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呢?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2024-05-23m.verywind.com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翻开唐宋之后的历史,却能看到一个奇诡现象,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等,但清朝却几乎没有挑战皇权上书直言的铁骨谏臣!
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清朝孙嘉淦,给雍正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获得雍正“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评价;给乾隆上书《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但就孙嘉淦进谏内容而言,在唐宋明三朝可谓稀松平常,根本算不上死谏,但仅此而已的孙嘉淦,却能得到如斯评价,实在让人意外。
自秦朝开始,封建王朝都有一个监察机构,即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监察御史,唐宋为从八品,明清为正七品。

唐宋明期间,御史品阶虽然不高,但职权却极为重要,上可监督皇帝,中可监察百官,下可反映民间。
在历史上,虽说御史一职容易变成打击政敌的工具,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尤其一些死谏之臣的存在,更是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百官行为,让他们无法为所欲为。
尤其明朝,御史犹如战斗机一般,战斗力彪悍的连皇帝都颤颤发抖,明朝多数皇帝都被痛骂过,当然其中一些御史惨遭廷杖,但御史却前仆后继,到了中晚期之后,皇帝也不敢轻易廷杖了,最典型的是万历皇帝,直接给烦的躲进小楼成一统。(明朝是科道体系,“科”是六部下面的都给事中、给事中,七品官,但官小权力大,“道”是十三道御史)。

其实,看似增加了一道,仿佛比明朝更重视监察,但实际只是一个华丽的摆设,甚至清朝皇帝不停的打击监察系统。
1645年,科道官员许作梅、李森先、吴达等以“所行弗类”弹劾冯铨与孙之獬、李若琳,后三者在剃发易服中居功至伟,按说科道官员风闻言事是本职,但这些科道官员却遭到多尔衮严厉逐一审讯,其中李森予被革职。
1654年,兵科给事中李䄄上疏,指出“逃人法”的种种弊端,切中时弊,但最终不仅被罢官,且还被发配黑龙江。
1722年,康熙六十年,范长发、高怡等12个监察御史上奏“恳请皇上独断宸衷,早定储位”,结果康熙将之全部革职、锁拿,另外还将进言立储之人全部发配。
1723年,雍正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实现“科道合一”,即六科归入都察院。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六科同十四道御史只能监察百官,而无权向皇帝进谏。所以在雍正之后,我们更是看不到清朝敢于议论(仅是议论,而非直谏)皇帝或皇家之事的大臣了。

就题目而言,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大众品评历史的感觉,因为大众所接触到的历史要么是影视剧的翻拍,要么是茶余饭后的品评,要么是聊天式的口口相传,就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成并固化的观点。
试分析一下,让我们看一下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来源,除了研究历史的人去看《资治通鉴》《史记》外,大部分人都是听别人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听到的多就相信的多,就形成了知道的历史人物印象更深,不知道的人物很难再进入视线形成共识。

想一想唐朝的魏征,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那一个不是历史剧的焦点,他们有的不是主角,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配角。通俗的讲就是他们很高的出镜率固化了大众的认识,奠定了他们的地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清朝的演绎重点是放在了宫廷剧的勾心斗角上了,就是反映纳谏的臣子,也多是迎合主子显然忠良的无稽之谈,很多热度高的清朝历史剧也是“纯属虚构”。
那么正式回答一下问题,清朝是真没有铁骨谏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清查还是有铁骨谏臣的。 《清史稿·季开生传》史家称“清朝第一谏臣”的季开生。 季开生,今靖江市季市镇人,家世显赫,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称。顺治六年中得进士,在朝期间,以直言著称,同时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1655年秋天,顺治皇帝命内监前往扬州点选美女,以充后宫。一时间大江南北人心惶惶,争相嫁女。作为言官的季开生深知其中利弊,于是便将此事形成书面材料,上奏给了顺治皇帝。 这一年季开生只有29岁,但他早已熟悉官场的规则。 一年前,甘肃天水地震频发,季开生上疏说道:“地道不静,民不安也。民之不安,官失职也。官之失职,约有十端:一曰格诏旨,二曰轻民命,三曰纵属官,四曰庇胥吏,五曰重耗克,六曰纳餽遗,七曰广株连,八曰阁词讼,九曰失弹压,十曰玩纠劾。”
这十条弊端,虽说言辞激烈,但因联系到天灾,言语又切中时弊,道出了巩固大清江山统治的关键,与顺治帝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深受赏识,立即被予以采纳。而季开生也因此博得了“直臣”的声名。

这次在写给顺治帝的谏言里,季开生没有像以往那么直接,措辞老练而谨慎。他先是马屁一顿拍,赞美了顺治帝“复讲官,亲谏臣”的举动,说他可以媲美三皇五帝了,而后才开始委婉地说出自己对此事的见解。他认为清初的扬州,才刚历经“十日屠城”的劫难,元气久未恢复;同时又是江海交通要冲,饱受反清匪寇的袭扰,可谓兵连祸结,百姓无所安居,又怎能这番选美呢?
可尽管季开生如此挖空心思周旋,依旧还是触到了顺治帝的逆鳞。他在对季开生的批复中辩称,决无“买女子之事”,随后以“妄捏渎奏,肆诬沽直,甚属可恶”,将其杖刑一百,流戍尚阳堡。
季开生被革职流放的消息一传开,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半朝的官员都认为,他就是大清帝国的良心,数十人冒死写诗为他送别,他“虽远徙穷边,声望益著”、“直声震天下”。 然而,仅仅四年之后,季开生就不幸死在了尚阳堡,年仅33岁。

魏征、包拯、海瑞都是名贯千古的忠臣大士,他们的义谏使王朝的君主,在处理政务上,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家国社稷,社会人闻才会安定和谐。

唐宋明时期为什么会有铁骨谏臣!而清朝缺少这些国宝级人物呢?我想这里诸多原因,总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文化上的差异。

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朝代,他们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注重文化智慧,崇尚文化魅力,所以通过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例如:唐朝的文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宋朝的文臣赵普、寇准、包拯、文天祥等。明朝的文臣王阳明、海瑞、张居正、徐阶等。

文化和清朝存在着差异,唐宋明一直延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用文化去创造文明,去改变世界。还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己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汇集在一起的结果,才产生了铁骨谏臣魏征、包拯、海瑞。

二。统治阶级理念存在差异。

虽然清朝承袭了明朝治国制度,但是理念上还存在差异,满清入住中原后,对于汉文化人比较排斥,朝中重要位置一般都是满人来担任。

治国方略上,依然有游牧民族的一些风格,有一些彪悍的习气参杂其中。清朝对于汉臣的进谏不是多么的重视,他们实行的是藩王诸侯制,这一点限制了谏臣的进谏。

三。清朝皇帝打击监察官员进谏,为了自己皇权不受约束与挑战。例如:1722年,康熙六十年,范长发、高怡等12个监察御史上奏“恳请皇上独断宸衷,早定储位”,结果康熙将之全部革职、锁拿,另外还将进言立储之人全部发配。

到了1723年,雍正对监察大臣,做了调整,将原来的六科归属于都察院,进谏的言官只许监察百官,不许对皇帝指手画脚,切断了言官的权力。

乾隆时期更是如此,监察进谏的官员就是一个摆设。以致后来的嘉庆、道光等都做过类似之事,于是科道官员相戒不敢言事。可以说,纵观整个清朝,就没有一个真正的铁肩担道义的谏臣

综合来说:清朝没有铁骨进谏的官员,是他们根本就不喜欢言官,也就是“忠言逆耳,”加之皇帝控制欲望太强,所以进谏只能是一纸空文。

由于打击进谏官员,造成了直言道路闭塞,大臣中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些歌功颂德的话,或许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清朝没有铁骨进谏的官员。



因为当时清朝非常的繁盛,也没有任何的冤假错案,所以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因为清朝的制度。清朝的制度更像是奴隶制,清朝的官员都称皇上为主子,称自己为奴才,奴才不可能违背主子的意见。

清朝的前期并不缺乏这样的人,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很多人都对清朝已经完全失望,所以就不会特别关心清朝的存亡。

  • 明清两朝优劣比较之能臣高下,请大家都来说说
  • 答:明朝的皇帝大多不管事,权利在阁臣手中,内阁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君主立宪的影子。大臣有比较大的施政空间。清朝由于是外族,不信任朝臣,所以皇帝事必躬亲,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能臣干吏只能在圣主的光辉下施政。君主的强势必然是大臣的弱化,尤其是外族当政。

  • 历史上有哪些敢于维护正义,敢说敢做的人
  • 答:有海瑞、狄仁杰、包拯、于成龙、徐有功等。1、海瑞 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当朝首辅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

  • 请问:像包拯、海瑞、狄仁杰这些断案高手都是哪个朝代的?古代还有哪些类 ...
  • 答:包拯:北宋 海瑞:明朝 狄仁杰:唐朝 此外还有宋朝的宋慈,明朝的况钟,清朝施世纶

  • 中国历史有哪些忠臣,哪些奸臣?
  • 答:十大忠臣 诸葛亮、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还有忠臣 海瑞 陈智祖(梁亡后哭死的,够忠心吧) 文天祥 左忠棠(一心为国,收复新疆,打败法国人,70多岁还在为国打仗,最后在去战场的途中老死) 李广 李靖 陆秀夫 诸葛亮 屈原 史可法 蒙恬(为秦朝守了30年...

  •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都有哪些?
  • 答: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有包拯,海瑞,游震得,关羽和狄仁杰等。

  • 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原因是什么?
  • 答:比如《三侠五义》,比如戏曲“闸美记”等,这些文学作品中,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媚权贵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然,历史上的包拯确实也配得上以上评价,但远没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那样丰富多彩。一个虚拟的秦香莲的眼泪,为包拯的黑脸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环!三、为什么包拯比海瑞更接地...

  • 包拯、海瑞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对吗?
  • 答:包拯海瑞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各自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宋朝宰相就有一百三十几人,明朝内阁首辅就有一百多人,严格来说,如果不是后世被神化,或许不会有多少人在史册上注意到他俩的名字。他们既然所处职位不高,自然也没有实权来改变什么,但既然不被皇帝和上司认可,又有谁敢给他们实权呢?试想一下...

  • 狄仁杰敢于直谏,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诤臣敢于直谏呢?
  • 答:唐太宗李世民曾论说魏征,关于萧何、诸葛亮、魏征、包拯四位宰相,那哪一位贡献最大,最贤名?他说,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难险,玄龄之功无所上让,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犯颜正谏,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论出了魏征的一番风采。张九龄,唐朝唯一...

  • 历史上有哪些断案严明的清官?
  • 答: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断案严明的清官是非常多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唐朝的狄仁杰、徐有功、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由于历史太过悠久,能够被大家记住的清官可能并没有多少,我们就讲讲这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清官吧。狄仁杰当时的官位是当时大理寺丞侍御史,相当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法官。翻阅...

  • 四大清官
  • 答:海瑞一生刚直不阿,被人产称为“南包公”、“海青天”,史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3, 狄仁杰(630-700)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