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顾炎武最主要的事迹 关于顾炎武,他有什么事迹。

2024-05-31m.verywind.com
顾炎武的主要事迹~

顾炎武(字宁人,1613——1682年)。
江苏昆山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捐纳成为监生。官至南明兵部司务。南明亡后终身不事清。学问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仪象等有研究,主张以“朴学”代替“理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1682年不慎摔伤。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犹当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诗作精选《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秋山二首》   其一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其二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古北口》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塞下曲二首选一》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侣稀,清霜憔悴减毛衣。自从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飞!   《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又酬傅处士次韵》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酬朱监纪四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赋得秋柳》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日又斜。   《过苏禄东王墓》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   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海上四首》   其一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其二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名王白门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铖才。   其三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其四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1、留恋明朝

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

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2、博学强记

顾炎武小时候,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为他请了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顾炎武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人前面放着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人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人读二十页,他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3、爱不释手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

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

4、鼠咬书无怒色

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已经写好的《诗本音》二稿却又被老鼠咬坏了。他便再次誊写,一点怒色也没有。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他却说:“老鼠咬我的书稿,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5、书不离手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炎武



顾炎武的最主要事迹是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一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顾炎武也是参与了的。
顺治四年(1647年)夏,事情败露,“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顾炎武还往寻咸正,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46年),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所倡导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理念以及他所开创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曾对清代乾嘉学派产生过广泛的震撼,引起了乾嘉学者的普遍共鸣,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顾炎武学术对乾嘉学派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来学者们对此则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一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顾炎武也是参与了的。
顺治四年(1647年)夏,事情败露,“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顾炎武还往寻咸正,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46年),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然而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诗集·精卫》)

百度搜索,特别多

  • 关于顾炎武的故事
  • 答:1、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

  • 顾炎武的主要事迹
  • 答:顾炎武(字宁人,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以捐纳成为监生。官至南明兵部司务。南明亡后终身不事清。学问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仪象等有研究,主张以“朴学”代替“理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1682年不慎摔伤。

  • 顾炎武的故事
  • 答: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炎武客居北京,有一天他去看望两个外甥徐乾学和徐元文,两个外甥设宴款待他。可是只喝了三杯酒,顾炎武即起身要回住所。徐乾学立即说:“甥还有薄蔬没上桌,舅舅再喝一点酒,畅饮至半夜,然后我派人打着灯笼送您回去,怎么样?”顾炎武立即发火了,说:“世间只有淫奔、纳贿这两...

  • 名人故事:顾炎武勤于攻读
  • 答: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蒐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覈对、校正。

  • 顾炎武的爱国事迹
  • 答:顾炎武的爱国事迹: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

  • 顾炎武儒家小故事
  • 答: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

  • 古代名人故事之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 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

  • 关于顾炎武,他有什么事迹。
  • 答:”。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

  • 顾炎武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 答:小时候,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顾炎武只好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有学问,而且对顾炎武也十分疼爱,为了教育顾炎武,婶婶经常给顾炎武讲历史故事,教顾炎武读书、学识字。聪明的顾炎武在婶婶的悉心教育下,学到了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