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2024-05-11m.verywind.com
论语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原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 论语原文及翻译
  • 答: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 答: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论语》翻译及原文
  • 答:一、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是什么
  • 答:《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 论语原文及翻译
  • 答:《论语》(部分)原文及翻译如下: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

  •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 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 答:《论语》原文注释译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里《论语十则》原文?
  • 答:白话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 《论语》六则翻译是什么?
  • 答:《论语》六则翻译是:第一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

  • 《论语》五则
  • 答:《论语》五则:第一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