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腊八粥》

2024-06-01m.verywind.com
~ 追寻味道之外的味道

节选自王崧舟老师的《崧舟观课:味道之外的味道》

发布于公众号王崧舟2018-05-09

现场听邱俊执教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极有味道!这味道,绝非“语文味”一词所能涵盖,眼下所谓的“语文味”已经越来越走味、变味、乏味。这味道,既在语文味之内,又在语文味之外。

这一课,浓浓的语文味自不消说,这是她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一课的味道,却在语文味之外,是对语文味的超越和扬弃,即司空图所讲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超越语言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

真正的语文味,恰恰不在语言之内。当“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沦落为死抠字眼、肢解语境的时候,语文味其实早已被消解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了。

超越语言,并不是说脱离语言、忽略语言,恰恰相反,超越语言首先是深耕语言,是在语言的大地上犁行。但大地是生命之母,大地使一切生长成为可能,大地必得通过万物生长来确证自己。

同理,语言如果不能生长,不能显化生命,不能通过成全生命来成全它自身,语言就是死亡,语文味就是死亡的味道。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品尝的味道,除非你迫不及待地想要自杀。

回到邱俊执教的《腊八粥》,所以说它极有味道,首先就在于全课洋溢着浓浓的超越语言的语文味。

语言之外是情态。以“那我饿了”的教学为例,无论如何,这个貌不惊人的“那”字与典雅无关、与蕴藉绝缘。但,就是这个貌似可有可无的“那”字,却极其传神地刻画了八儿盼粥时的典型情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特定语境,通过删减对比、揣摩还原,准确地把握了八儿的撒娇、淘气、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又极不甘心的神情。

语言之外是性格。同样,在教学八儿跟妈讨论“分粥”这一环节时,我们没有看到邱俊带着学生在对话的字面意思上死扣,相反,她巧妙地借力这段对话所形成的语流,以一句轻轻巧巧的提醒——“八儿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让学生自自然然地体悟到八儿的那点小聪明、小私心、小可爱,无论想到八儿还是想到学生的对话演绎,都让人忍俊不禁。

语言之外是心灵。在猜粥和看粥的教学环节中,邱俊更是实现了对表层语言的超越,而直入语言的深层结构——回环复沓。复沓,不仅是对语言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更是对语言关系所揭示的人物心灵的深邃洞察。试想,猜的与想的几乎完全一致,可见八儿对腊八粥有多么期待、多么渴望,那锅粥在当时所承载的就是八儿生命中最美的味道,腊八粥就是他的一切、他的全部。对八儿来说,腊八粥之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心灵吗?他的心灵早已被腊八粥占得满满当当。其实,学完全文,学生还会有另一层感悟,沈从文将猜粥和看粥写得如此风生水起、顾盼生姿,还不是因为腊八粥同样是他自己对故乡记忆的最美的味道。前者的腊八粥是八儿的心灵,后者的腊八粥是沈从文的心灵。但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两颗心灵就是一颗心灵呢?

语言之外是思想。是思想的深刻才有语言的深刻,而不是相反。深刻的语言所揭示的正是深刻的思想本身。正如邱俊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拓展资料那样,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伟大的作品都站在思想的高峰,伟大的作家都是天才的思想家。沈从文的作品所以伟大,沈从文的文字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他将自己对人性、对真理的深邃的形上思索都蕴藏在意象性的表达之中。腊八粥是一个意象,八儿是一个意象,沈从文所要供奉的人性之美、乡愁之美、生命之美都在这两个意象之中。

从根本上说,语言从来不外在于人,语言就是情态、就是性格、就是心灵、就是思想。因此,所谓的语文味,就是人味。倘若看不到语言背后的那个人,倘若人味尽失,语文味还有什么滋味呢?

2、融入生命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

前面所讲的种种语文味,还只是一种潜在的语文味。你尽可以将其阐释得天花乱坠,也尽可以将其描绘得五光十色,但是对不起,主人尚未出场。没有主体的投入和参与,一切语文味都只存在于理论、理想之中。

因此,唯有融入主体生命的语文味才真有味道。这是我们赞赏邱俊的《腊八粥》极有味道的根本所在。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上的学生,品尝到了最地道、最纯正、最可口的语文味。老师不仅自己知味,是个语言吃货,还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带着学生识味、品味、回味,渐渐地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语言吃货。

激活主体经验。品读“出出进进”这个词的语文味时,邱俊问学生:“现在,你们全都是八儿,我要问你们,刚刚到晌午,平时这个时候,你们都在哪里?”接着,她又问:“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到灶房来?”随着学生一次次假戏真做般的发言应对,仿佛“出出进进”的不再是那个远在湘西的八儿,而是课堂当下的这些学生。我们说,融入了主体经验的语文味才是地道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情感。要理解八儿急红了眼睛,就得让学生急红眼睛。所以,邱俊才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你平时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情绪体验离不开具体情境,学生所回忆的具体情境虽然各不相同,不要紧,所体验到“急红了眼”的情绪却是相同的。感同身受,才能心灵共鸣。“急红了眼”的味道就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中。所以我们才说,融入了主体情感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想象。八儿如何如何吃腊八粥在沈从文那里是留白,这也是全文最大的写作秘妙——蓄势。但邱俊的教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写,我们来写!仔细看这一幅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

学生的想象一旦被激活,其言语创造的能量往往不可低估、不可小觑。果不其然,所呈现的两个小练笔,写得同样生动传神。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高品位的作文片段,不就是因为它们融入了主体自身的言语想象,所传达的是主体自己的言语智慧吗?一句话,唯有融入了主体想象的语文味才是可口的语文味

激活主体思考。课至结尾,不仅实现了形象的升华,也成就了思考的升华。邱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们还读出了什么?听听学生的精彩感悟:

生1:我觉得作者在写八儿,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文中的八儿是无忧无虑而且非常贪吃,非常调皮,所以我觉得他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

生2: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很多沈从文的家乡话,那说明他是怀念乡音,想把家乡话带给全国人民。

生3:这里我还可以看出腊八粥不仅让老老少少非常喜欢,而且这里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腊八粥给作者也带来了很大的印象,也让作者十分的怀念。

也许学生的表达尚显稚嫩,也许学生的思想不够深邃,但这已经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们正在思考。思考,将语言和生命打成一片;思考,将心灵和文字融为一体。而这,才是最真最美的语文味。

该是让语文味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时候示

我不是哲学家,但对语文教育真理的求索分逼

迫我不断寻找新的语文哲学基点。“主客ニ元

对立观”视域下的“语文味”必须转向到“主客一元统一观”视域下的“语文味”上来,语文和生命本是一体的,世界的本体是心灵,何况语文呢?

味道之外的味道是什么?是心灵!

粥要熬,文要品一听《腊八粥》一课随想

5月9日,在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及优课评选活动中,一位穿着旗袍、身材窈窕、气质如兰的美丽女子,与学生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她不疾不徐,大气从容,紧紧抓住沈先生文章的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品味,一唱三叹,灵动了台上的学生,幸福了台下的听众。

她,就是常州市博爱小学的邱俊老师,听者无不为邱老师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折服。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一个好老师要有演员的气质、导演的才干”。邱老师具馀了。她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课堂气质ん个人才情,达到了第一条。她对于课文的设计,课堂的把控达到了第二条。

《腊八粥》一文,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极具个性,富有生活气息。在让学生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后,邱老师问:“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结合学生回答概括为盼粥、看粥、吃粥三个场景。这节课重点阅读前两部分。

学习“盼粥”部分,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品析文字,学习作者细致的写作方法。学生认为八儿是个“迫不及待”、“着急”、“贪吃、贪心”的孩子。在讨论从哪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的时候,抓住“出出进进”一词,让学生和生活中常用的“进进出出”进行比较,发现,“进进出出”重在“出”,“出出进进”重在“进”,落脚点不一样,作家用一个动作,写出八儿不住地到厨房看粥好了没有,让读者感受到八儿的“迫不及待 o

当听到母亲说要到夜里才能吃到粥时,示“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悟作者是通过一个眼神,写出了八儿的着急。在学习这句话时,老师告诉学生,“松劲”这个词是沈从文家乡的方言,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类似的方言,如:“白胡胡”“碗盏”“上灯”“花生仁儿面东东”“赤饭豆害水鼓胀”等词语,读一读。流畅的湘西方言口语使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活泼自然,个性鲜明。

在讨论八儿“贪吃、贪心”的特点时,紧紧抓住两处人物对话进行品味。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两次安排师生分角色读,第一次读,解决了省略号的用法:因为八儿问过多次了,所以妈妈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第二次读,老师故意漏掉一个“妈”字和一个“那”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两个字不能少,少了就不能体现八儿那种着急的样子。一次比一次深入的朗读,使学生自然感悟到:一段对话,一字之差,将八儿耍赖、撒娇的可爱模样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沈从文语言的魅力。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八儿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抓住省略号,让两名学生想象人物会说

分角色反复对话。“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八儿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五碗

半,你就吃半碗。”“八儿说得对。”

老师一句:“你还让他吃啊?小肚子都快撑破啦!”让学生在笑声中感悟到沈先生文字的质朴传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教学“看粥”部分,则紧紧抓住五处叹气声进行品味。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单看它那叹气样儿…………”

“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的东西…………”

在找到这五处“叹气”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

题:“如果说一种语言只出现一次的话,也许是偶然,但反复出现多次就有它的意味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

煮得越慢,八儿越着急。写粥慢腾腾的姿本

是为了衬托八儿的着急。作者看似重复的语

言,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样复沓的对比

中,八儿的迫不及待、天真耍赖跃然纸上。

品味到这里,不仅孩子们对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无比佩服,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也深受启发。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着“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文字看似琐碎,甚而有点絮絮叨叨,但就是这样的唠叨,却贴合了生活的本真,充满了凡尘俗世的烟火味儿,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味道。而这样的文字,没有一定感和文学品味的人,往往看不出它的好,邱老师的精妙点,却让听者豁然开朗。

邱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对学生的点评精准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驾轻就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一日之功。一个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读得下略嫌枯燥的教育名著,顶得住失败后的打击与磨练。就像腊八粥,要慢火细炖,不急不躁,方能熬得납绵糯。

我想,邱老师的这一堂课,会让学生从此爱上先生的文字,爱读他的书。

10日,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日。邱

俊老师执教《腊八粥》一课取得巨大成功,干

人共赏美文,算是先生的致敬与缅怀吧

  • 《腊八粥》原文是什么
  • 答:我的 《腊八粥》原文是什么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草莓粉粉岗圆72 2020-02-03 · TA获得超过1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9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34.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你推荐:特别推...

  • 腊八粥的作者
  • 答:《腊八粥》的作者是冰心。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

  • 腊八粥这首诗?
  • 答:《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

  • 沈从文《腊八粥》原文?
  • 答:《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

  • 腊八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传统:糯米、芝麻、苡仁、红枣、莲子、巴米、桂圆、香菇;北方:小米、赤豆、米仁、桂圆、蜜枣、黄豆、胡桃、松子;南方:白果、板栗、红枣、花生、莲子、大米、枸杞、绿豆

  • 冰心腊八粥主要内容概括
  • 答:冰心《腊八粥》主要内容 全文以腊八粥为主线,蕴含着后辈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可以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冰心的母亲为了纪念冰心的外婆,年年煮腊八粥给儿女们吃。第4自然段为第二段:冰心为了纪念母亲,年年给孩子们煮腊八粥吃。第5-7自然段为第三段:冰心的第三代孩子为了纪念周总理,...

  • 沈从文《腊八粥》
  • 答:腊八节想写一篇自己爱吃的腊八粥,看了沈从文的《腊八粥》,觉得写不出来了,该说的,沈从文都说了:(原文)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

  • 腊八粥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 答:冰心纪念母亲逝世的文章,《腊八粥》别出心裁,通过农历十二月八日煮腊八粥的风俗,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冰心母亲的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和栗子。小的有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冰心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 腊八节的古诗小学三年级
  • 答:腊八节的古诗小学三年级如下:一、《腊八粥》清·王季珠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译文:打开锅盖就闻到蔬菜香味,残次的碎米熬成的粥只放少许盐,糖都不用添。同家人一起坐在阳光下喝着热乎乎的粥,大家都古道热肠。二、《腊八危家饷粥有感》宋·赵...

  • 沈从文腊八粥的写作背景!!!急!!!
  • 答:《腊八粥》写作背景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他经常用回忆中湘西生活的景物事件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加上湘西方言的使用,因而他作品...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