也可解决,从而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景观。济南人民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号称济南七十二泉,几乎每个泉水都有一段历史典故、一段传说、一个故事(图2)。

图2 济南山泉与城的关系图[1]

七、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益处
(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先进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文字记载,是先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反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市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的培养,工作热情的激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商人在选择投资地时,越来越看重人居环境。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水域景观及水景园林的城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市民购买住宅、办公楼选址时也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优美,从而可带动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滨水景观和文化再建设融集资金提供保障,由此形成城市景观、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3)可以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良好的文化可以鼓舞人、督促人、教育人,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上人类对水的讴歌和赞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记载和见证。优秀的水文化应用于当今时代,对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内涵。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好坏对改善城市形象固然必不可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文化可以起到其他城市硬件设施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等。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评价苏州说“苏州美就美在水,建筑倒还是其次的。”古人也曾有过诗句说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江山虽好,亦赖文章相助”。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时空的变化,或破旧,或损坏,只有城市的内涵可以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
综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市民形成良好的人水关系,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经济的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设是关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
八、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水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民族与水之间关系的升华与概括。因此,当前条件下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增加水的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水关系和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新时期建立人水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有助于城市水域景观的娱乐和休闲效果的加强。当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此,水利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城市水景观建设就是在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忽视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精神影响的做法,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实用与美观。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使水域景观建设既有表象的景观美,又不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既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闲放松,同时起到宣传城市水历史、加强人水关系和谐的作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湖泊等水域文化底蕴的厚重,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因此,城市河流景观中有机地融入文化底蕴,有助于景观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景观生命力的长久。另外,无形的水文化资产用有形的景观形式加以体现,有助于水文化的推广。
(3)有助于城市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作为我国灿烂文明的浓缩,而水又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水文化建设必将对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城市居民和城市水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必将会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升,且会为城市建立良好、和谐的人水关系奠定基础。
(4)有助于我国水利事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水问题正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水利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工作重点不同。只有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才能使工作常做常新,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临着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景观水利转变,在原来工作基础上注重各项功能的均衡发展,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人水关系的和谐性。水文化作为指导水利职工工作的思想指导,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因素。水文化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而高于生产实践,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产实践,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5)有助于提高我国水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在水利建设中唱主角的大背景下,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素质培养,有助于水利职工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有助于水利工作从过去以“主抓建设”为主向“建设和维护两手抓”的良性方向发展转变。良好的水文化建设对于激发水利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调动水利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水利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水利行业职工在注重本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工作要求,多方面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为水利事业的长久发展和“与时俱进”做好技术储备。
(6)有助于水利经济的提升。水利工程注重水文化内涵的挖掘,把每一项工程都当做精品工程来做,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地区环境,还可以把水利工程管理区建设成优秀的旅游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和进行水利历史宣传的教育阵地,使水利工程发挥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使得水利建设在建设景观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房地产、建筑材料、水利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还可以促进城市水域景观的建设,为其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旦建立,就会促进直接效益如上述城市房地产、建材、水利机械等相关经济的发展,还有间接效益,如城市人文精神的再现,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塑,城市历史的再现,城市生态的恢复,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等。总之,城市水文化的建设将会为建设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适宜的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7)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一个城市可以在硬件建设上模仿其他城市,但城市内在的底蕴是无法模拟和效仿的。因此,只有积极把握住城市的文化内涵,才掌握了城市立足的根本,才能使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废。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注定了人类基本生存和休闲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拥有水的城市是幸运的,但关键还是要看城市如何规划好、利用好水。城市水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水域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还传播了一个城市的悠久、灿烂的水文化。它的成功建设使得城市经济得到增长、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得到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上一个新台阶。
城市水文化犹如无形的资产,它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势必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九、小结
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不断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城市水文化的探究,对于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粗浅地对城市水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意义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30~32
[3]李宗新,林跃朝.城市功能与城市水文化.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1):63~66
[4]李宗新.水文化文稿:对中华水文化的求索.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5]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含.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1):65~67
[6]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7]靳怀春.中华文化与水(上、下).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西湖十景”一般指2007年的三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曲院风荷。
“西湖十景”是用文学语言给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景区、景点、景物命名,组成一个“景观集称”。
它不仅要使命名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功能特征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要平衡好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三者的相互制约,并找到一个明晰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接近、概括出景观特点。
“西湖十景”,景名合一,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
“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民间传说由来
1、苏堤春晓,桃柳由来
曾将苏堤一带荒芜,有千年鱼怪在湖中兴风作浪。湖边小村中的小桃、小柳姑娘,手握锋利宝剑,趁鱼怪张嘴时,刺入鱼怪喉咙,后死在岸边,从此苏堤绿幽幽,清澈澈,并且桃树、柳树间隔成行。
2、花港观鱼,鱼由来
东海龙王的女儿喜欢并住在了花港,嫁给了捕鱼小生苦哥,两人相爱至深。但人鱼之恋不能长久。有一天,龙王抓走了龙女,苦哥在湖边苦苦等待,湖边漂来的荷叶上有2条小鲤鱼,空中有人说:龙女恋着西湖美,特送一对儿女,留在花港传后代。从此苦哥精心养则这对孩子。花港的鱼,就是他们的后代。
3、三潭印月,三塔由来
黑鱼精变成黑后生,来到天竺寺,看见一位十分标志的女子,意欲美言骗娶到手。后方丈说:这位姑娘是来祈求她母亲病情好转的,你若能替她捐一座最大的香炉,等她母亲病情好转,你们的婚事也就成了。然后黑鱼精果真背着超大的石香炉,再次来到天竺寺。但能看到姑娘是观音菩萨变得,吓得转很久逃,可背上香炉粘在身上怎么也甩不掉,后一跃沉入西湖里,香炉倒扣在他身上。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水城

(一)水城的定义、基本特征、价值

1.水城的定义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河流发达,水域面积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均与水关系密切,水上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从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个性化的水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与水接触的历史悠久,水对于城市选址、建立、发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规划遵从“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2.水城的基本特征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过或位于其中,市内水域面积占有一定比例。

(2)从建城之初,水系规划就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个性化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水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

(3)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密切相关。

(4)形成了独特的与水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水文化。

(5)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两侧,街市也多临河而起。

(6)拥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7)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8)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9)水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防御、防火、供水、美化环境、交通运输、水产养殖、调蓄洪水、水上娱乐等)。

3.水城的价值——以江南水城为例

(1)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江南水城因经济和文化走在全国前列而成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战乱、罕灾荒而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的直接对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江南水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内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筑是水城人水和谐关系的见证,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历史与特定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内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发展的一种独特格局,水道交通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为追求临水而居的生活优越感,人们以水系的走向来规划居住地、商业区等的分布,从而水系对城市的形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水系的存在,则城市位置可能变化,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迅速。人类喜欢“临水而居”,原因在于丰富的水网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饮水、灌溉、交通、洗涤、军事防御等人类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城市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物,讲究“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种建筑要与天象对应,“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及布局上都有所体现。“依山傍水”是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们视作宝地,古人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历史情况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论断表现了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瞩目和称道。

(3)水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载,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和底蕴。水城的特点决定了其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与水长期接触并相互协调的历史,因此,水城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与其他城市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4)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关键是如何利用水,并协调好人水关系。同时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积极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运转是人水关系和谐的体现。

(5)水域景观丰富多彩。水域景观具有多角度、多季节、多层次变化的特点。水城由于人水关系密切,城市景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水城的建筑、布局都以水为出发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城景观千变万化。由于水多,所以桥多,形态各异的桥是水城的又一道美丽风景。水域景观及水与其他存在物的复合景观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6)城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水城因水而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水城之间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苏州由于生活气息浓厚而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上海则由于濒临黄浦江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济南则由于地下水丰富而具有“泉城”之誉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义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

二、古代苏州的城市河流建设

(一)苏州概况

1.苏州现代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地处太湖、长江下游,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水域总面积为3609.4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辖6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新区、园区)、6市(吴县、吴江、张家港、太仓、昆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个乡镇,22个街道办事处,3323个行政村。该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长江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北枕长江,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滨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东西。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城市风貌

苏州城建于前514年,虽历经2500余年沧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千米,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3.城内水系状况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湖泊众多,河湖串通。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西部濒临太湖,东有金鸡湖、阳澄湖,南有石湖、澹台湖,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古城区有环城河环绕,全长15.7千米。流入环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环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龙港、葑门塘、娄江、外塘河和老运河。环城河上承大运河、太湖补给来水,下泄出水入长江,古城内有“三横三纵”形状的内城河与环城河贯通。市区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干河道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间,河道宽窄悬殊不一,内城河河宽3~10米,环城河最宽断面达135米,最窄处只有9米。

(二)苏州的营建模式——解读《平江图》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5]城内河渠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典型水城[6]

苏州城市建构以“水”为主题。这可以从1229年平江郡守李寿鹏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图》得到体现(图1)。它生动地记载了城市重建100年后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规划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管子·乘马》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平江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平江城的方位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该方位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因为这样,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就可以顺畅地吹入城内,降低气温;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点气温。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差异是由于在唐宋时期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为造成的。平江城并没有按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适应自然地形建成长方形,还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缓急而将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东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门是水、陆并存的双重城门,按照惯例,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平江城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了不对称布局。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的捷径要穿过丘陵间的一个隘口,这将决定西北方向城门大道的位置。南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运河通往城市的最近处。另外3个不对称的城门也是为了配合河道与道路系统。苏州古城的城墙平面上大体规整,但其4个转角却因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城北的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直线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塌城墙角或河岸。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胥江、运河的来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这样,墙角处水流通畅,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东南角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7]

图1 平江图[6]

苏州整个城市以河道为骨架,道路布局与河道配合,有效地贯融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河道总长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总长度的78%,河宽一般不少于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间[4]。城市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14条,还有许多支流共同构成了河道网。河道系统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证,并可作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城市内涝发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区为最密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其次为城市商业区;城南由于官署大型建筑较多,河道较为稀疏。河道水网规划与城内民居、寺庙、园林、城门、驿馆、仓库等各类型的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优美的水城环境。城内桥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桥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积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到南宋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苏州园林艺术。平江城内河流多,桥梁也多。据记载,平江南宋时有359座桥。可见桥梁之多,蔚为壮观,充分展现了水城的独特魅力。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筑物虽然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于随意迁址。苏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两套“双棋盘”式交通系统。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军事防御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吴阖闾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减少了洪水威胁。其城市防洪设施相当完备,有城墙、壕池、城河、水门、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内可以排积水,蓄泄便利,不忧水旱,使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免受洪涝之灾。它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我国的城市防洪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5]。水是苏州城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河道水系贯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从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河流在苏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稳定城市的位置

由于城市处处为经纬纵横的河网水系所沟通、贯穿和渗透,城市各类建筑的分布与河网水系有机结合,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苏州因此被称为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对于抵抗战火、自然灾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稳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进水、排水和宣泄

根据水系的走势来确定城市的形状,首先要保证水系的通畅。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产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顺畅地排出城外,在古代无严重污染的条件下,确实比较实用、合理而经济,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宋代著名学者朱长文在所著《吴郡图经续记》内也有称誉:“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太湖别称),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非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安能致此哉?”苏州虽然坐落于水网上,却罕有水涝之灾,并收水利之利。

3.运输

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边也常常成为城市的发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须,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吴地乃至全国的通道。因为在多水的吴地,水道是无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经济便捷是显而易见的。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图》的江南抚张国维,在该图“图说”论及苏州城内水道作用时曾经指出:“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离和防卫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离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卫功能,古代所建护城河即是一例。当时城内大多数衙署、府学、粮仓、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围设有环河,这些环河水道同时也是界河,用以分隔,并起防卫的作用。至今有许多重要仓库、工程要道临河而建,也是源于此故。

5.调节气候、空气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水具有较大热容性,水系可以调节局部气温,使城市冬暖夏凉,同时还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人类或积极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积,促进城市河流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苏州水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1.水文化内容丰富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发源和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因此,苏州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苏州水多、桥多、人多,三者协同作用促进了苏州水文化的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园”与“沧浪亭”等为代表的著名园林、苏州旧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图碑》、古代诗人对于苏州景色的描写“家家门外泊舟航”、“水颈波动碎楼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8]诗词名句等都是苏州水文化的代表。

2.苏州水文化特点的形成

(1)在苏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后,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由于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农业、运输业、渔业等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经济富庶、文化先进之地。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现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苏州。文化的先进离不开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发达离不开有利的地理位置。归根结底,城市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我国最典型乡城之一,其城市选址、布局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对后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作用。苏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于城址稳定、城市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都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的城市特征与其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城特质。古云“钟灵毓秀”,从物质的角度看,地理环境,尤其是水网环境更能左右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发展。苏州河湖众多,草木繁茂,得水独多。这种自然态势本身潜伏着一部文化奇观,为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苏州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结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水运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苏州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赋税是当时政府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其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也随着文人墨客的聚居、经济的繁荣、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浓厚。

(五)古代苏州治水的经验

(1)城市选址注重防洪。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方面存在多种学说,而《管子》的关于城市防洪选址的学说可以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代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即城市选址不是山边就是水边,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需要(抵御外敌入侵),又有水运之便;城市位置不要过高,便于取水;同时城市选址也不宜过低,以免受水灾之害。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米以下(吴淞标高),城区一般为4.2~4.5米,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4.37米,城内罕有洪涝之灾[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规划理念。古人讲究“因天材,就地利”。苏州的城市选址是选择在水网上,水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其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苏州城市建设者根据苏州的城市现状,积极建设护城河,沟通内外水系以利于城市排涝,根据水系走向安排城墙方向,根据水流条件规划城市形状,根据市内水系形态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产方式等,都是古人变害为利、积极改变人类行为适应周围自然条件的体现。

(3)重视治水。唐宋以来,苏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苏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苏州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组织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吴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苏州水道。对苏州城内水道、桥梁绘制标注最为详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织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340座;标注名称的有桥梁338座、衙署20处、粮仓10个、城门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处。张国维“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不同。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知县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载,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疏导四纵三横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民者,不遗余力。”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苏州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他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水平,后来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并列,还和城隍——保护苏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很重视水系治理工作。

(4)重视河道管理。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长文就已指出了城内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三、小结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坤.中国水城的水问题.中国水城市长论坛.绍兴,2004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49~52

[4]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苏州)图.建筑学报,1980(1):15~20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7]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吴奈夫.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管理.扬州大学学报,2003,7(4):74~80



  • 杭州西湖是为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是自然景观吗
  • 答: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 西湖相关历史文化常识
  • 答:在起草阶段后期,为使申遗立法更具针对性,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与市法制办还专程前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西湖申遗申报文本、保护规划委托编制单位),与陈同滨等申遗专家进行座谈,研究确定草案相关内容,特别是根据其西湖申遗的整体思路,明确了西湖文化景观保护对象及其保护内容和要求,使其与申遗申报...

  • 扬州运河水文化
  • 答: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感悟。最近,扬州市旅游局推出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业内人士认为,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澜、风...

  • 中国“水城”指哪里?
  • 答:聊城古称东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现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风景如画的东昌湖,面积达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座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的古城格局和风貌,是著名的中国北方水城,被誉为“...

  • 水城苏州的简介呀
  • 答: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苏州是个得天...

  • 旅游景点杭州西湖介绍 杭州西湖的景点详细介绍
  • 答:宋城是杭州第一个反映两宋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仿宋代风格建造,主体建筑依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 《清明上河图》而建,并按照宋书《营造法式》建造。杭州宋城景区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有怪街、仙山、市井街、宋城河、千年古樟等景点,打铁铺、榨油坊、酒坊等七十二行老作坊,清明上河图电影馆、聊斋惊魂鬼屋、步步惊心...

  • 杭州水文化是什么?
  • 答: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经济能力均明显逊于前者。 3 近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动态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向高度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

  • 飞马水城景点介绍400个字
  • 答:四、美丽景观 除了建筑和表演,飞马水城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湖面波光粼粼,与周围的建筑形成美丽的倒影。此外,景区内还有多个主题花园,如玫瑰园、薰衣草园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总之,飞马水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彩的表演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无论是家庭出游...

  • 什么是山水文化
  • 答: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中国山水文化》于2011年出版于武汉大学出版社。本书对于推广中国山水文化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

  • 国内有哪些风景很美的湖泊景点?
  • 答:滇池 -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西山、大观楼等,是昆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些湖泊各具特色,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内涵,都值得一游。在规划旅行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季节选择不同的湖泊进行探访,体验中国湖泊的独特魅力。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