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为何直到六十岁再看三国,才会认为刘备是最厉害的人物? 魏降人郭修刺杀了蜀汉二把手一事,该如何看待?

2024-05-30m.verywind.com
翻译一个句子好吗?直到他在那家电脑公司谋得一个职位,他才觉得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确切位置。~

“直到。。。才”句型用“not...until”这个词组比较好。
翻译:
He didn't find the proper(exact) position of his life until he got a job in a computer company.

由于这次刺杀活动后,最明显的受益人无外乎姜维。因为费祎的去世,导致姜维失去掣肘,可以安心北伐。所以姜维身上的嫌疑最大。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郭修刺杀费祎一事,以及应该怎样看待姜维身上的嫌疑。

郭修刺杀费祎一事
郭修是在延熙十六年的时候刺杀费祎,而他来到蜀汉的时间要早很多,是在延熙十三年(即公元250年)的时候。此时费祎还是稳稳压在姜维的头上,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兵力北伐。而这一次姜维北伐西平郡,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收获,却俘虏了凉州名士郭修。

到了延熙十六年的时候,郭修的身份已经是左将军,是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后的四方将军。费祎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基本上掌握了军政大权;姜维当时是卫将军录尚书事,地位高于郭修一级,但是被费祎死死压制。当时三人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在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喝得大醉,放松对外人的警惕(可能压根也没有多少警惕,这一点在后面会提到)。于是郭修在酒席上刺杀费祎。之后曹魏方面表彰了郭修,厚待其家人,但小编不认为郭修的刺杀是接受曹魏命令,而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姜维身上的嫌疑
平心而论,在郭修刺杀费祎一案中,姜维身上的嫌疑实在太严重了。小编将这些疑点分列在下面。
一、费祎之死,姜维成为受益人
费祎被刺杀,就是虽然姜维还是卫将军(其实还有一个车骑将军夏侯霸在上面,但权力肯定不如姜维高),但确实是掌握了军权,松掉了紧箍咒,而且在同年就发动一次与东吴协同的北伐,规模在几万以上。
而随后几年姜维更是维持高频率的北伐事业,直到“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以后。为了随心所欲地进行北伐,姜维有动机刺杀费祎。

二、姜维和郭修同为西方之名士
姜维和郭修虽然立场不同(姜维有嫌疑,不代表既定事实,小编暂且还是信任史书记载),但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是出身雍、凉之地,姜维在天水郡,郭修在西平郡,虽然两地的距离不小,但是在风土人情上可能会有相同之处;姜维和郭修还都是一方名士,双方即使之前没有见过面,听说过对方的名声也犹未可知;何况姜维和郭修都是从曹魏投降到蜀汉的人,种种因素决定了姜维和郭修之间很有共同语言,想必也更容易建立起关系匪浅的私交。
三、郭修迅速升迁
郭修是曹魏降人的身份,在蜀汉中却成为左将军这样一个重号将军。很多人认为郭修的升迁太过迅速,背地里可能会有人支持。而姜维作为郭修刺杀费祎的重要嫌疑人,也被视为推举郭修上位的可能存在的力量。

四、姜维“阴养死士”的行为
按照《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引注《傅子》中的记载,姜维早期有过“阴养死士”的举动。很多人认为,郭修可能就是姜维养的死士(毕竟郭修是姜维亲自带回来的),这也加深了姜维勾结郭修刺杀费祎的嫌疑。
五、张薿对费祎的劝告
事实上在费祎被刺杀之前,张薿曾经写书信劝告过费祎,不要太过于接近曹魏降人。结果费祎就被刺杀了。有人认为张薿发现了姜维和郭修之间的勾当,但不好明说,于是用这种隐晦不清的话提醒费祎,但被费祎忽略。

这些疑点相应的疑点
虽然姜维身上有诸多疑点,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判断姜维就是刺杀费祎的凶手。下面小编逐条分析这些疑点相应的疑点。
一、费祎之死,受益人不止姜维
费祎身死,姜维肯定是得到好处了,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受益人并不是只有姜维一个。费祎是掌握了军政大权,他被刺杀之后,姜维的军权迅速上升,但由于他总是领兵在外,虽然表面上录尚书事,但对内政的参与并不多,而被费祎提拔的陈袛的权力也上升了。“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如果从嫌疑上来看,陈袛和姜维都有嫌疑。
二、姜维如果与郭修有私交,反而降低嫌疑
由于生活环境和人生轨迹的相同,姜维和郭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私交。一些人认为这一点是姜维刺杀费祎的嫌疑之一,但反过来想,如果姜维和郭修当时的感情很好,那郭修刺杀费祎一案一定会延伸到姜维身上。
设身处地的想,如果小编要是姜维,就不会用郭修去刺杀费祎,而是用一个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小人物,这样才会降低自己的嫌疑。

三、郭修迅速升迁,可以参考夏侯霸
郭修的升迁确实很快,但是并非没有同例。在三国时期,厚待对方的降将是一种拉拢、招揽对方人才的行为。就比如说夏侯霸。夏侯霸也是从曹魏逃亡到蜀汉,直接被刘禅任命为车骑将军。
夏侯霸的地位固然有他是曹魏宗室的因素,但郭修也是西州之名士,也有一定的“旗帜”的作用。况且姜维被费祎压制,费祎上面更有后主刘禅,这个时候的刘禅可不是那个“政由葛氏”的刘禅了。如果说郭修成为左将军是姜维一人之力,恐怕不现实。
四、郭修不可能是姜维死士
在古代什么人物去当身份地位较低的、随时要搏命的死士?小编认为不太可能包括郭修这样的“素有业行,著名西州”的人。
而郭修进入蜀汉中,地位达到左将军这样的位置,也不至于成为卫将军的死士。所以小编不认为郭修会甘心成为姜维的死士。
五、张薿的判断
其实这一点明显的是先确定姜维是刺杀费祎的嫌疑人,然后再往上附会。事实上张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坐镇南中,他对朝中的形势的认识恐怕不可能比身处事件中心的费祎。
如果费祎都察觉不到姜维和郭修的勾当,张薿自然也感受不到。他只是从费祎对自身防护的缺陷中判断出来的。就像郭嘉预测孙策因为“轻而无备”被刺杀一样,总不能推断为郭嘉窥测或者参与了对孙策的刺杀行动。
总而言之,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小编的意向还是倾向于史书中的记载,郭修的本意是刺杀刘禅,但碍于防卫,于是选择防备不够的二把手费祎。至于姜维收益,则是蜀汉内部政局发生巨大变动的正常的后续反应了。

60岁正常已是现代社会的退休年纪,这意味60岁的人已经有了足够的社会阅历。该经历过的事情都经历过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波澜不惊、逢凶化吉已经经历的七七八八。拥有这样的经验背景,回过头来看刘备,会发现,刘备这个人,真不容易!

身无分文靠着卖草鞋度日,27岁还一事无成。但上天毕竟是公平,他给了刘备一个机会。他把三国历史中屈指可数的大将送到了刘备面前,一送就送了两个。

刘备的好运气也就到这儿了,开始了自己四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得了徐州城,被吕布抢了;躲在小沛,袁术要打他;跑到新野,曹操想杀他。好不容易得了个徐庶,以为终于老天开眼给个谋士,一转眼走了。

万幸的是,刘备知道有个叫卧龙的年轻人很有才华,邀请出山。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最后诚意打动了这个年轻人,跟着刘备混了。

原本以为如鱼得水,一片坦途。可没想到,败当阳、走夏口,屡战屡败。好不容易同宗刘表收下他,却马上一命呜呼了。没办法,又得走,投靠孙权。废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借了荆州,才有了容身之所。

趁着西川之主刘璋暗弱无能,以及对自己的信任,杀到西川夺了地盘。到此,三国鼎立之势才成。这会儿刘备多大了?54了。

想想看,27年腥风血雨,白手起家,期间无数次面对生死存亡活了下来。凭着自己的厚脸皮,到处“寄人篱下”,终成一代豪强。这种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比曹操、孙权这样的官二代不知道辛苦多少。



年纪小的时候看问题很表面,会被作者牵着走。我当年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刘备这人真的是废柴的可以,只会哭很假,还会莫名其妙的有那么多人夸奖他仁义道德。我甚至觉得,他的江山,都是赵云等人帮他打的,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国,应该让诸葛亮取代这个计谋不行,做什么都不能成的刘皇叔当皇帝。那时候他晚年出兵东吴,傻的要命,差点就全军覆没,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

六十岁的时候经历了事情多了,会有不同的感受,看事情也要深刻不少。对于刘备,他的所谓“虚伪”是让旁人真的感受不到假,会愿意一心一意为他做事情,这种领导号召能力,不是常人有的,哪怕瘦曹操都做不到。特别懂的捉住人心,用皇叔这个称号使自己夺取中原显得那么的合理有据。即使在死前,也捉住了诸葛亮和一众臣子的心,尽全力去辅佐刘禅衷心耿耿。他还能不计较身份跟各种将士共枕,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知根知底,没有几个可以如此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指到了60岁之后再看三国才会有这样的看法,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只有说你有了一定的阅历看待事情比较深刻的时候才会认为刘备是最厉害的人物。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不管说什么样的大风大雨都已经是经历过了,对待所谓的人情世故还有一些所谓的谋略都已经是有所了解了,那么自然的就会认为刘备才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没有之一。

因为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一直到自己建立蜀汉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自己其实是没有出什么力气的,完全就相当于是空手套白狼的典范人物。

桃园三结义的时候认识了关于和张飞这三国时期都非常有名气的两员猛将,并且就凭着这两员猛将建立起了自己起始的队伍。

然后又从自己所谓的亲戚手中借来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地盘,至此刘备的事业版图终于是扩张开来了,再加上三顾茅庐求来的诸葛亮为他打理一些事情完全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成立了蜀汉,那么自然的就会有很多的认为刘备是最厉害的人物了。



一向认为三国最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刘备。刘备前半
生极其忠厚但并不奸诈,属于看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他以兴复汉室为宏伟目标,以德行为行为准则,目的就是让天下英雄归心,以德服人。初期,刘备三兄弟因斩黄金有功,终于得到一官半职,做了县令,对于卖草鞋出身的刘备来说是多大的跨步,正常人都会珍惜。然而,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三兄弟弃官职如蔽履。可见,早期的刘备异常刚直!之前,三兄弟曾救了董卓,董卓惊为天人,起初下拜感激,一听说刘备白身没功名,立刻趾高气扬,无礼之至。刘备本来可以带两兄抽董卓两巴掌,即可以扬名又可以出气,然而刘备没这么做,心有大追求不会轻易结私仇。等到曹操用假诏书号召天下讨董卓时,刘备三兄弟终于在虎牢关凭借实力扬名于天下,从此天下皆称之为英雄,正是这个巨大的知名度,才有了后来的孔融举荐,陶谦让徐州。前期的刘备还是太忠厚,吕布被打的走投无路来投,老刘以仁义待吕布,让其屯兵小沛,吕布忘恩负义趁着老大老二外出,老三喝醉,偷袭了徐州。好不容易得到的地盘又特么没了😭。刘备从此跌入人生谷底开始了依附别人的生涯。先是忍辱跟吕布讲和屯兵小沛。这时出来个野心勃勃想要扩张的袁术,袁术不敢惹吕布,却敢来讨伐刘备。也许是刘备做人实在太实在,吕布偷袭了恩人城池人家还毕恭毕敬,吕布也实在不好意思了,就辕门射戟帮刘备挡退了袁术大将纪灵。我相信此时的刘备三兄弟虽然表面千恩万谢,内心一定是极度愤慨,极度屈辱的。在两个根本瞧不上的人面前不得不装弱者伴孙子,让纪灵卖吕布的人情不伤害他们!这不亚于胯下之辱,大丈夫岂能忍?但刘备忍了,静等形势!终于,曹操对吕布下手了,白门楼生擒吕布,此时的刘备终于一句话报了仇!这件事有人指责刘备奸诈,简直是非不分,就吕布干的事,换了谁也想生吃了吕布,刘备已经算比较仁义了。此时的刘备对曹操相互慕名,颇有好感,跟着曹操去了首都。然而,属牛的与属羊的越来越看不顺眼,最终必然会决裂!刘备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除非能一击致死,否则基本不结私仇,除非是为了公义。然而,刘备在曹操眼皮底下却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并且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从留下名字那一刻起,意味着刘备从此将与曹操彻底翻脸,再无一点和解的可能性!以曹操的实力,此时的刘备敢写下自己的名字那是多么赤胆忠肝,多么拥护汉室!以刘备的聪明,也看出了人多不能成事,反而会惹祸上身,随即,刘备找了个借口带着三兄弟外出。果然,成大事者不可与众人谋,很快衣带诏事件案发,除刘备外其他十几人因谋反罪被腰斩于市。敬酒不吃吃罚酒,从此,曹操恨透了刘备!立马发兵攻破刘备据点,刘备张飞失散,关羽被擒。此时的刘备只能与曹操硬干到底,他随后投靠了曹操的头号敌人,袁绍,没错,正是当年看不起他们兄弟三人的十八路诸侯盟主袁本初!起初袁绍推刘备为当世英雄,待之以上宾之礼。然而前线来报,刘备的弟弟关公斩杀颜良文丑,大怒,三次欲杀刘备。这或许也是曹操的阴谋,知道刘备在对面,故意派关羽立军功。也幸亏袁绍有个毛病,好谋无断犹豫不决。吉人天相的刘备又一次逃脱死神之手仓皇逃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后,命运又反弹,三兄弟又聚首了,老婆也回来了,还多了赵云糜竺等一干人才。痛定思痛的刘备又找了个“亲戚”当靠山,号称江南八俊的荆州牧刘表。然而,刘表正如曹操所说的那样华而不实,志气衰退!刘表坐拥天下重镇,却已经没有争天下的雄心,眼睁睁看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吃掉袁绍而不发一兵一卒抄其后路,刘备苦劝没用。刘备这时期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三顾茅庐!此时的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经历了大半生的人生浮沉,却对青年诸葛亮表示出了极大的敬意。我想此时的刘备,如果不是兴复汉室这个使命感的支撑,早已经泄气了。你想,半生混下来,一没地盘,二没俸禄,虽空有英雄之名,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先不说别的,跟着自己的那些兄弟可都是英雄人物啊,跟着曹操干怎么不能博得个拜将封侯,名垂后世,况且人家关羽已经封了汉寿亭侯!跟了自己,自己这么失败,如何对得起赤胆忠肝的兄弟!然而,年轻的诸葛亮劝说他下狠手取刘表而代之,再向西夺张鲁和刘章的地盘,即可达到当年汉高祖出川前的实力,再效仿汉高祖两路出兵,派一个“”韩信”从荆州正面出兵,刘备自己走当年韩信的路线,从四川取道陕西占据长安,一旦占据长安,基本进可攻退可守,天下已在掌中。这是当年秦灭六国的最大原因。这也是当年书生劝项羽立国长安的原因,这也是当年韩信疯了也要暗度陈仓的原因,这也是后世几千年中国历代顶级谋士极其推崇的一条定天下路线。自古西南是作乱之地,作乱的资本不仅仅是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西边直接北上占据长安,一旦占据了秦国故地,即可造成进可攻退可守的美妙格局,养精蓄锐,待时而动,游刃有余争夺天下!诸葛老师的分析,刘备大叔听的是热血沸腾!这简直就是漫漫黑夜的一盏明灯啊。然而,此时的刘备虽然历尽了沧桑,仍然未失去忠厚的本性,他对诸葛亮说,刘表的地盘不忍夺之,此事再议。这时的刘备很可能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可能会回忆起卢植老师教育过他,为了自己兴复汉室的使命感,为了天下苍生,私恩道义只能靠边站。公元255年的刘备百感交集。
曹操百万雄狮下江南,此时刘表已死,老二儿子刘崇束手投降,老大刘琪早已经失势,唯刘备所命,带着1万水军屯兵江夏。此时的刘备真的站在了人生的重大十字路口,不管是为了大义还是私仇,曹操是宁死不能投降的。战吧,以卵击石。权衡之下,只有逃了。准备去投奔青年时的一个同学,苍梧太守吴巨。此时,荆州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愿意追随仁主刘备,历史记载,刘备在这次逃难中心里防线近乎崩溃,痛哭流涕,对身边的追随者说道(大意):“”诸位皆王佐之才,刘备无能,连累诸位,跟着我没前途,诸位各自投奔其他明君立功名去吧”,众人听了内心黯然感伤,但没有一个离开。刘备是苦肉计还是真的心理受创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这件事起,之后的刘备杀伐决断,彻底抛弃了初始的书生仁厚。
刘备的机会很快出现了,坐拥江苏浙江上海,居安思危的一代大佬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准备联合刘备以抗曹操,然而,孙权这一步历史证明简直是臭棋!但对刘备来说无疑是生机!刘备大喜过望,派出了跃跃欲试的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一番巧舌鼓动孙权下决心抗曹。一代风流人物周郎出奇制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从前到后,刘备阵营只出了一个工,诸葛亮。唯一的作用还只是激将法激孙权抗曹操。刘备的一万人此时在干什么?在曹操阵营被周瑜追的鸡飞狗跳时趁乱占了荆州大部分郡县!让周瑜赢了战争疲于奔命无功而返!战前,曹操恨不能对刘备扒皮抽筋,誓要擒获,孙权打退曹操可以说对刘备有再生之恩,刘备这一步棋简直忘恩负义,可以说非常卑鄙了,十年前的刘备断然不会做这种事,这件事也是刘备心态由忠厚老实变为杀伐决断的开始。随后,周瑜极其恼火,整顿兵马攻荆州,无奈刚打完仗损耗过大,再加上刘备在荆州多年人心归附,身边更是猛将如云。久攻不下,成为僵局。这时真正的忠厚人鲁肃出来了,调停和解。这时刘备又开始骗鲁肃说,借荆州暂时安身,找到其他地方了就让出来。赤壁之战是刘备“”黑化”的开始,同时也是刘备腾飞的开始。之后,刘备的操作更加纵横恣肆,孙权看上了刘章和张鲁的地盘,准备拿下。刘备知道后,那还了得?立马写信给孙权,说孙权这么做夺人产业不仁义,况且那还是我刘备的亲戚,如果不听劝,我刘备将跟你孙权死磕到底!孙权被这么连劝带威胁,就放弃了。谁知,几个月后,传来刘备带兵攻打西川的消息,孙权不禁感叹:卑鄙小人啊!(资治通鉴•两分荆州)不久,川蜀就姓了刘。曹操听说刘备取了西川,大惊失色,东边派张辽防孙权,西边派夏侯兄弟帅重兵出兵甘肃,以防止刘备北上。恰巧此时,孙权让鲁肃来要荆州,刘备初始仍然不给,孙权震怒,整兵以攻刘备,刘备担心腹背受敌,就将荆州分出三个郡县给了孙权,历史上称之为两分荆州。我想,孙权对刘备一定特别失望,孙权眼中的刘备,谁敢说他忠厚仁义,孙权一定第一个不答应。因为刘备见到孙权后,已经舍小义为大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忠厚刚直,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公义虽知万分凶险也要在反曹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刘备了!他有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兴复汉室的抱负渐渐被对周围一帮兄弟的责任感所取代,只有他当了皇帝,周围的兄弟才能封侯拜相,青史留名。于是,刘备登基了,完成了卖草鞋到皇帝的逆袭。佩服刘备,一路走来,一个忠厚刚直的人,经历了无数挫折,经历了无数心路历程,从优柔寡断到杀伐决断,他每一步都走的很认真,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终于登上了人生巅峰!难道他不厉害?

首先刘备有眼光,他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懂得构建自己的团队,桃园三结义结交的都是不世英豪,他能在杀猪的和逃犯中找出这些人,说明他慧眼识英雄的能力。其次,刘备能借势的胆量,汉室宗亲一下就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让自己有配得上和权贵直接对话的机会。所以我们设想或许刘备根本不姓刘,这汉室宗亲就是他杜撰出的手段。中山靖王之后根本无法考证,但冒充宗亲是要万劫不复的,所以他胆魄惊人。最后,最关键的是,他魅力惊人,不管是公孙瓒,袁绍,曹操,徐州,荆州,他凭借一张嘴和人格魅力影响征服了那些不可一世的厉害人物,从他们哪里或多或少都获得了好处。就算是美人计正当花季的孙尚香居然也被这老头子折服。真不愧当世人杰。所以,我虽然只有30岁,也对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

  •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特别喜欢刘关张,刘备是不是伪君子?
  • 答: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特别喜欢刘关张,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关于刘备这个人,坊间对于他的评价和议论从来就不少,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话本,把刘备当做是忠厚仁义的代表,是个少有的仁君和明君,但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正史,刘备却不是正统的存在,而是一个割据政权的领袖,而对于刘备的...

  • 三国为何褒刘贬曹
  • 答:刘备此次入江东虽然在之后自己也认为并非万全之策,但是却将刘备其人的胆略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演义中,那个有胆的刘备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犹豫只会哭鼻子,依赖着诸葛亮的刘备。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有罗本和毛本之分,一般而言,说“褒刘贬曹”的便是毛本,不过就算看毛本,也很难说有太大...

  • 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刘备非亲非故,怎么会将他视为正统?
  • 答:纵观整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都是捧刘贬曹的,罗贯中认可三国中的刘备,对曹操和孙权并不认可,尤其是其中的曹操。甚至是出现了贬低曹操的描写,认为曹操是“汉贼”和“曹贼”。那么看过三国演义之后,就会有一个疑问,罗贯中与刘备非亲非故,为何将刘备看成是三国正统?换句话说,...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罔顾历史的真实,竭力尊刘贬曹呢?
  • 答:本期我们聊聊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著名的《三国演义》中,作者的立场非常明确,通篇就是尊刘贬曹。以史为鉴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罗贯中会提出尊刘贬曹这样一个创作理念呢?为什么不能做到像《三国志》一样比较公允的评价曹操、刘备?本期《墨说三国》刚好聊聊这个问题。首先&ldquo...

  •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 答:首先说说刘大耳 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将刘备设计成了一个憨厚的,老实的,无能的主公,这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英智,但是这有一点就是,刘备这个人不是架空的人物,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有刘备这个原型摆在那里,细致读过三国志,再去看三国演义,很多人都会产生这个想法:“这刘备,真假,起鸡皮疙瘩了都,什么...

  • 三国有那么多姓刘的人,为何只有刘备被人称作“刘皇叔”?
  • 答:刘备也是在那个时候也明白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于他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梦想吧,就是他长大以后想当皇帝。可能正是因为之前的那些事才有了后面的刘备,才会被很多人成为刘皇叔。在古代就是那样,如果你没有能力的话,在那个社会就会被饿死,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很多人都会追着你来。而可能小时候的...

  •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这是为何?
  • 答:一、老不看三国 《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王侯将相、建功立业的故事,很多人从无到有,历经坎坷,终创大业,终得王权富贵。一代男儿的英雄气概在三国中会被感同身受的激发放大,迟暮之年再看三国,岁月流逝,日益苍老,英雄豪情不在,青春远走,一事无成,让人会唏嘘枉活一生,感叹青春时光没有好好...

  • 古代人看三国,都有尊刘贬曹的倾向。为什么如今出现了尊曹贬刘的...
  • 答:尊刘贬曹,是符合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效忠皇权就是忠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纪伦常是那个社会的最主流思想。在人们眼中,曹家篡了汉朝,而刘备是皇族宗室,当然喜欢刘备讨厌曹操。至于现在尊曹贬刘,那是开放的社会允许多元化的思想,毕竟不再是封建社会了。现代可没有家天下的概念,...

  • 与《三国志》相比,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却有明显的“尊刘贬曹...
  • 答:一方面,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一位贤明的君主形象。另一方面,罗贯中则把曹操塑造成一副玩尽权谋的奸雄形象。刘备爱民如子、求贤若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有这么明显的“尊刘贬曹”思想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罗贯中向往仁政...

  • 《三国演义》中,明明曹操更胜一筹,罗贯中为何尊刘抑曹?
  • 答:罗贯中尊刘抑曹一是受了《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及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影响,二者是因为罗贯中受正统思想的影响,毕竟当时的汉朝是刘家天下,刘备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也就被视为正统,而曹操就成了逆贼。《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本是蜀国人,并在蜀汉政权做过官员,所以他对于蜀汉是有感情的,而且对于蜀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